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扩建猪场“三废”处理现状和推进策略
2022-12-11丁琳
丁 琳
(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1)
近年来,浙江省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和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整省推进、全面发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2020年三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89%和90%,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0年,全省按照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要求,全面落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产保供目标任务,至2020年底,新扩建并投产的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已达100家。
1 “三废”处理现状
1.1猪粪处理
1.1.1舍内以干清粪工艺为主 百家猪场的舍内清粪方式主要有干清粪、水泡粪、水冲粪、“干清粪+水冲粪”、“干清粪+水泡粪”和垫料养殖等6种,其中采用干清粪的猪场最多,有63家,母猪场、扩建场、10万头以上、10万头以下猪场的应用比例分别是77.78%、76.19%、63.64%和54.17%;其次是水泡粪,有22家;百家猪场中仅1家使用了垫料养殖(即接触式发酵床)。虽然猪舍内干清粪模式产生的水量略大于水泡粪模式,但由于污水的污染物负荷显著低于水泡粪模式,降低了后续污水处理的难度,因此大多数猪场选择了干清粪处理方式。
1.1.2场内以发酵罐处理干粪为主 百家猪场中,有92家猪场对粪污作固液分离,干粪主要是发酵罐发酵和堆积发酵2种处理方式,其中应用发酵罐的62家,应用堆积发酵的29家,还有1家干粪碳化处理;有8家猪场粪污未作固液分离,处理工艺分别是:6家采用异位发酵床、1家采用黑膜沼气池发酵,1家采用接触式发酵床。发酵罐处理干粪具有节省场地、处理周期短、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因此大多猪场选择发酵罐处理方式。
1.1.3场外以干粪肥料化还田为主 百家猪场的猪粪经处理后,普遍采用直接还田或生产有机肥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其中62家猪场的干粪用于生产有机肥,28家猪场的干粪经处理后直接还田,其余10家猪场的干粪采用“部分还田+部分生产有机肥”的方式处理。
1.2污水处理
1.2.1以工业化方式为主 92家猪场的粪污经固液分离后,对污水的处理主要有工业化处理、膜处理、氧化塘多级净化处理等方式,其中工业化处理有81家,膜处理的有3家,氧化塘多级净化处理有2家,还有6家使用了2种处理方式。
1.2.2以还田和纳管为主 百家猪场的污水去向主要有还田、纳管、回用和生产有机肥等4种,其中,47家猪场(设计出栏146.08万头)还田,30家猪场(设计出栏215万头)纳管,采用还田和纳管两种处理方式的猪场出栏规模占100家猪场总出栏的近80%。部分场还采用了2种方式处理污水,如金东区大地生态养殖场采用“部分还田、部分回用”,余杭区浙江清渚牧业有限公司采用“部分还田,部分纳管”。此外,受沼气工程项目补贴取消和安全因素的影响,新扩建猪场中沼液能源化利用的已渐渐减少。
1.3臭气处理 相比传统猪场,大多数新扩建猪场都认识到臭气处理的必要性,敢于创新,舍得投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思路,采用了一项或多项减臭措施。
1.3.1普遍采用两种以上减臭措施 百家猪场分别采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除臭方法,其中39家采用了2种以上减臭措施(10家10万头以上猪场、18家10万头以下猪场、9家扩建猪场及2家母猪场)。相对而言,10万头以上猪场和扩建场采取的减臭措施更多。
1.3.2末端喷淋除臭技术应用广泛 百家猪场中有67家采用了“在猪舍出风口收集臭气后喷淋处理”。在48家使用单一减臭方法的猪场中,有近40家采用了喷淋除臭的方法。
2 存在问题
2.1部分场的“三废”处理技术存在隐患 前几年发酵床技术在省内推广应用较多,但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养殖场,且后期的管理维护很关键,如果管理不当或技术发生偏差,容易出现死床,对每天产生的粪污无法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少数新扩建场为了加快猪场建设进程和增产保供,对粪污和臭气治理工作有所忽视。调查发现,已投产的百家猪场中有7家采用了发酵床技术,设计出栏最大的达5.5万;有13家尚未采取除臭措施,包括6家万头以上新建场和7家扩建场。
2.2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不匹配 我省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新建的大部分猪场都无法配套足够的农牧对接消纳基地,目前来看,100家已投产的场仅有30家采用了污水纳管方式,但部分场的纳管问题还在协调中,如衢州一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衢州华统牧业有限公司处理后的沼液纳管尚需当地政府协调支持。此外,还有部分建设中的场因纳管问题导致项目滞后,如台州三门味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纳管的洞港污水处理站还未动工,猪场也未能全面完工。
2.3有机肥推广难度较大 第一,现有的有机肥生产加工设施简单,投入低,缺少除臭、烘干环节;第二,有机肥养分含量低,使用量大,作业环境差;第三,肥料施用的季节性与畜禽粪供应的日常性之间存在时间差,肥料施用时间短、集中,往往短期要求有机肥大量供应,导致生产环节原料缺乏、生产加工不完整,最终质量得不到保证,养殖场初级有机肥“卖难”问题一直存在。
2.4技术难题有待突破 百家猪场中有不少采用了楼房养猪的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从全国层面看,楼房养猪经历时间短,经验不多,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粪污处理系统不配套、臭气传播更远等问题,此外,部分减臭技术不够成熟,目前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喷淋除臭水循环使用时间偏长、冬季除臭墙的循环水易结冰等问题,也影响了除臭效果。在新扩建场中应用较多的发酵罐技术,因自带的除臭系统长时间运转、臭气处理饱和等,已出现了除臭效果差的问题。
3 推进对策
3.1强化指导服务,突出绿色化、循环化建设 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污染治理兜底,压实养殖场主体责任,当地主管部门要按照“六化”要求,因地制宜指导养殖场选用粪污、臭气减排工艺,配备相应的粪污、臭气收集处理设施,守牢生态红线。对于采用发酵床技术的养殖场和13家基本无减臭措施的养殖场要重点指导,掌握动态,持续跟进,结合主体意愿与实际需要,不能因周围无农户或离村庄远而忽视猪场的臭气治理工作。
3.2强化沟通协调,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养猪扩能、增产保供是政府的职责,纳管后的污水处理不尽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范围,需要当地政府去协调解决后端的污水处理问题。
3.3强化政策扶持,促进种养衔接 一是强化各级财政支持体系,充分利用中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造高水平样板;二是聚焦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等先进做法,制定有机肥使用指导手册等,加强机械装备的应用推广,引导种植业主精准施用、广泛使用。三是培育做强区域性养殖废弃物处理中心,促进“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资源化利用长效运行。
3.4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落地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场的先行先试,发现设施、设备、技术上出现的新问题,鼓励企业不断升级技术和产品,完善售后服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做好畜禽粪污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养殖场综合减臭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探索集成一批可以推广使用的成熟模式,帮助地方破解资源化利用和减臭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