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哭中国
2022-12-10孙玉安
孙玉安
1937年12月中旬,梁思成一家西迁,途经新晃县龙溪口。
林徽因患上了肺炎,高烧40摄氏度,随时都有休克甚至死亡的危险,必须在新晃住下。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的梁思成为爱妻往返于万寿街“回春堂”寻医取药,奔波在灯光昏暗的街道。客栈家家爆满,连走廊里躺的都是逃难者。孩子们又累又饿,趴在行李上进入梦乡。梁思成焦急,无奈,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那走投无路的时刻,竟发生了一个“奇迹”:从雨夜中传来一阵阵优美的小提琴声,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令人颇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谁会在这边城僻地奏出这么动人的音乐?父亲想:这位拉琴的一定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许能找他帮一点忙?他闯进了漆黑的雨地,“寻声暗问弹者谁”,贸然地敲开了传出琴声的客栈房门。乐曲戛然而止。父亲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竟然是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十来双疑问的眼睛正望着他。父亲难为情地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青年们却出乎意料地热心,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并帮忙把母亲搀上那轧轧作响的小楼。
这是他们的儿子梁从诫的回忆,写在《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一文中。
那个拉琴的,是一名空军学员,还是梁思成的新会同乡。就这样,几个身强力壮的军人,把林徽因抬进小院。
一年后,这些人从昆明空军军官学校毕业时,特意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作为他们的“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并致辞。之后,他们便一个个义无反顾地飞向蓝天,勇敢地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他们每个人出征前留下的亲人联系地址,都是林徽因家的地址。
之后的林徽因一家,经历着痛苦折磨。他们一次又一次收到部队寄来的阵亡通知书,烈士遗留的日记本、钢笔、照片等私人遺物。每一封书信都是噩耗,每一件遗物都是剜心裂肝的悲痛。不久,八个勇士全部壮烈牺牲。“名誉家长”林徽因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从此,每年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林徽因都会带领全家人默哀三分钟,悼念为国捐躯的烈士。
一个书生般善良的义父,一个水一样温柔的慈母。如果不是当年在新晃“临阳公栈”偶遇,怎么能经历这段爱国悲壮史?
有一首1944年林徽因含泪创作的长诗《哭三弟恒》流传久远。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三弟,他放弃清华学业,投笔从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与日寇交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三年后林徽因才得知噩耗,她蘸着泪水写下了这首名诗:“……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诗作句句含泪,林徽因不只是在哭三弟,她在哭牺牲的八个勇士,哭中国。
(摘自《民族文学》2022年第2期,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