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
2022-12-10余红平
余红平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复杂的环境变化增加了各种创伤的概率。创伤性皮肤缺损是近年来临床上比较严重和棘手的创伤之一,它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工作者的难题,如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极易使得创伤创面发生继发性感染,以致病症加重,甚至严重情况下需接受截肢治疗[1-2]。既往对于此类患者主要采用清创后定期换药的方式进行处理,存在耗时久、引流不充分、易并发感染等缺点[3]。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一种新的创面治疗方法,其在局部引流、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不少缺陷,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选用何种间歇负压吸引模式,对具体吸停时间比、吸引器、负压源的选择等方面并无推荐,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4-5]。关于间歇负压吸引的间歇时间,学者们各执己见,有学者认为开6 h 关6 h,有些学者认为应开12 h 关12 h[6-7]。针对如何改良优化间歇VSD 技术模式以提高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VSD 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2 例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纳入标准:(1)在参与本研究前,所有患者在一个月内除了常规清创、抗感染治疗外未进行其他治疗;(2)入组患者均为创伤性皮肤缺损。排除标准:(1)先天性疾病或传染病;(2)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3)对药物过敏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4)病历资料不完整。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各31 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探查受损组织,彻底清理干净表面坏死组织,清洁创周皮肤,保证患者创面新鲜,并且进行止血处理,避免患者在进行持续VSD 技术时出现大出血现象,导致患者休克,威胁生命安全。且相关的医护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创口感染情况,视感染情况适当使用抗生素2~3 d;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修剪VSD 敷料覆盖整个创面,使敷料与创面完全紧密接触,不留死腔。将准备的VSD 敷料覆盖创面后,外用提前裁剪合适大小的泡沫敷料及隔离垫覆盖,覆盖面积超过创面面积边缘约1 cm,并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引流管自隔离垫中引出,连接负压引流器。
参照组创面采用持续VSD 模式,VSD 引流管接病房墙式中心负压,调节负压为0.01~0.02 MPa,24 h持续。干预组使用间歇VSD 技术模式,VSD 引流管接膜式电动吸引器,调节负压为0.01~0.02 MPa,吸引1 h,停止0.5 h,利用市售的普通定时开关控制循环间歇吸引。负压吸引成功后,可以经半透膜看到VSD 敷料变瘪,如果在吸引过程中出现漏气,应该重新封闭负压吸引装置,确保封闭性。两组负压吸引时间为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以疗效标准作为依据,对患者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显效:干预14 d 后创面上皮愈合,瘢痕坚实;有效:干预14 d 后创面感染情况有所好转,肉芽组织较为新鲜;无效:干预14 d 后感染创面与肉芽组织均未改善,甚至加重[8]。总有效=显效+有效。(2)在干预前与干预14 d 后评估患者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3)统计患者干预后3、7、14 及21 d 创面面积,采用胶片方格法进行检测,此方格每小格的面积是5 mm×5 mm,若足半格则以1 格统计,不足半格则略去。(4)干预14 d 后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参照组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创面面积比较 干预前和干预后3 d,两组创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7、14、21 d,干预组创面面积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创面面积比较[cm2,()]
表3 两组创面面积比较[cm2,()]
2.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IL-6、IL-17、CR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两组IL-6、IL-17、CRP 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满意度为93.55%,高于参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3,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在外科患者中,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人数占比大于50%,且大多数患者不仅出现软组织损伤,并且还伴有皮肤组织坏死、血管受损及肌腱损伤等,由于是外伤骨创伤,患者创面多存在异物感染等[9-10]。
VSD 是由德国Fleischmann 教授在1993 年发明的一种新的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VSD 辅助结构主要包括:VSD 敷料、半透性薄膜、多侧孔引流管及负压引流装置[11]。在实际应用中,先用特制敷料填充或覆盖创口及创面,再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密封,然后接通负压源促进伤口的引流及愈合[12-13]。目前,对于骨科较大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处理的主要原则为稳定创面、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以往定期换药的处理方式为有较多不足之处:频繁地换药操作会使创面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创面渗液易与敷料粘连从而增加患者换药时的痛苦并影响创面愈合;部分患者创口深或创面大,常规引流效果差;治疗总体周期较长[14-15]。较传统创面治疗方法,VSD 能更好地避免创面感染、加快创面愈合:(1)VSD 可促进创面局部血流微循环及蛋白质合成,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2)VSD 为主动吸引,还可调节吸引负压的强度,便于创面渗出液及坏死组织的排出。(3)对于较深的创口,在VSD 引流出渗液的同时还可逐步使腔壁闭合。(4)VSD 在创面表面使用活性膜覆盖,创造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最大程度降低了因与外界环境接触所导致的感染概率[16]。随着该项技术的引进,我国多家医院使用VSD 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但持续负压吸引也有一定的缺陷,其技术尚需要继续改进。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参照组的80.65%(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3 d,两组创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7、14、21 d,干预组创面面积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IL-6、IL-17、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IL-6、IL-17、CRP 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间歇性VSD 可以有效促进预后,减轻炎症,提升满意度。分析原因:间歇性的负压更加适合毛细血管床间断开放的生理状态,让毛细血管扩张和软组织受压交替进行,创面组织获得类似生理需求的休息,增加创面组织的血液灌注,刺激创面生长新鲜肉芽组织[17-18]。间歇负压吸引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持续吸引带来的噪音、长时间被动体位的不适感、缓解疼痛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间歇负压吸引模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吸引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缺血组织进一步缺血坏死,而且长时间吸引会增加疼痛不适感,患者极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停止吸引时间过长则无法达到有效引流,不利于创面愈合,同时增加感染风险[19-20]。
综上所述,间歇VSD 在创伤性皮肤缺损治疗中可改善其炎症水平,促进创面愈合,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