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给VR 起名“灵境”

2022-12-11洛丁

青年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拉尼星际钱学森

洛丁

Virtual Reality(VR), 中文大多翻译为“ 虚拟现实”,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93 年,国家“863 计划”就已将这种技术立项,几年之后,在国家“863 计划”十年成果展上,虚拟现实的“紫禁城”便能够让观众先睹为快了:只要戴上一副特殊的头盔,骑上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就能在虚拟的故宫中往返穿行,身临其境一般。

“Virtual Reality 是继计算机革命之后又一项革命性技术,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当时的钱学森评价道。30 年后,钱学森的手稿被“扒”了出来,惊讶于他前瞻思想的同时,人们还惊叹,钱学森还赋予了“Virtual Reality”一个充满“中国风”的翻译——灵境。

1990 年,钱学森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的汪成为写了一封信,给VirtualReality 提供了两个翻译——“人为景境”或“灵境”。钱学森说自己喜欢后者,因为中国味儿特浓。

今天被公认的VR 是美国VPL 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1980年代提出的,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传入中国之后,有了“临境”“电象”“虚实”等中文译名,也有学者直译为“虚拟现实”。

钱学森也注意到了“临境”这样的翻译。但他觉得“灵境”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VR 所带来的临境感, 并非真正亲临其境,而是感受自己。所以用“灵境”才更贴切。巧合的是,拉尼尔自己也曾表达,“虚拟现实最大的乐趣在于观者并不会真正相信,这就像你去看魔术表演。”

而“ 灵境” 被广泛讨论,不仅在于钱学森对于科学技术的前瞻性判断,还有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比如,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航空、航天、激光等词语都出自他手。“激光”在当时被科研人员直译为“光受激发射”,钱学森觉得太长, 改成“激光”,沿用至今。

钱学森还曾在20 世纪90 年代初, 讨论过mesoscopic 和nanotechnology两词的翻译。mesoscopic是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尺度,有人将其直译为“中观”或“介观”。这引起钱学森的不满,“跟洋人跑吗?”他建议用细观,从宏到细,再到微,“不是更带中国味儿吗?”

对于科技中的“舶来词”,钱学森尽力推动其“漢化”。比如,他认为“AI”的表达应改为“人工智能”,甚至“卡拉OK带”也不好,应该称之为“录音伴奏”,因为将来技术发展了,可以现场微调节奏,使其与演唱的演员同步。

但也不是所有的翻译都让人满意。比如,钱学森曾把BlackHole 翻译成“陷光星”,从天文学的角度更为严谨,但没有“黑洞”那样通俗形象。再比如,他曾以自己的《星际航行概论》作为反面教材,“所谓行星际航行就是航天,先有航空,后有航天,将来会有航宇,所以航天更合适。”

(摘自果壳网,本文禁止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小栗子图)

猜你喜欢

拉尼星际钱学森
钱学森
拉尼娜来了,这个“小女孩”不简单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星际打劫案
星际奇葩说
梅拉尼娅:世界上最受欺凌的人是我
“穿越星际”去上课
最小的一个
钱学森
三步图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