APP下载

如何选择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

2022-12-12孙立艳彭邦星

中文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活动学校服务

孙立艳 彭邦星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安顺市草地工作站,贵州 安顺 561000)

为了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并且关停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外培训机构。随后各小学也相继开展课后服务,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是对长期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学校来说,开展课后服务是重大的挑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后服务内容单一,比如课后服务只是单纯的作业辅导,缺乏兴趣类活动。”[2]“课后服务内容杂乱,各项服务内容之间缺乏整体性与关联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1]所以,探究如何选择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对于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层面:对课后服务活动主题选择的认识不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对课后服务活动内容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活动内容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可以看出,课后服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活动过程的参与性,强调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学生的需要、兴趣、关注点毋庸置疑应该成为课后服务活动主题选择的核心,学生有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的权力,有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参与生活实践的必要,更有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诉求。

课后服务活动基于以学生为主的基本理念设计,活动主题的选择则是对理念的贯彻落实,不仅仅是作业辅导的简单延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个活动主题选择的过程,在选择活动主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感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课后服务可区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服务,“以看护为主的课后看护服务和以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为主的课后发展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有的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复习练习,有的是针对兴趣爱好的各种拓展活动,还有针对特长培养的系统训练。”[2]

2.实施层面:活动主题单一

开展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选择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主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校外社会性组织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课后服务活动主题局限于“以课业辅导、阅读、写作等的文化素养课程,和以社团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两大类,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是在教室内开展,室外的活动几乎没有;与校外相关社会性组织的联系很少。”当前课后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安全看护或者写作业,活动主题单一,重认知轻实践,过于强调提升学业,轻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作用十分有限。“忽视课后服务活动的全面教育价值,导致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问题,必会导致课后服务变异,偏离政策的本意和初衷,造成致学生能力、兴趣、知识面的窄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选择在整个课后服务活动中起着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热情的重要作用。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以,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二、选择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依据

1.依据理论确立学生的需要选择的活动主题

学生的需要是选择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根本出发点与核心旨归,如何才能确定学生的需要呢?可以通过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来确立。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在认知结构上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提倡教育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认知水平,要创设情景吸引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要根据儿童不同的认知水平提供差异化的教育。”

所以在实际的课后服务活动主题选择过程中,一是选择的活动主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所以指导老师要对所有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生因为从众心理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活动主题。二是选择的活动主题要面向学生发展的每个方面,要使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的发展,因此指导老师要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利用活动主题的选择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活动的主题选择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开展的情况再生新的主题或者改变主题,但是要避免盲目切换主题。

2.依据政策的指导选择活动主题

政策指出了选择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总方向,教育部关于课后服务方面颁布了很多文件,其中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课后服务的基本方向,即必须要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组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后服务活动。课后服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有相似性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是选择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依据之一,其中对活动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可以作为课后服务活动主题选择的参考依据。

关于课后服务内容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课后服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小学生的书面作业基本不带出校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增强课后服务的趣味性,在课后服务方面要加强与社会相关组织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将法治教育纳入小学课后服务,”“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

3.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选择活动主题

学校的实际条件是课后服务活动的根本立足点,只有基于学校实际条件选择的活动主题才能做到切实可行。课后服务活动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明显的区别是更加依赖学校的基础条件。学校作为组织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所有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学校所处的位置都对课后服务活动的主题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使选择的活动主题切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呢?“首先,要重视学校的文化传统,学校的传统为课后服务活动的主题选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如果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忽视本校的传统,生搬硬套他人成功的经验,可能会导致选择的活动主题‘水土不服’。其次,要全面评估本校的实际条件,有助于防范化解风险,通过评估学校现状可以‘摸清家底’,全面地了解学校能使选择的活动主题更具有可行性。” 最后,要优化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并合理进行开发,使旧的资源有新的用法,与周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资源共建共享。

四、选择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强调活动主题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激发小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是课后服务活动的目标,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活动主题有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且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志趣,树立为之奋斗的理想。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趣味性的活动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选择课后服务活动的主题应该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2.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强调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相关性。“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认知规律看,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对有限,如果选择的活动主题远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学生也很难从活动中获得感悟或者成长,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主题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知,从教育规律看,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的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而且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活动主题,这样的主题往往才更具有生命力。

3.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凸显的是活动主题与地方文化的关联性。“地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与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等因素紧密相连。” 选择课后服务活动主题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建立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选择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活动主题极具地方特色,能够真正地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质。

4.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强调的是活动主题的可行性。一个不适合的活动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对活动反感。那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才叫适合呢?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都应成为选择活动主题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要适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场所,不适宜的主题无法征得学校的同意,活动也就开展不起来。最后,要适合家长的诉求,课后服务一方面是社会公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孩子的困难,家长的认可是课后服务活动主题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满足家长的诉求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才会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课后服务活动,所以选择课后服务活动的主题要具有适切性。

5.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活动主题的全面性。课后服务的对象是全校学生,要综合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此活动的主题要体现层次性和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梯度要求”;课后服务活动有别于学科教学活动,一方面,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所以课后服务活动的主题选择范围应打破学科界限,可以将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主题设计;选取综合性的活动主题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一致,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让每一个活动的主题相互补充,使学生实现整体性的成长。

五、选择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建议

1.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资源

学校现有的资源是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基础。在校内资源方面,可以利用校内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教室开展快乐阅读,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开展阳光健身运动,利用学校的艺术馆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在校外资源方面,城市内的小学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高科技企业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和训练活动;乡村小学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们通过参加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劳动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小学生劳动审美。”比如,北京市东城区的课后服务就是统筹校内外资源,秉承结合家校社共育的理念,以学校内部供应为主,购买服务为辅,“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了体育锻炼、劳动服务、素养提升、学科辅导等四大类主题活动。”

2.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与经验

学生本身也是创造课后服务活动主题的丰富资源。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组成不同的活动小组,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弱,可以利用高年级带低年级的组织形式,每个兴趣活动小组内的成员都可以内部商量确定活动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特长的优势,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把活动的主权真正交给学生。学生自主确定好主题以后老师可以帮助分析指导其可行性,同时老师要协助提供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比如,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生命安全为活动主题,学生还可以通过活动进行生活应用经验的分享交流主题等。

3.紧密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课后服务活动中选择传统文化主题,让小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比如可以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党史故事;可以开展书法训练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开展武术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课程进校园,开展木工、棕编、陶艺、剪纸、茶艺、花艺、华服小当家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

猜你喜欢

活动学校服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