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社”联动走出富民强村新路

2022-12-11方针

群众 2022年16期
关键词:强村姜堰集体经济

□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直牵挂着百姓的生活。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两社”+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致力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从2020年的106个增加到140个,占比从46%上升到63.6%,收入最高的达到90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53%上升到2021年的55%。

因村制宜、因势利导,点燃项目“强引擎”。坚持分类发展、分批推进,采取镇街申报、区级比选、专家评选等方式,在全区每年实施30个左右“两社”联动项目。选准发力方向。通盘考虑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优势等,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深入挖掘核心竞争力,确定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等7种类型项目,为各村打造“两社”联动项目提供参考,着力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格局。溱潼镇湖南村、三水街道小杨村等发挥紧邻国家5A级溱湖度假区的优势,发展城郊结合型农创文旅、农耕体验、亲子娱乐、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打造“潼享田园”“溱湖绿洲”等新业态,今年“五一”期间,每日接待游客3万多人,仅露营收入就超过100万元。树立市场导向。坚持“跟着厨房调结构,盯着车间管田间”,镇(街)党(工)委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充分了解市场要什么、自身有什么,积极深挖市场潜能、开拓市场蓝海,把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卖到电商平台和零售巨头,带动了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蒋垛镇盐大村草莓种植一期项目与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商超达成销售合作,零售价格翻了5倍,增加村集体经营收益25万元,吸引300名村民就业,收入380万元。把握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姜堰区坚持将富民强村作为党建引领“两社”联动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新增村集体经营收益、带动就业人数和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等“四大指标”,作为评判“两社”联动项目的“硬杠杠”,致力用一批前景好、质态优、效益好的项目推动富民强村,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目前,全区已实施首批“两社”联动项目28个,总投资9500万元,预计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00万元、新增经营收益6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近1万元。

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构建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和建立村、企、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利益相连、责任共担,充分调动干群参与的积极性,让各方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强化联农带农。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入股,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离土离村不离股、在家在外都收益”的美好愿景。探索“订单收购+二次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解决了农户“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让农民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三水街道实施香菇产业园提档升级项目,吸引200多户种植户加盟,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开发香菇脆片、香菇果蔬干等深加工产品,推出“状元好菇宴”,放大三水状元文化,做大做强香菇特色产业链,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21年,香菇亩均净利润达到1.9万元,提升农民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农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产业园所在的桥头社区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强化帮村促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姜堰区始终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区级财政每年划拨不低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财政奖补、贴息、国资参股经营等方式,用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土地出让收益的5%反哺农村农业,鼓励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乡贤能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撬动更多资源向“两社”联动倾斜,目前已累计为9个项目发放乡村振兴惠民富村贷款1600万元,吸纳社会资本近500万元。由村集体招商引资、领办创办的二三产项目,竣工投产后形成的税收,五年内按镇街留存部分的60%奖励给村集体,持续做大村集体收入蛋糕。强化惠企助企。通过打造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拓展农产品保险范围、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对口帮扶”产销机制,引导本地重点商超、农业企业参与,提升生产规范化、资源集约化、运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持续放大“姜堰大米”“溱湖簖蟹”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效益、辐射效应,打造企业共享、影响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溱湖簖蟹”实现了从“555”向“557”的突破,即在5万亩养殖面积、5000吨的年产量不变的基础上,销售额由5个亿提升到7个亿。

压实责任、压茬推进,跑出联动“加速度”。明确各级责任,综合运用考核等多种方式,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区委书记“促富”、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富”、村党组织书记“领富”的三级责任体系,通过外出考察学先进、调研分析观自身、理论研讨谋路径,出台了“党建引领富民强村十五条”,将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列入党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三农”干部素养能力“双提升”工程,选配13名镇级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48名村级“第一书记”,不断壮大“两社”联动人才梯队,营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坚持示范引领。将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较好的村作为“两社”联动示范村、先行村,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指导镇村建好项目投入、项目运营、利益分配、风险防范、财务管理“五大机制”,做到“四个一”:每村打造一个具有发展活力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一个可持续增收的集体产业项目、建立一套激励集体经济发展的灵活机制、健全一套规范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娄庄镇的先进村成立了泰州市润先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高效农业,大力推行“六定一奖一赔”机制(由村集体和各家庭农场定产量、定工资、定种子用量、定农药标准、定农具添置、定机械作业费,节约全奖,超支全赔),2021年村集体收益120万元,合作社收入65万元,农场管理人员除了核定工资以外,通过奖赔政策,促进节本增收,每年亩均增加收益400元左右。坚持考核引领。将“两社”联动项目建设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落实“月调度、季观摩、年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两社”联动项目“回头看”,排查梳理堵点,协调解决问题,评价项目成效,严格考核奖惩。对村集体主办的“两社”联动增收项目,将项目当年度新增村集体经营性净收益的20%,奖励给参与经营管理的村干部;对责任不落实、成效不明显,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连续2年位列全区后10%的,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项目建设一抓到底、取得实效,努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蹚出一条“姜堰路径”。

猜你喜欢

强村姜堰集体经济
讲述省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
迈上新征程 奔竞新瓜沥 “浙沥红荟”绘出强村兴产“共富图”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强村领航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精准扶贫——泉州市老促会联系点“强村富民”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