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辅助治疗下肢丹毒引起淋巴水肿的研究
2022-12-11周波巧茅迪敏
周波巧,茅迪敏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丹毒是一类临床常见且治疗周期较长、并发症多、容易复发的疾病,大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1]。当丹毒发病时,易出现皮肤淋巴管炎,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出现淋巴水肿[2]。目前治疗多以抗生素联合高渗盐溶液或抗菌药物外敷,达到抗感染及消肿的作用。但临床实际效果欠佳,且部分患者感染控制后淋巴水肿仍难恢复,疾病易复发。中药湿敷法通过中药外敷于患处,刺激穴位、经络,达到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3]。加味大黄牡丹汤是中医外科经典外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是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的良药[4]。但该药应用于下肢丹毒引起淋巴水肿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辅助治疗下肢丹毒引起的淋巴水肿,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下肢丹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2021KA028。纳入标准:确诊为下肢丹毒的患者;年龄18~80岁;接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剂及片剂序贯抗感染治疗;生命体征稳定;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休克或严重基础疾病(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过敏体质或对上述药物有变态反应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正在参加其他药物试验者。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5~79岁,平均(50.45±12.68)岁;病程1~5 d,平均(1.26±1.04)d;左下肢13例,右下肢17例;合并足癣21例,外伤9例,糖尿病1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75岁,平均(52.73±11.06)岁;病程1~7 d,平均(1.71±1.45)d;左下肢12例,右下肢18例;合并足癣17例,外伤8例,糖尿病1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和护理。采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1.8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抗感染,每12 h 1次,患者感染基本控制后,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375 g。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走动,避免劳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清淡饮食,忌烟、酒,避免煎炒、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每天饮水2 L左右,适量饮用清热利湿凉性茶饮;避免搔抓患肢皮肤,以免加重感染[5]。在此基础上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湿敷,将一块4层纱布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浸湿后,常温湿敷于患者皮肤损伤处,覆盖整个损伤部位,每次20 min,期间维持纱布湿润,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周期10 d。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和护理基础上,使用加味大黄牡丹汤湿敷。加味大黄牡丹汤组方为大黄12 g,牡丹皮6 g,桃仁9 g,冬瓜仁30 g,芒硝9 g,黄花地丁和紫花地丁各15 g,白藓皮10 g,苦参6 g。由医院药剂科煎煮成中药汤剂,包装成每袋200 mL。从治疗第1天开始,将一块4层纱布在1袋加味大黄牡丹汤中浸湿,常温湿敷于患者皮肤损伤处,覆盖整个损伤部位,每次20 min,期间维持纱布湿润,以不滴水为佳,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周期为10 d。
1.3 效果评价
1.3.1整体治疗效果
由外科医生于治疗10 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治愈指全身和局部的主要症状、体征消退,血常规正常;好转指全身主要症状、体征消退,局部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退;未愈指全身和局部的主要症状、体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或加重[6]。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3.2局部症状改善情况
由责任护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患肢皮肤受损面积、皮肤温度进行评价。患肢皮肤受损面积按照烧伤面积计算法[7],一个手掌面积约占人体表面积的1%。局部皮肤温度测量:于每日14:00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局部温度,同时测量对侧温度。测量前10 min嘱患者保持安静状态,充分暴露患处及对侧之后进行测量,比较双侧皮肤温度差。下肢肿胀情况:由责任护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患肢及健侧肢体进行腿围比较。根据感染部位,由同一护士用皮尺测量感染中心腿围变化,并拍摄照片记录,同时测量对侧相同位置的腿围大小,比较双侧腿围差。
1.3.3疼痛程度
由责任护士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8]评估患者患处疼痛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及疼痛程度。疼痛程度从轻到重由0~10分表示,患者选择与其疼痛程度相符的数字报给责任护士,由责任护士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0 d后,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9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愈19例、好转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1,P=0.222)。
2.2 两组患者局部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受损面积、双侧皮肤温度差、双侧腿围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者皮肤受损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肢与健肢的皮肤温度差值、双侧腿围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局部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分
3 讨论
3.1 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辅助治疗可加快下肢丹毒淋巴水肿的恢复
丹毒以下肢多见,多由皮肤、黏膜的病损引起,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淋巴管化脓性炎症、脓毒血症等[9]。患者常合并皮肤红斑、脱皮、水肿以及局部溃烂、麻木、疼痛等症状,甚至影响日常活动[10]。临床上常以抗生素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湿敷治疗下肢丹毒,但抗生素会导致人体中耐药细菌日益增多,进而影响抗感染疗效,阻碍疾病临床康复进程,而0.9%氯化钠注射液虽然能保持患肢皮肤处于湿润的环境,但不能起到杀菌、消肿的作用,导致临床效果较局限。本研究将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用于下肢丹毒淋巴水肿患者的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方中大黄、冬瓜仁、桃仁具有泻火解毒、逐瘀通经、清热燥湿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消炎抗菌、活血化瘀的功效;芒硝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排脓、止痛的功效;白藓皮具有止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黄花地丁和紫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凉血消斑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黄花地丁、冬瓜仁、桃仁和紫花地丁所含的有效成分均具有抗炎、解毒、抗菌的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12]。集多种药材及功效于一体的加味大黄牡丹汤,可使炎症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其炎症反应,有效改善下肢丹毒引起肢体肿胀及疼痛。当炎症减轻后,患者患肢肿胀消退,皮肤温度降低,促进患肢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0 d后观察组皮肤受损面积、双侧皮肤温度差、双侧腿围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无差异,可能与研究的时间较短有关。
3.2 加味大黄牡丹汤外敷辅助治疗可减轻下肢丹毒患者疼痛程度
下肢丹毒患者皮肤出现溃烂,并产生炎症反应,使患肢疼痛剧烈。湿敷法可使浓度较低的组织液向浓度较高的药液流动,从而减少甚至停止患处渗液渗出,起到消退炎症的效果[13]。临床上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湿敷,对皮肤受损处起到了收敛、清洁的作用,但没有镇痛的作用。加味大黄牡丹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功效,将浸有加味大黄牡丹汤的纱布外敷于患处,通过湿敷辐射与传导的作用,有效地抑制神经末梢的病理性冲动[14],起到了收缩皮肤局部血管、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0 d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