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手巧托千钧门
2022-12-09冯杰王腾曹闻加
冯杰 王腾 曹闻加
范晓霞,女,汉族,湖北咸宁人,1977年1月出生,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8月进入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技术部,从事起重设备设计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她刻苦钻研技术,不断开拓创新,逐步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企业科技创新带头人、省楚天技能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2年被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在咸宁市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座10余米高的巨大闸门竖立在侧。这套设备是现今广州市地铁内32套“地铁隧道人防和防淹门启闭装置”最初的试验样机。它的主设计师——身材清瘦的范晓霞在装置的一侧转动摇把,20吨的厚重钢铁闸门缓缓升起。即使在断电时,依靠这套设备,体重不足百斤的操作者依然能轻松启动或者关闭这道巨门。
从业以来,范晓霞扎根技术岗位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起重设备设计专家,掌握20多项核心专利,每年为企业带来千万利润。近日,记者走进三六重工,聆听党的二十大代表范晓霞的故事。
“拼命三娘”养成记
2005年,成立仅两年,名不见经传的三六重工遇到了一个机会——广州地铁集团向全国征集“地铁防淹门用电动葫芦”设计方案。这套起重设备需要确保地铁防淹门顺利开启闭合,同时在断电时能实现人工操作。因为设计难度大,国内没有先例,拥有“电动葫芦”制造技术的三六重工和全国其他大厂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拥有这方面设计经验的范晓霞被委以重任。当时,怀孕在身的她身体反应很大,同台竞争的又是国内知名的老牌起重企业,范晓霞信心不足。然而,去广州看完现场回来后,范晓霞像是换了一个人,憋足了一股劲。
“我们是在场6家企业中最不知名的小企业,看现场时,能明显感到其他企业的优越感,所以,我一定要证明自己。”就凭着这股要强的劲头,范晓霞没日没夜地钻研攻关。也是在那时,厂里人开始叫她“拼命三娘”。
近3个月时间里,范晓霞泡在了办公室,连续加班加点;她多次去往武汉查阅国内外各类资料,请教相关专家老师;每个月至少3次前往广州沟通方案进度,实地勘察。
“挺着5个月的肚子,从地面洞口要向下爬十几米才能到地下隧道,里面又黑又潮,现在想想倒有些后怕。”范晓霞说。
经过几个月接触,范晓霞拿出了几近完美的设计方案。甲方坚定地选择了三六重工,并在随后几年,在广州市地铁多条线路上购买其产品。近年来,甲方更是与三六重工合作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相关设备的技术标准,树立了三六重工在这一领域的权威性,企业自此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19年来,范晓霞一直坚守在技术岗位上,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改进,从新产品开发到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她一直带头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先后研发出国内首创的断电时可自动控制物体匀速下降的电动葫芦、地铁人防和防淹系统双吊点电动葫芦、堆取料机专用超低温超高扬程电动葫芦、60V直流永磁制动电动机等新产品,每年为公司增加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
在生产一线当学生
参加工作至今,范晓霞个人取得21项技术专利,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实现多项重要科研技术突破,不断学习和创新是她成长的关键。“刚开始工作时,理论脱离实践,也闹了不少笑话。”范晓霞坦言。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范晓霞在设计1个螺纹零件时,记得课堂上学习了两种设计方法,第一种很普通,第二种更先进,于是范晓霞使用了第二种设计方案。
信心满满的她拿着设计图来到车间,师傅却告诉她“做不了”。原来,第二种标准件在当时市场上根本就买不到。同时,厂里的设备也无法适配第二种设计。
“闹了笑话”的范晓霞终于明白什么叫“闭门造车”,自此以后,她放下那股“书生气”,经常跑到生产一线当学生。焊、车、铣、镗、磨……“十八般武艺”她樣样都感兴趣。于是,在嘈杂、闷热、满是飞屑的车间里,经常有一个头戴安全帽、手拿图纸的女工程师跟在工人师傅后观察学习。
在一次与一线工人的交流中,她得知在起重机的生产过程中,腹板的焊接经常因为热形变达不到国家标准而出现残次品。结合一线经验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范晓霞和同事研发出全新的焊接胎具,并调整了焊接顺序,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这项创新的“大隔板焊接工艺”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100多万元。
范晓霞不仅注重自身学习进步,更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大家一起发明创新,提升本领。
进入三六重工办公楼副楼,一间以“范晓霞”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对大门。工作室由范晓霞和另外几名党员骨干在2016年牵头成立,对全厂科技创新的点子加以培育,并对有创新贡献的职工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几年来,工作室成绩斐然,不仅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还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骨干。
在范晓霞的影响下,全厂职工比学赶超,尤其是党员队伍,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总是冲锋在前。迄今为止,三六重工设计团队共获得了29项专利授权,先后承担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等多项省级科研项目。
从咸宁走向世界
三六重工的厂区位于咸宁市郊,旁边还有大片未开发的荒地。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企业已迈向全国并走向了世界。成绩的背后,是很多范晓霞这样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共同的奋斗。
2012年,当时世界500强之一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下了一份订单,要求订购的起重设备在停电时提升16吨重物。产品将用于巴西的CSA焦化项目上,安全性能要求非常高。
当时,国内所有产品不仅功能难以达到要求,安全性能也难以保证。同行厂家生产了68台产品运到巴西,安装调试后未通过验收,全部作报废处理。
“项目再难也要拿下,不能丢中国人的脸。”高难度激发了范晓霞好胜心,她开始率领技术团队不分日夜刻苦攻坚,3个月时间里,几乎每晚都加班到凌晨。
一道道难题被攻破,产品完成了定型生产并送往武汉,在江边搭设试验台模拟试验。当时正值大雪,20多米高的试验台上寒风刺骨,范晓霞和安装工人一次次上下高台调试,直到深夜试验成功。来自德国的监理也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叹她的专业与敬业。
至今,该产品还在安全使用,其国内首创的断电自动控制技术不仅取得了2项专利授权,还获得湖北省15万元创新基金资助。
范晓霞带领团队研发出的“爬拱检测车”更是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拥有了性能更优异的拱桥检修设备。
现代拱桥修建及维护时需要用到一种设备——承载检修人员沿着桥拱稳步爬升检修桥梁。这便是“爬拱检测车”。
爬拱的角度高低是一辆检测车的技术核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检测车仅仅能爬升22度的坡度,需要大量进口国外检测设备,价格昂贵。
不服输的范晓霞不断钻研,材料换了一批又一批、结构调整了一轮又一轮,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并没有让范晓霞气馁,反而更激起她的斗志,反复修改。
最后一次试验,范晓霞记忆犹新。“在厂内耗时2个月多,试验了七八次,全都暴露出一些问题,最后一次试验,甲方到场观摩,很紧张。”
模拟暴风骤雨、模拟寒冷炎热,各种极端气候的模拟条件下,只见试验设备反复上下46度的高坡,稳稳当当。在众人欢呼中,设备通过试验,比世界最先进的检测车坡度还要高5度。
检测车一经问世,便持续接到各地订单,成为企业“王牌”产品。
俄罗斯、越南、菲律宾、土耳其……三六重工的各类产品随着“一带一路”走向了20多个国家,在世界各地结出绚烂之花。坚持不懈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范晓霞和无数大国工匠正带领中国“智”造不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