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仪学术经验述要*
2022-12-11孙菊袁晓姜宁黄平葛琳仪指导
孙菊 袁晓 姜宁 黄平 葛琳仪(指导)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葛琳仪临证60年,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验俱丰,以擅治肺系病、脾胃病、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而著称,本文试对葛老学术经验进行总结,简述如下。
1 名师简介
葛琳仪主任中医师,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曾先后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葛琳仪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为新中国首批中医院校毕业生,求学期间,得良师程门雪、乔仰先等器重,受其真传。毕业后至浙江行医,师事浙江省名医吴士元、杨继荪,作为杨氏内科流派的主要传承人,继承、发扬了杨氏内科“谨严求实、术精德高”的流派特色。葛琳仪学有渊源,精勤不倦,形成了“三位合一,多元思辨”“谨守病机,正本清源”“以补为守,善用清和”以及“用药简练,衷中参西”等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1,2]。
2 学术观点
2.1 肺疾善清,分期论治:葛老以善治咳喘顽疾等肺系疾病而著称,认为咳喘顽疾乃因病因多端、病机多变而迁延难治,酿成宿疾。因病延日久,正气复损,故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是其基本病机,肺、脾、肾虚为其本,夹痰、热、瘀为其标。据其病程演变特点,咳喘宿疾卒发,多属实中夹虚之病理,以标实热郁、痰壅、血瘀为主;宿疾伏而未发,多呈虚中夹实之病理,以肺肾亏虚为主。临床常需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治标之法,当以“清法”为要。葛老推崇刘完素《三消论》的“肺本清,虚则温”理论,认为五脏皆有其性,反之则为病;肺为华盖,居于诸脏之上,主天气,轻清空灵,若本脏之气虚,则向其本气相反的方向转化,故肺脏病变,尤其咳喘顽疾,常见温、热之病理变化,因而多以“清法”贯穿于治疗全过程,立清宣、清降、清润、清化、清补五法,以达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肺系疾病,病程不一,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病机主次不一,治法亦有所侧重。对肺系疾病,葛老主衷中参西,精准辨证,善用清法,分期论治。如属中医肺胀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多为咳喘宿疾为外邪触发致肺气被遏、失于宣降,药以使肺气宣降如常,根据不同症状、体征,常立清宣或清降法;在慢阻肺急性期后期,余邪未清、气阴受损,常立清润法;在慢阻肺稳定期,属咳喘顽痰,伏而未发,本虚不固之际,常立清养法。
2.2 脾胃论和,气机为要:葛老对脾胃病的诊治也颇具心得,非常重视脾胃的相互作用,脾主升胃主降,惟升降相因,斡旋有序,中焦气机才得以调畅。若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气行不通则滞,易发为各种脾胃病。同时,肝亦归属中焦,功主疏泄,肝木易克脾土,导致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诸证。葛老指出脾胃病虽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客胃、脾胃虚弱等多种病因,亦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嗳气、反酸、腹泻等诸多临床症状,但终以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为其基本病机特点,故常以和法立论,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助运。
葛老对于脾胃病的诊治,推崇《景岳全书·脾胃》中所载的“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认为保胃气、存津液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点,在临证中十分注重舌诊的运用,提出从苔根的有无、舌苔的色质、润燥等,来掌握胃气的盛衰、胃中阴津的盈亏,以此作为治则立法、遣方选药以及判断病患预后的依据。在脾胃病遣方用药上主张用柔忌刚,多用理气药,如柴胡、苏梗、娑罗子、乌药,善用花类药,如代代花、玫瑰花等,旨在恢复中焦气机,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同时合健脾和胃助运之品,如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米仁等。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病易化燥伤阴,临证中葛老善用甘寒、甘平柔润之品,忌辛窜、香燥、苦寒之品,治疗胃脘痛,常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玫瑰花、代代花、绿梅花、合欢花、旋覆花、川朴花、扁豆花等质轻甘平之剂,以轻拨气机取效。
2.3 治老年病,补虚泻实:衰老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之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作为生命之源,决定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而后天之本的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旺盛,既可滋养肾中先天之精,又可供给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所需。葛老认为,年迈之人,肾气已亏,五脏俱虚,易感受外邪或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病,故病机总以虚为本,尤以脾肾为著。脏腑虚衰者,功能下降、气化失权,体内气、血、津、精不归正化而变成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即所谓“老年多瘀、多痰”。
葛老认为,老年病多以虚为本,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之病机特点,指出在治疗老年病时,兼顾补虚和泻实。补虚,是指补益虚损之脏,以脾肾双补为法;泻实,是指祛除内外郁邪,以化痰、活血法为主。补虚泻实,视其个体情况而轻重有度,临床常用治法包括益气温阳通络法、益气养阴润燥法、滋阴潜阳息风法、补肾健脾化湿法以及补肾填精活血法等。此外,因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适应能力下降,极易阴阳失调、精血耗损,故葛老常强调攻补皆不可过量。若峻补太过,阴阳偏盛偏衰,则易引起他病;而攻伐过猛,则易伤正气而病深难解。
2.4 疑难杂病,正本清源:葛老认为中医“难病”指难辨之病与难治之病,“难病”系数邪兼侵,致正气累损,病情反复,顽疾乃成;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是指正气累损,以脏气亏虚为病理表现;“标实”,是因脏气亏虚、气化无权,机体精血津液诸精微物质不归正化,久则形成痰湿、瘀血、蕴毒诸病理产物。对此,葛老认为,正气累损、脏气亏虚是疑难病缠绵不愈的基础,痰湿、瘀血、蕴毒诸“内生之邪”的郁滞不解,则是“难病”错杂多变、病位广泛、数病相兼的主因。
葛老要求“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常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采用辨病、辨证、辨体三位合一的多元思辨模式,衷中参西,强调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在“先其所因”即辨析、明了“难病”的病因、先后病、原发病和继发病等关系的基础上,以证为思辨主体,结合辨体进行论治,阻截、制伏疾病,即“伏其所主”。葛老指出,“伏其所主”的内涵在于“治病必求于本”,其“求本”之道则在于“谨守病机”,辨证中应做到确定主症的病位、病性,以“各司其属”,无论与病机相应之症有无,均应探求、辨析,更当责究邪正虚实盛衰,强调只有“谨守病机”,精准辨证,才能为准确论治提供依据。
2.5 未病调体,适龄以养:葛老治未病重视体质辨识,认为“适龄以养”“适体以调”是养生调摄的重要法则,临证中,根据个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规律,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小儿、少壮、老年这三个阶段,针对小儿纯阳、少壮过用、老年体衰三种不同的体质,分别立清养、清和、补疏三大调摄方法。
在生长发育的小儿时期,中医称小儿为“纯阳之体”,以生机旺盛,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气阴阳尚未充分成熟为生理特征,有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有易化热、易食积的病机特点,以热病、积滞、疳积等多见,葛老常以清养为调,健脾胃、固卫气以培本,清肺热、消食积以祛邪。此外在用药上,葛老认为小儿具有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量宜轻,应中病即止,更忌滥用补益、攻伐之剂。对于青壮年而言,以精气充盈、脏腑强盛、四肢充实为生理特征,但往往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偏大、起居劳逸失度、易受情志劳欲所伤而呈气机郁滞、气血亏虚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常常可见胸闷善太息、食欲不振、女性月经不调等亚健康状态,针对少壮之体,葛老主张疏肝理气以调畅气机、健脾和中以培补后天作为调摄大法。老年之体,如小儿一般,也具有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但有别于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导致的易虚易实。老年之人的“虚”指的是肾中精气渐衰,五脏虚损,气血乏源;“实”乃因五脏气虚,易于受邪,致气化失权,内生痰、瘀诸邪。因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对老年“易虚易实”的体质特征,葛老常常立补益脾肾以统摄二本、化痰祛瘀以开郁导滞为调摄大法。
3 验方医案
3.1 清肺止咳方:荆芥、防风、银花、黄芩、七叶一枝花、前胡、桔梗、苦杏仁、浙贝母、炒苏子、藏青果、射干各9g,连翘、蒲公英各15g,野荞麦根30g,薄荷、陈皮各6g。此乃葛老清宣法经验方,功能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适用于慢性咳嗽、过敏性咳嗽,诊见咳嗽不解,痰少不畅,咽干且痛,舌红苔薄,脉细。葛老认为咳嗽多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所致,治疗当从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入手。荆芥、防风、银花、连翘,功可清宣透表,黄芩、蒲公英、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效能清化肺热,炒苏子降气化痰,有“提壶揭盖”之妙,薄荷清透,前胡、桔梗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藏青果、射干清热利咽,陈皮化痰又理气,合用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朱某,男,48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咳嗽咯痰5天,受凉后流涕头晕,经当地医院诊为感冒,用抗生素治疗后有好转。求诊时现:咳嗽咯痰,色黄质黏,咳出不畅,咳声重浊,鼻塞咽痛,大便艰行,纳可寐可。舌质尖红、舌苔薄腻,脉细。诊为:风热犯肺咳嗽(咳嗽)。治拟宣肺止咳,清热化痰,方拟葛老经验方加减:银花、连翘各15g,荆芥、防风、前胡、桔梗、苍耳子、辛夷、大力子、炒苏子、杏仁、浙贝、板蓝根各9g,薄荷(后下)6g。7剂。复诊:药后症稍减,概因素体阴虚,缠绵难愈,舌红便干亦为阴虚之症。辨为外感风热,肺胃阴虚。外感余邪仍留滞未除,阴虚为本,故继前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兼以养阴。前方加北沙参15g、鲜石斛30g,续进7剂,三诊咳嗽已愈。
3.2 降逆平喘方:麻黄、苦杏仁、炒苏子、黄芩、僵蚕、前胡、桔梗、浙贝母各9g,白芥子、莱菔子各12g,生石膏、葶苈子、徐长卿、蒲公英、川朴、苍术各15g,乌梅6g,鱼腥草30g。此为葛老治肺系疾病清降常用方,功能清热平喘,化痰止咳,适用于咳喘证属痰热壅肺、肺气上逆,诊见咳嗽咳痰,痰黄量多,动则气急,苔薄,脉缓。慢阻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见上述症状可用。全方以麻杏石甘汤、三子养亲汤为主方,黄芩、蒲公英、鱼腥草,由“清热三板斧”演化而来,清肺化痰力甚,鱼腥草清化腥臭浓痰力优,徐长卿、乌梅、僵蚕是葛老抗过敏经验药对,三者合用,祛风解痉、敛肺止咳,前胡、桔梗、苦杏仁、浙贝母清肺化痰止咳,厚朴、苍术化湿,湿去则痰化。
郭某,男,61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有慢支病史40余年,平日易感而咳,10余天前感冒后经当地医院西药抗炎治疗后好转而未愈。求诊时咳嗽气急,动则明显,咳痰色黄质厚,夜寐二便尚可。查体可见杵状指,桶状胸,舌质略紫黯、苔白腻,诊脉滑数。诊为:痰热壅肺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治拟清降法,予清炙麻黄、杏仁、炒苏子、淡芩、前胡、浙贝母各9g,白芥子、莱菔子各12g,生石膏、葶苈子、蒲公英、川朴、苍术各15g,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g。14剂。二诊:药后咳嗽气急减轻,痰量减少,色黄质黏,痰中稍许带血,大便稍软,苔已化,脉缓。继前清热化痰止咳,加疏风宣肺宁络安血,去生石膏、白芥子、莱菔子、野荞麦根、苍术,加荆芥、防风、侧柏叶各9g,紫珠草25g,白茅根30g,仙鹤草15g。14剂。三诊:药后咳喘已止,余尚可,续进调养补肺方。
3.3 理气和胃方:生白芍、蒲公英、乌药、枳壳、厚朴、苍术各15g,娑罗子12g,佛手、黄芩、海螵蛸、浙贝母、姜半夏、陈皮各9g,玫瑰花、豆蔻、木香各6g。此乃葛老理气和胃之常用方,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用于胃痛、胃痞之脾胃不和证,诊见胃脘胀痛,伴嗳气反酸,大便尚调,苔薄,脉弦细。葛老认为,脾胃病虽有诸多病因,但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是其基本病机特点,可见胸脘腹胀满不舒,首当条畅气机,健脾和胃,使升降复常。方中生白芍、佛手、娑罗子、玫瑰花疏肝行气,理气止痛,脾胃失和,肝气克伐,虽尚未来犯,先行用药疏肝,属未病先防;木香、枳壳行气宽中,能消胸腹胀满;乌药、豆蔻,能温中行气,消胀除满,以中下腹为主;黄芩、蒲公英清中焦之热邪,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厚朴、苍术理气燥湿,姜半夏、陈皮和胃。
龙某,女,39岁。2019年2月26日初诊。患者近两年来反复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嗳气频频,伴泛酸,无呕吐,3天前遇事致情绪不畅,胃脘胀满较前更甚,胃纳减少,大便数日一行,夜寐梦扰,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诊为痞满,证属肝气犯胃。治拟:疏肝理气和胃,予葛老经验方加减:柴胡、香附、佛手、娑罗子、黄芩、海螵蛸、浙贝母、姜半夏、陈皮各9g,生白芍、蒲公英、炒枳壳、炒谷芽、决明子、柏子仁、炒枣仁、夜交藤、川朴、苍术各15g,玫瑰花、木香各6g。7剂。二诊:服药后胃脘胀满有所缓解,胃纳好转,反酸除,夜寐仍梦扰,大便一二天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仍弦细。药后症减,守原法续进,加重安神药:去海螵蛸、浙贝母,加珍珠母、紫贝齿各30g。7剂。三诊:服前方半月,胃脘胀满十去七八,原方加减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