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记(十)
2022-12-09主持人张建京
主持人 张建京
【引言】
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儿,该有多好。(维摩)
关于《依花听风》
董菲:任教于洛阳外国语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洛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洛阳市美术家协会花鸟艺委会副主任,洛阳市涧西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者创作手记:《依花听风》充满了浓厚的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之感,将大自然的美妙趣味和我对生活特有的感受巧妙地融合,生意盎然,清新典雅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整个画境给观者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素以为绚的诗学意境。清代黄钺在《二十四画品》中“论空灵”曰:“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空兮灵兮,元气絪缊。骨疏神密,外合中分,自饶韵致,非关烟云,香销炉中,不火而薰。鸡鸣桑巅,清远扬闻。”是指画家在画面的空白处寄托的灵妙的情思,使绘画作品呈现了一种空寂、虚灵、深邃的画境,这也正是我一直追寻的。《依花听风》在布局和构图上有所创新,创作时借助想象和联想,体现我的所思所感;题材和内容上具有现代感,也寄托了我的精神情感和主题表达。
《依花听风》,作品名字就给人一种清新之感,静谧祥和。画面有很强的带入感,看着画面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这几只白鸡身上,在花荫下悠闲的理着羽毛侧耳听着掠过耳畔的清风。若真能如此夫复何求?作品显现了画家娴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控制力,细腻而不显繁琐、舒朗而不觉空洞,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画面处理很耐人寻味:唯一用写意笔法画出的枝干苍劲有力的形成了“之字形”的构图骨架;淡墨画出的密集叶片构成了画面的重色块;花朵淡淡的曙红色几乎是画面中惟一的色彩,自然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四只聚散顾盼的白鸡雪白的羽毛和乌黑嘴爪构成了全画中最强的黑白对比,成功地使自己成为画面的兴趣中心。疏密有致的构图、清丽淡雅的设色、兼工带写的笔法,不着半点烟火气。作为年轻画家,董菲的作品体现了当代工笔画的新风潮新动向,也屡屡入选国家级展览斩获奖项,未来可期。(刘玉涛)
木芙蓉盛开的时候
花朵低下头来
从枝叶间穿行的风
是几只鸡
漫步时
听到的音乐
而音乐
是世界的动静相宜
总之
人沉默了
才能听见秋天明净
万物自得
(梁静)
关于《石窟之美》
何碧玉:本科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洛阳,洛阳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外聘教师。
作者创作手记:《石窟之美》是我创作的第一张关于石窟艺术的油画作品,在关注画面色彩搭配的同时,我更注重用笔触的大小、形状来表现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残缺与斑驳,静态与动态,深沉与灵动,通俗与深邃。对传统造像艺术的研究其实也是观照自我内心深处的绝佳方式。不管是岁月侵蚀,还是人为损害,这样的美已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残缺却依然美丽。我想工匠们在雕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将自己的虔诚注入在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块中了吧。然而这份虔诚也将会贯穿我今后的艺术道路,心存敬畏与宁静,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地领略那番禅意,学习那份超然。
何碧玉的这组画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种震撼力不仅是因为画面的大尺幅,更是因为画面的形式感以及独特的绘画语言所造成的。九幅细长的画框描绘了九尊佛弟子石像,几乎完全相同的姿态——袈裟及踝、正面肃立——给人一种军阵般的压迫感。每一尊石像都像是要突破画框的束缚从而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张力。画家并没有简单再现石像的细节和残破的痕迹,而是以表现性的油画语言大刀阔斧的涂抹让厚涂颜料的肌理和稀薄松节油的流痕去对应千年的时光在石像上留下的斑驳破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控制与失控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让画面平添了无穷的感染力。石窟造像艺术是我国灿烂的美术遗产。今年来不少画家从中获取灵感创作了优秀的绘画作品。何碧玉的这组石窟造像油画能够另辟蹊径把关注点聚焦到容易被忽视的佛弟子造像上,以巧妙的构图和绘画语言让原本略显单调的弟子像反而产生出不同寻常的美感,可谓难能可贵。文化的发展、艺术的繁荣离不开交流与融合,一千多年前古人让西来的石窟艺术在中原大地扎根发芽开出灿烂奇葩,如今又有大批青年画者努力使外来的油画艺术融入中华文脉,共襄文化盛事,幸哉!(刘玉涛)
读石窟
第一眼读到的美
是沧桑
明明是刀
一下一下刻出来的天圆
地方,可时间之刃
在流年中锈涩
那些雕刻了的时光
既非蜉蝣也无关永恒
不过是逝者如斯的河流
总想留住点儿什么
总想留下点儿什么
如果你读不懂人世
就来龙门读读佛像
那些音容依稀的石头
比我们人类
更懂人世沧桑
(梁静)
关于《游思·之四》
王晓兰:洛阳市洛宁县崛西村人。本科学历,2007 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在洛宁乡村一线教学。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者创作手记:版画《游思·之四》是《游思》系列作品的第四幅。《游思》系列是2019 年四至五月份创作的一组黑白木刻,从构思、画草稿、转印底版、刻制到最后的印制,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在教学工作之余:下课、放学后、星期天和五一劳动节,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里完成的)。同年《游思》系列版画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整个系列作品全部是手工印制,这手工活儿真是个不打折扣的体力活,从刻版到最后的印制完作品,整个人瘦了四斤,很明显大臂瘦了一圈,同一件衣服胳膊袖大臂处顿时宽敞了许多。难怪人家都笑称作版画是“搬砖”,版画人也自嘲“搬砖的小朋友”。《游思》系列,运用平面和抽象相结合的造型方法,兼容民间艺术剪纸的一些装饰性表现方法,借助黑白木刻表现了超现实主义,表达了对自然朴真的故乡和家园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对儿时,那种自由自在、自然朴实的生活的无尽怀念。《游思·之四》里有儿时更多的农田生活的场景:山顶上跑走的云朵;山坡和田地里耕田、劳作的农人;日落归巢的鸟群;清溪里散步觅食的白鹭;山野田边的松林;追逐蝴蝶的我和玩耍的小伙伴,自然家里的小狗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累了坐在树下田头休息的人……还有晚归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的装点。这些儿时生活的零碎片断,被统一安排在一个画面里,成了一个既真实又似乎不现实的存在。
《游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黑白木版画作品。描绘的是农人在山间劳作的场景。这是美术史中常见的题材。画家王晓兰似乎有意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经典元素,从而唤起观者与画家以及众多先贤的对话。让耕作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产生出庄严、崇高、神秘的复杂意味,增加了作品的信息量与感染力。如果仔细看画面我们不仅能看到普通的耕作场景还能看到牛与人、鸟与鱼、星与月、耕与种,不同的时空交汇于一起,这不再是日常所见,这是宇宙景观。这种超越时空的描绘在汉画像石和民间剪纸、版画中经常出现,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观。大树与农夫让我想起了蒙克、播种的场景在米勒的画中经常出现、天际飞舞的鸟群致敬着凡·高……难得的是画家运用巧妙的技巧通过树木和道路把画面分割成上下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各自又分成左右两小块,使得画面节奏明快、杂而不乱,复杂的内容处理的井井有条。晓兰一定是熟悉这些农耕场景的,也一定是对此怀有热烈情感并做过深刻思考的。(刘玉涛)
我敢打赌,
不管你的灵魂游到此处还是彼岸,
宇宙中心都还是那座村庄,
那座我们的村庄: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垄亩间有兴废事,
无关富贵与贫穷。
锄豆溪东的孩子们
远游归来,在桑麻夹道
五谷丰盈之时,只要村庄还在,
世界便无恙。
我敢打赌,
他们说的是:小声点儿,
别吵醒咱爹咱娘
和满山满野的金黄。
(梁静)
关于《最可爱的人》
丁向阳:洛阳汝阳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周口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汝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
作者创作手记:我们的身后总是站着一群执着又可爱的人,默默无闻地保护着我们,这幅《最可爱的人》是一幅色粉画作品,创作此幅作品来表达英雄们无私奉献大无畏的精神,让时间定格,用色粉记录英雄们最英勇的一刻,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最可爱的人》是一幅色粉画。色粉画属于小画种,但是却有着很好的表现力,在细腻写实方面甚至不比油画差。画起来却要比油画方便快捷很多,因此很受欢迎。画家丁向阳采用了暖灰色的有色纸,充分利用了底色,使得画面色彩统一、沉稳。这种方式很接近古典油画的技法。在印象派之前油画几乎都是画在有色底子上的。暗部加重,亮部提亮,能产生出丰富的色阶变化同时容易保持画面统一的色调。向阳灵活的运用色粉笔的侧锋、中锋变化,在纸面上留下宽窄、润涩不同质感的痕迹,点线面组合丰富合理。在形成具体形象之前就先有了美妙的构成关系。
《最可爱的人》描绘的消防队员扑灭大火的紧张场面。这些不顾个人安危勇敢的“逆行者”不愧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称号,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崇高”。康德说:“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或者是弥尔敦对地狱国土的叙述,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我们称这种情感为崇高。“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超越“优美”而追求“崇高”,对于崇高精神的颂扬必定能让我们这个时代扬清激浊气正风清。(刘玉涛)
时间定格在此刻,一个伟大的场景,在宣纸上晕开、铺垫……!烈火在繁华中蔓延着,责任与担当,让默默无闻的无冕英雄们,无畏地向前,向前!旁边那名身穿黄绿防护服的将士,手边是刚抢救的燃气罐,他还在有力地指引着激烈的战斗。这一切仿佛在静止,也在永恒!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一亩平静,他们让时光的注意力,屡次敲打身体的庙宇,并把枯竭、冷酷、寂静,一一交给命运。他们努力对抗忧患、挣扎,努力对峙陡峭、严峻,他们让一切锋利转移视线,不断用自己的气概,点燃岁月的潮。(刘惠霞)
关于《彩云追》
罗民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现自由造型类产品设计师。
作者创作手记:《彩云追》此作品采用三彩釉画工艺,该作品集合了中国唐代丰肥娇媚的丽人与雄壮敦厚的马儿元素,丽人服饰化丽、体态婀娜,马儿披珠挂玉,浑身皆由美饰装点。取名《彩云追》出自唐代古诗,增添画面无尽的意境。以古诗化古意,美人与宝马,寓意幸福与美满,财貌双全,皆是对美好的祝福与祝愿。
罗民民的《彩云追》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浪漫迤逦的梦境。圆滚滚的马和圆滚滚的人不像是在快速奔跑而更像是在睡梦中。骑马仕女的图式让我们想起了唐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许多唐代彩绘陶俑,那时骑在骏马上的盛装仕女炫耀着盛唐的自信与宽容。而这件作品的材质——低温铅釉瓷板画也有一个另外响亮的名字——唐三彩。梦回唐朝,那个美人如玉、少年游侠的盛唐。《彩云追》可以说是一幅Q 版的《游春图》,用年轻人喜爱的卡通动漫方式重新演绎了厚重的历史。传统不应该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无趣样子,谁还没有个年少轻狂的时候?要知道所有的传统都是当年的时尚,所有的经典都是当年的叛逆。继承传统不仅仅是要继承传统的成果,更是要继承创造传统的创新精神。不然传统就会变成包袱“非遗”就只会僵化死亡。罗民民用年轻人的轻松自由给传统三彩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这就难怪她的作品会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产品。(刘玉涛)
作品在静静地喧嚣中,回荡着幸福和汹涌。美人骑在敦厚、雄壮的马背上,眸色欢呼着。她用眼神滚烫欲望,用热诚反刍思想,她犁铧往事,并给梦插上心跳。她在魂魄里,融汇溪流、云烟和蓝,于是,她有了凌空的快乐,有了无尽的诗意。她希望黄昏能咀嚼生动,螺丝能拧紧深情,她希望光阴一瓣瓣醉倒,使苍茫和本真,奔向闪耀的高处,让清澈的人生,在自己的妖娆里,绽放成彩。(刘惠霞)
嘉宾简介:
王小朋:笔名维摩,职业编辑,业余作家,作品散见于《清明》《天涯》《广州文艺》等,出版有小说集《巨翅白鸟》,居洛阳。
刘玉涛:河南洛阳人。现任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绘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洛阳市评论家协会理事。
梁静: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文学博士,诗人,长期从事诗歌写作与翻译,作品发表于《扬子江诗刊》《牡丹》《绿洲》《六盘山》《天津诗人》等刊物,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
刘惠霞:笔名怀旧,居河南洛阳,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洛阳文学院特约创作员。诗歌散见《牡丹》《中国诗歌》《诗潮》《六盘山》《大河》《山东诗歌》《伊甸园》《齐鲁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