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因拼搏而精彩

2022-12-09党艳萍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苏翊鸣武汉理工大学黄莺

党艳萍

拼搏是北京冬奥会冰雪少年勇于突破自我的挑战,是黑暗世界盲女黄莺拼力挣脱命运束缚的顽强,是科技领域赤子滕超誓要打破技术封锁的执着……心中有一志,行必致万里,我们正青春,拼搏正当时。

冰雪少年:用拼搏成就更好的自己

首钢大跳台、云顶滑雪公园。不同的赛场,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和苏翊鸣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最后一跳,冲击此前没有达到的难度。

从来没有在正式比赛中拿出来的动作,为什么要在此刻尝试?

“最后5分钟才决定用这个动作挑战自己。不是为了滑得比别人好,而是想滑出100%的自己,让世界看到我的比赛。”这是谷爱凌的回答。

苏翊鸣说:“这份自信来自日复一日的锤炼,也来自祖国的支持。我17岁,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没什么可担忧的。”

勇于挑战自我,用拼搏去打破曾经的“不可能”。他们的这份自信洒脱,也在激励更多青少年去面对挑战。“我想让她们感觉,‘如果她能做到,那我也能做。”谷爱凌赛后这样说。

……

“要在冬奧会上展现最佳状态”“争取每一场比赛都做到最好”。冬奥赛场的激烈较量,激发着中国运动员的拼搏心、报国志。赛场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拼搏中砥砺成长,在奋斗中实现梦想,正是选手们在赛场上传递出的信念。

“北京冬奥会的奖牌,是我最想要的成人礼物”,这是苏翊鸣的心愿。

在挑战中,一代代冰雪运动员接续成长。拼搏中,他们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在成就中国冰雪运动更远大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9日,有删节)

◆解读

拼搏,是不惧艰难的自我挑战,是敢于超越的自我淬炼。作为运动员中的年轻一代,谷爱凌与苏翊鸣都没有满足于自己曾经创下的成绩,而是敢于向自己从未达到的难度挑战,这不是随性而起的一腔孤勇,而是基于日复一日努力训练的充分自信。他们以潇洒的雪上飞跃为我们展现出当代青少年勇于拼搏的最美姿态。

黄莺:用拼搏挣脱命运的束缚

自幼失明的黄莺,名字出现在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中。两岁时的一次高烧,导致黄莺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地求医,但没有好转迹象,双眼只剩下光感。黄莺的求学路充满坎坷,从六岁开始,她作为盲童,小学、中学均在特殊教育学校求学。求学期间,她坚持自己叠被子、洗衣服,“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2015年高考,黄莺用盲文作答,以高出当地理科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

“最大困难是高等数学学习。”学校安排了两名研究生辅导黄莺上高数,学长念出并讲解高数内容,黄莺用盲文演算做题,形成了“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学习模式,高数最终考了97分。

大学连续三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的黄莺,2019年保研到武汉理工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毕业在即,她的名字出现在了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拟录取公示名单中。

“除了视力,不仅是外在,从内心讲我也没什么不同。”大二时,希望更多人了解盲人群体的黄莺创办了“盲着看看”的微信公众号,记录盲人群体的点滴故事,5年时间推送了102篇原创内容。

(节选自《长江日报》2022年4月25日,原文题为《“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27岁盲人女孩黄莺要读博了》)

◆解读

若说求学多年寒窗苦,那是不曾见黄莺。一个盲人姑娘,且不说生活上要克服多少困难,光是学业求进中的艰辛不易,就远超我们的想象.纵有千万难,勇者志犹坚。一路披荆斩棘的黄莺,终以超人的毅力与顽强的奋斗,赋予了追梦人靓丽的生命底色。

滕超:七年磨一剑,突破“卡脖子”技术

“把光刻胶的样品从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用来测定交联度和分子量,利用的是体积排阻的分离机理。”年轻的特聘教授滕超正在给学生解释实验原理。

眼前这位科研工作者虽然年轻,但面对团队时表述准确、利落,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沉着、稳重。很难相信,这位高分子物理专业博士是“转行”从事新材料研究的。

10年前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前夕,一家企业找上门来想要联合研发,才让滕超真正了解当时我国光电显示和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现状。“屏幕背后有着一堆源头技术仍然被‘卡脖子,例如精确控制液晶层厚度的LCD间隔物微球材料,问世近40年了,但技术和供应却仍然被日本企业攥在手里。”这让滕超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到离产业最近的深圳去从事应用技术研究!

隔行如隔山,滕超在挑战LCD间隔物微球项目时,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技术层面的问题我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实验来补充提升,最难的是组建团队。”原来,这个项目是研发替代材料而非突破性产品,难以发表论文,因此课题组很难招到人。从做实验、采集数据到分析、测试每个环节,滕超和搭档亲自上手,“几乎在办公室住了一年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狂补功课和汗水灌注中,交叉学科的知识网络给了滕超“灵光一击”。他设计了一套算法,精确控制实验当中的变量,终于取得成功。

这也是中国首个能够全面通过平板显示行业测试并具备量产能力的相关产品,打破了日本在此领域几十年来的长期垄断。

2015年,滕超将目光投向困扰芯片研发的关键材料光刻胶。这种材料用于芯片核心部分的电路封装和光刻开口,被日本和美国垄断,并对国内许多领域的企业禁售。

回忆起开发过程,滕超的脸上现出苦笑,“我们发现原料这道坎没有捷径,只能新设一个研发小组,硬着头皮从光刻胶的各个组分开始攻关合成方法和提纯工艺。”最终一步步得到满足项目需求的高纯度光敏剂成品和其他原料。“尽管这拉长了光刻胶的研发周期,但国内产业原料供应链的建立让我们彻底摆脱了再一次被‘卡脖子的可能。”

“学以致用,产业报国。”如今的滕超像他的导师那样,常常叮嘱团队中的数十名博士、硕士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团队攻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产业痛点:液晶取向剂、硬化绝缘层材料、电声音质增强材料。

“科研攻关时,要考虑的不能只是商业价值,更多要考虑的是它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产业有没有贡献。”滕超坚定地说,“必须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12日,有删节)

◆解读

多少人渴望学有所成找一份更赚钱的工作,而滕超,却为突破被国外“卡脖子”的科技难题而转业。隔行如隔山,他以焚膏继晷的苦读攀越一座座高山;克难如登天,他以枕戈饮胆的冲云破雾为我国光电显示和半导体产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猜你喜欢

苏翊鸣武汉理工大学黄莺
冬奥夺冠后苏翊鸣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再夺滑雪金牌,或准备考清华
17岁小将苏翊鸣究竟有多厉害?
冬奥颁奖仪式
流年不虚掷,未来方可期
春韵
热情好客的小苇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最初的愿望小曲
黄莺与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