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学习:忙碌者的希望之门
2022-12-10采铜
采铜
大学校园里常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某某平时不怎么上课,期末考前突击几天,也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
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集中一大块时间学习,短期内效果确实不错,但如果一个月后再去测验,就会发现当初学的基本已经忘光了。相反,如果是细水长流式的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持续较久。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散效应”。
假设你要自学《认知心理学》,这本书有350页,需要20小时读完。那么你会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呢?一种模式是每天花5小时,4天看完;另一种模式是每天看半小时,40天看完。
按照直觉,我们可能会以为前一种模式效果更好,但实际上是第二种更好。学得慢,但是学得扎实。由于每天只学一点,那么在一天的其他时间里,我们其实是在潜意识里消化这些知识。第二天接着学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尽量去回忆前一天已经学的,回忆的过程就是对记忆的巩固。
这能帮助我们识别一些误区。比如,不要被某些培训机构“××天学会××”的宣传蛊惑,因为急功近利式的学习,无法让你获得真才实学。
分散学习的原理,也为忙碌的上班族打开了希望之门。
我认识的人里,因为工作太忙,很多人一年都不能完整地看三本书。工作耗去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虽然想学点新知识,可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把学习当作一件很庞大又很吃力的事,因而有畏惧感,变得缩手缩脚、不敢行动。
可按照分散学习的原理,我们完全可以化整为零,小块小块地去做。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缝隙时间,把它们利用起来,就可以学东西了,而且效果比大块集中式的学习还要好,何乐而不为呢?
多长的缝隙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呢?5分钟就够了。想想5分钟里可以干些什么:可以看一两页的书,可以写100字的文章段落,可以搜索并了解一个知识点的百科介绍,可以听一段英文对话,等等。
拿我自己来说,我只要出门就会带上一本书。等车时,我就把书打开看起来。去餐厅吃饭,等菜的间隙,我又可以翻开书来看。我专心写作的时候,会用电脑代替书背在身上,随时随地打开写几句。
养成了这样利用缝隙时间学习的习惯后,你会发现一天之中是有很多个5分钟的,這些5分钟叠加起来,可能就有半小时、一小时之多,那样一天下来就能学到不少东西了。
可能有人会问:你这不是在宣扬大家经常诟病的碎片式学习吗?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碎片可以分为时间碎片和内容碎片,我们一般诟病的碎片式学习,是内容碎片。
假如我花3小时看手机上的短视频,在这3小时里,我可能看了上百个短视频,我花的时间是整块的,但输入我头脑的内容都是碎片。
反过来,我花了20天时间看了一本很棒的书,但是,我基本上每次翻这本书都只花费5到10分钟,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看完的。这种情况下,我使用了碎片时间,导致每一个碎片时间中我学到的是一个内容的碎片,但是没关系,因为这个材料本身是完整的、有体系的,尽管学的时候变成了碎片,但是进入我的头脑后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仍然是整块的内容。
(摘自《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