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生“明月”
2022-12-09路来森
路来森
月,是中国画家喜欢的传统题材之一,一轮明月,是现实之月,也是心中之月,熔铸了太多的情感,传达了太多的意蕴。
画家笔下的明月,在画中,更在心中。
石濤,画有多幅与月亮相关的绘画,而《唐人诗意图》之三,就是其中之一。
该画,是一幅演绎李白《静夜思》的图画,画面:幽谷之中,山脚之下,庭院一处,庭院为树木环绕,只是树木稀疏,遮挡不住瞭望的视野;庭院,面向幽谷,眼前苍苍茫茫;作三进,每进数间,最后一处房屋,门户大开,一人端坐于户内,揣手向远处瞭望,神态寂然,似有所思。
但画中并无月,月在何处?月在天上,月在心中。此时,心中有月,就好。画面,题李白《静夜思》一首,只是第一句,改成了“床头看月光”(也许是当时流行的一个版本),流淌的月光,承载的,是对故乡的一份绵邈的思念之情。
清人余集画有一幅《梅下赏月图》,画面:老梅一株,枝枝杈杈,主干生硬如冷铁,枝条瘦削、枯硬,似利剑,枝上梅蕾朵朵,疏疏,梅树似生长在河岸边,岸边有石,石探出岸,如在翘望;一人,站立岸边、梅下,宽袍长袖,或许是一位士大夫,而且还是一位“高士”。此时此人,正背着手,在梅树下赏月;那月,远在高天,虽遥远,但却见得其清明,真是一团银白,白得圆润,白得明净,白出一团纯净,白出一派圣洁。
高士与圆月之间,距离迢迢,但我们仿佛感到,这个“距离”,全被月光挤满了,月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浩浩荡荡,绵绵延延。
高士,衣皱微卷,衣带微飘,似有山风吹焉,如此朗月之下,高士一人独自站立梅树之下,是人,更似仙,是李白那样,降落凡尘的仙。
整幅画面,意境开阔,视野苍茫,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又给人一种杳渺幽微之感,真是集阔达与幽微于一体,融圣洁、清明、高逸于一幅。
画月亮,最惊艳人之眼目的,还是清人恽南田的《五清图》。
“五清”,是指松、竹、梅、水、月。而恽南田的《五清图》,画面所呈现的正是此五种物象。画面最上部,一枝巨大的松枝,垂天而下,大枝之下,又叉出小枝数条,松枝上,松针蓬蓬,枝头,松球数枚,给人一种果实累累之感;画面中间,梅一枝,竹一枝,梅枝虬曲,节瘤块块,看得出是一株老梅,虽是老梅,枝上依旧花开朵朵,给人一种老而不衰的强烈生命感;竹一枝,枝叶繁茂,垂垂欲坠,仿佛有不胜之感;画面的最下端,就是丘石、流水,石两块,沙岸绵延,沙岸的润滑,很好地映衬出了流水的平顺和明亮;而在松枝和梅枝之间,就是那一颗大大的月亮,月亮真大,大而白,清光熠熠,灼人眼目,这是一颗怎样的圆月啊?真是饱满极了,真是圆润极了,真是明亮极了,感觉清辉普照,全天下都是美好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最为神奇的是,画家还让松枝的一部分,欲遮还羞地将小半块月亮遮住了,但并非全然遮蔽,而是疏疏间,故而,就给人一种含蓄之美,给人一种疏落之美,给人一种朦胧之美,仿佛那月亮,“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情如女子。
这幅画,想表达的是一个“清”字,其好,也好在一个“清”,真是清澈到底了,清明到底了。
画月之画,最奇异的,莫过于八大山人的《瓜月图》。
《瓜月图》,画面构图,极其简单:一瓜一月,而已。瓜,似是南瓜,又似是西瓜,多以墨笔画成,纹理道道,极是分明,如镌刻,看上去,虽不圆润,却极其浑实,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最惊人的,是那月亮,一团圆月,竟然只是一个大大的“圆圈”,除了圈线是墨笔外,其他,纯然一白,此处,是真正抵达了“虚室生白”的境地了,虽只是一圈,但凝目那大大的虚白,仿佛就感觉到,月亮的光辉,正在肆意散射、泼洒,洁白的月光,普天而照,无处不在焉。
画面有题跋,其中一句是“照见饼子一面为圆”,可见,在画中,“月”即是“饼”,“饼”即是“月”,此处,月亮也有着“月饼”的寓意。由此也见得,此画,可能也是为中秋节而画的。
纸上生“明月”,画家笔下的明月,比现实中的明月,或许,更有意蕴。
(编辑 余从/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