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文化中的都市景观

2022-12-10袁娜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9期
关键词:都市媒介景观

袁娜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从现代意义层面上来看,都市景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现代性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文化物质。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思维方式的改革赋予了人们新的感知与认知。都市景观以高楼、街区、广场、商场等设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媒介诞生前,若需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置身于实际的城市场景中,切身体会周围的环境。而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接收视觉体验。在对都市景观进行感知和认知时,我们目光逐渐从现实的高楼、街区、广场、商场等场景,转移到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以及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新媒体当中,媒介将都市景观的现实物质形象,转换成为能在虚拟的空间传播的信息,进而在都市景观传播中被赋予了新的信息意义。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都市景观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市景观已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建筑,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媒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媒介文化与都市景观在发展中是不断地解构,也是不断地重构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1],是由大众媒介所构建、拥有的文化。电视、报纸等狭义上的大众媒介,凭借字符、语言、图画等符号于社会之中发挥着促进文化的联通、传播和理解以及制约的作用。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包括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建构社会价值意识[2]。

媒介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从一种边缘性文化形态,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形态。在媒介文化中,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例如报刊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电影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类型[3],由于媒介不断向社会多维度、广范围渗透,媒介多元的文化形态使得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类型的文化,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粉丝文化,也会有低俗文化。美国学者阿多尼与曼恩曾指出社会真实构建模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客观性真实、符号性真实以及主观性真实[4],其中主观真实指个人对媒介所传递的真实的了解,主观真实与个人所处的社会情境及媒介建构相关,受众眼中的真实,如个人认为互联网中所展现的城市风貌、景观就是这个城市的本来面貌。

(二)都市景观

城市相比较乡村而言,在交通、资源、地形、人口等方面都比较有优势,当城市人口的数量聚集到一定的规模,大多数的城市居民不再以农业为生,而是以手工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时,乡村就变成城市,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外在形象及气氛,就成为“都市景观”,一般情况下,“都市”就是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生活方式的象征。都市的社会功能始终都是:汇聚、保存、传递以及发展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

对于“都市景观”概念的考察,还需要对“景观”这个词有一定的了解。1967年,“景观”由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首先提出,他认为“景观”是某种实在化、物质化和对象化的世界观[5],并把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消费社会称之为“景观社会”。二十世纪大众媒介在西方盛行,尤其是以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媒介,已经成为当时景观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同时也是景观在现实社会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正如居伊·德波所认为:当代的社会已成为以媒介所主导的“景观”社会,现实世界已经转化成为形象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逐渐被转化为一种被动的行为,处于景观社会中的人完全成为一个“观看”的人,视觉和听觉逐渐压倒其他的感官观感,使视觉和听觉具有无比的优先特性。

都市景观是都市文化的现实物质载体[6],是一种外观形象及气氛,包含街道、建筑物、商场等要素,伴随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社会现代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个现代词,并不单指城市中的建筑形象,更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到城市化的极大发展扩张,社会中形成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城市景观与乡村部落的二元对立状态,都市景观意义暗含着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变化。与乡村社会的田园风光相比较,由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发展而来的都市景观,正在以它独特且鲜明的符号性景观,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的观感造成巨大的冲击。

二、媒介文化对都市景观的影响

从传统的大众媒介时代到如今的智媒体,媒介的发展丰富其展现形式,我们对都市的认知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从先前的文字、言语与图画中了解都市景观,再到“观看”方式逐渐以网络等影像为中心,我们已经迈过了书写与印刷时代,步入视觉统治时代。

(一)媒介文化重塑都市景观的观看体验

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时代远距离的都市景观等需要现场、亲身观察体验的场景,而在媒介的影响之下,媒介以其多元的表现形式,例如视频、图片等形式,以及多方位的传播手段,拉近了世界的时空距离,人们对于都市景观的关注从物理空间层面上的实质物体,变化成为媒体中的数字符号,而这些符号便是媒介对都市景观的再现。各类媒介特点的不同,对都市景观的再现也有不同的方式,再现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角度,因此,人们观看都市景观的方式拥有绝对的主导型,从而对于都市景观的认知与意见也会不同。从三个方面来看媒介文化如何重塑都市景观:

第一,媒介重现并影响着人脑中的都市景观意识。对于媒介自身来说,在对都市景观的“再现”过程中,媒介自身也变成了都市景观,且这种“再现”更加具有影响力。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北京”一词的图片时,搜索出的结果大多数是各种场景的故宫、天安门广场、天坛以及长城等北京地区标志性的建筑物。由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认为,各式各样角度的故宫、天安门广场、天坛以及长城才是“北京”的最佳代表,才能让从未亲身去过实地的人对北京有一个清楚的印象,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媒介中所展示的“北京”就是百度中所展现的样子。

重新输入“贵州”一词的图片时,与都市化的景观相比,搜索出的结果大多是贵州各地的自然景观,由此可得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认为,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以及安顺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铜仁梵净山、荔波小七孔等自然景观才是“贵州”的最佳形象代表,对于未到过贵州的人来说,媒介中所展现的样子便是真实的贵州,自然而然,人们对于贵州的印象便是不发达、原生态。因此,现代人对都市景观的认知与意识依赖于媒介,反之又被媒介深刻地影响,媒介对都市景观的形象构建,通常要比现实的景观更加有影响力。

第二,媒体逐渐成为都市景观中的一个元素。都市景观不仅只有街道、高楼等设施,户外广告也是一个完整的景观形态中的一员,户外广告媒介是一种位于城市中开放式场所的标志性物体,伴随着光电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有着互联网技术加持的户外广告逐渐成为都市中不可缺少城市符号,在媒介信息传达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综合表现力。纽约时代广场原本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在《纽约时报》进驻时代大楼后,时代广场成为纽约的象征——广场大楼的外墙上装有大量的广告牌和大屏幕电视,宽屏每天循环播放着广告视频、周围摩天大楼上滚动的商业新闻、闪耀的霓虹灯,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人们招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媒介原本的功能是信息的传递,但媒介与都市融合发展时,也逐渐成为都市景观当中的一个元素。

第三,都市景观也是一种传播媒介。都市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环境的外在,同时也是一种时时刻刻都在传递信息的“媒体”,相比较文字内容,都市景观的直观性能使城市更具有表现力与吸引力。例如,当人们接触到某个城市的景观时,会第一时间产生“这是哪儿”的疑问,而景观本身则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二)媒介文化推动都市景观的传播

美国传播学学者拉斯韦尔的“5W”理论,揭示了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传播的主体、信息内容、渠道与方式、信息的接收者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五个流程共同推动信息的传播,其中,传播的渠道与方式是影响都市景观传播的重要过程。传统媒体时代,都市景观只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单向传播,并且观众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也不强,都市景观的传播缓慢。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新媒体时代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都市景观通过媒介这一渠道进行传播,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甚至未到过该城市的居民接收到媒介传播的都市景观相关信息,并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解读,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这些解读后续会重新进入都市景观传播的过程中,最后促进都市景观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知,真正影响都市景观的发展的正是接收都市景观信息并给予反馈的群体,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个方面上看都市景观的传播:

1.从类型上分析,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都属传统媒体的范围。在古代社会的传播媒介中,书籍等印刷文本只是少数精英阶层群体才能使用,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皇权政治思想的专制属性。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印刷媒介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宣传宗教教义以及排斥异教方面;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类似邸报等带有传递信息功能的小册子,内容大多记载皇帝的言行、大臣奏章等。此外,民间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古代城市的内容,例如描写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但是,由于古代社会媒介主要是以文字为符号进行传播,只有识字的人才能接收到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古代社会的媒体对于都市景观的传播是狭窄而不多元的。

2.以抖音、微博、微信、百度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广泛传播都市景观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居民在网络媒体中娱乐自己的生活,也在娱乐的过程之中重构了都市景观的观看方式。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根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达10.32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7]。抖音平台上的“草根”力量使不同城市的景观形象得以传播,并且抖音短视频的算法机制可以使有关本地城市景观的相关内容智能化,本地的、附近的、有趣的城市景观内容会优先得到全国范围的传播。其中,学界常谈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抖音平台用户所生产的内容,在都市景观的传播过程中,UGC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许多城市的景观经过UGC上传到各大互联网平台上,便会一跃成为“网红景观”。长期以来,湖北武汉的樱花一直被视作武汉市的名片,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年在樱花花期都会赶往武汉观看樱花,可在2021年的樱花花期,贵州平坝樱花园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爆火出圈,自三月初开园以来,平坝樱花园每天客流量达三万以上,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这得益于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用户,这些用户上传自己所拍摄的贵州平坝樱花到平台之中,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其他用户也来围观这样的场景。

此外,媒介在推动都市景观城乡流动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往的城市与农村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以高楼、街道、广告牌等因素为代表,它最大的功能是表现为经济实用与造型美观,而农村则更多是展现出本地的文化、自然、经济等,两者相比较而言,农村景观比城市景观的人工雕琢,展现更多的是自然之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景观也在逐渐地像城市景观发展,农村的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城市化,许多“别墅小洋房”成了农村居民的首选。

(三)媒介文化会导致都市景观丧失独特风格

在当下的互联网社会中,媒介的出现与发展给都市景观的传播带来新的内容,也给都市景观注入新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媒介的短、平、快的特点,极易误导现代人的认知与审美,即媒介碎片化、片面化的内容传递,加上我们单一的狭隘理解,我们的审美和创新创造能力会被固化,当我们接受媒介“再现”的内容时,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它”就是现实、范本,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把“它”当作普适标准竞相模仿,这种机械式的迎合,最终会让都市景观失去其本身的独特性。国内一直盛行一种“山寨建筑”风潮,一些闻名全世界的建筑都可以在国内找到踪影,有外国的媒体记者嘲讽这一现象为:在中国,可以只用一个下午就能逛完巴黎和威尼斯。据统计,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在众多被模仿的国外建筑中,被山寨次数最多的,甚至,部分的“山寨建筑”是政府机关办公的场所,这也侧面体现出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现代人利用媒介的便捷性,以及媒体利用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宣扬,似乎给了“山寨建筑”更多的“抄袭”机会,比如上海的“北京天安门”、江苏的“上海世博中国馆”等等,在很多地方对著名的建筑,都进行了“改造”和“翻版”,即使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和办公楼,也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是被专家痛斥的“千城一面”,这些建筑让各地城市的变得千篇一律,城市的发展也无法多元化。因此,对于媒介中传递的内容,需要聚合社会中各群体的力量与密切配合,让受众的接收、认知信息时,能鉴别和避免单一化、媚俗化的景观。

三、结语

媒介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文化,在各种媒介的作用之下,现代人在感受与认知都市景观时,能明显感受到都市景观与从前的不同,现代的都市景观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既是现实的,同时也是精神的。如今的现代社会呈现出高度信息化的特征,本文基于媒介文化的角度,探究了都市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接收现代媒介所传播内容时,应努力不被催眠,以免进入麻木不自知的状态,而应该用认真、谨慎、合理的态度,去筛选与解读都市景观。

猜你喜欢

都市媒介景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