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 俭

2022-12-10时玲玉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徐特立小气粉笔

时玲玉

主题阐释

朱柏庐曾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有助于我们达成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精神修养的统一。

人物传奇

苏轼:节俭成习,反对奢侈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生活窘迫。为了度过困境,他想出了一个特殊的计划开支的办法:他把每月要用的钱按天分成小份,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另用竹筒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被召还朝,又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他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人来时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一次,一个老友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可当他应约赴宴时,却见酒席十分奢侈,便婉言拒绝,告辞走了。苏轼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如今身居高位,还这样节俭。”

解读

困境时节俭,是对生活的态度;富裕时节俭,是对品格的追求。苏轼一生坎坷,却在起伏不定的人生境况中始终保持节俭的生活习惯,这也许就是他能远离贪欲、淡泊名利、乐观旷达的原因。

《增广贤文》有言:“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节俭的品格也应是我们从这位文坛大家身上汲取的必不可少的养分。

徐特立:半截粉笔犹爱惜

徐特立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平俭朴,爱惜旧物,十分注重品德修养。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他每天巡视全校,总是把别人丢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几年里几乎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觉得他太“小气”。为此,徐特立写了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他教育学生爱惜公物,又力行又写诗,效果非常好。

解读

堂堂校长竟只用捡来的小粉笔头,在物质丰富、物资丰盈的今天,我们似乎不难理解学生们所谓的“小气”,难免会用定式思维和物质的眼光看待这些“小气”的行为,可我们不能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俭。

半截粉笔,两袖清风,作为校长,徐特立不是用不起一支全新的粉笔,而是心里装着“节俭”二字。扔下去的是粉笔,捡起来的却是品格,他用一截小小的粉笔,书写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节俭美德的最佳诠释。

马旭: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

马旭是我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离休后,她和老伴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学习资料。他们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用几十年时间,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兩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马旭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2019年,马旭获评“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解读

马旭有着坚定目标和崇高追求,节俭的品德已经伴随了她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涓滴细流汇聚成海”。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中所说,“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从年少从戎到扎根科研,从退而不休到捐款千万,这位有着70多年军龄的老兵始终保持着战斗姿态,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优秀退役军人的奉献与担当。

猜你喜欢

徐特立小气粉笔
徐特立的三个“第一”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徐特立与妻子的恩爱一生
小气的梨树
摊上了个小气妈
粉笔怎么来的
做最好的自己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我们的“粉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