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猎人”杨宗宗:一个纯粹的“植物人”
2022-12-09姚春华
姚春华
對于植物大家都不陌生,但有多少植物你能叫得出名字,知道它的品性呢?可有这样一个“真护花使者”,他放弃稳定工作,前往沙漠、戈壁、冰川、峡谷去记录,去发现新疆处在濒危边缘的野生植物。这个“植物猎人”就是杨宗宗。读中学时,杨宗宗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采集到一种零星分布的奇怪植物。花很小很密、萼片呈卵状、花瓣呈匙形,他回家翻遍各类植物书籍,都没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后来,他发现一本植物杂志中,提到的珍奇濒危物种双蕊兰,与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极为相似。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连带着标本,寄给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陈心启教授。一个月后,陈教授回信,确认这是新发现的物种“小花鸟巢兰”。陈教授对他的这个发现很是赞赏,并鼓励他写篇文章投稿。杨宗宗写了一篇《我国首次发现小花鸟巢兰》,通过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在同年获得由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举办的首届“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唯一的一等奖。
上高一时,杨宗宗参加生物竞赛,荣获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新疆赛区第一名。高二他便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只可惜,由于偏科严重跟不上班,大二下学期,他决定以后不再研究任何植物了。之后,他开始转型做健身教练、开健身房。直至有一天,奶奶要搬家,他看到了那本《中国植物志》第68卷。那个夜晚,杨宗宗翻开了那本用牛皮纸包的书。
2016年,在朋友鼓励下,杨宗宗决定重新开始研究植物。重拾“旧爱”的杨宗宗,开始对新疆植物着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年四季,跟着花历走,哪里有花开,他就奔赴哪里。他买了几大摞制作标本的白色卡纸,每周末都去山里采集标本。
那几年,杨宗宗去拍新疆郁金香,发现很多人在挖采,他告诉他们白色的鳞茎含有秋水仙碱,吃多了容易中毒,他们却说:“什么郁金香?这是野菜,我们都吃了多少年了。”很多人对植物不了解,对一些濒危物种也缺乏认知。杨宗宗意识到研究植物,不能只是埋头荒野与书斋,还需要面对人群。
2017年,杨宗宗创办“自然里”植物学社。面对一些居民普遍对植物及环境问题不重视,对濒危植物“理不清”,“自然里”公益机构通过上山深入调查、推广植物科普课程、建立植物数据库及研学活动等,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4年后,杨宗宗团队着手策划《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这是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成立24年来,第一次支持民间个人团体著书。他们对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进行全面梳理,填补了新疆地区大规模植物资源全面调查的空白。
杨宗宗认为,只有先认识植物才能去保护植物。为更直观地进行植物科普,他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打造成了植物保护交流平台,且火上热搜。他坦言:“我做抖音科普,就是想唤醒大家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只有提高了大家对物种的认知,提高了国民的科学素养,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的问题。”对于他来说,记录并分享这些植物的生命历程,不是别人赋予的责任,而是自己的选择——虽没走上学术道路,但他仍然确信,自己就是那个被植物选中的人。
(编辑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