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人物群像
2022-12-09杨安宜
杨安宜
《史记》一书中,人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且整部作品有条有理、脉络清晰,体现出司马迁在描写人物和叙事过程中的精妙安排。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入手进行分析,看看《史记》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塑造的。
一、以对比手法凸显人物特征。
《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讲述了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通过将其他军队的“将以下骑送迎”和周亚夫军队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进行对比,表现出周亚夫的忠于职守、治军严明。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尽忠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鸿门宴》中,刘邦入关后便“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侯”“欲王关中”,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自己时,惊呼“为之奈何”。他先向张良求救,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祝酒,约为婚姻,让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用甜言蜜语哄骗项羽,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袍,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嫁于“小人之言”上,为项羽开脱,从而获得了项羽的好感。反观项羽,当他听到曹无伤的告密与范增的劝说后,先是大怒,继而决心消灭刘邦。后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又改变了主意,并答应项伯“善遇”刘邦。刘邦在鸿门宴上说了一番谎话之后,他更洋洋自得,不仅原谅了刘邦,还说出了情报来源。《鸿门宴》通过对比,展现出刘邦狡黠多疑、深谋果断、善用人才、野心勃勃的性格特点,以及项羽寡谋轻信、不善用人、自大轻敌的形象特征。
二、以细节刻画突出人物形象。
《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正是通过细节刻画达成的。“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此处对樊哙的刻画十分细腻,“撞”“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出了一个无所畏惧的莽汉形象;“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更是体现出了他的不拘小节和豪迈。
三、以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
《史记·项羽本纪》中,从“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到“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作者通过描写众人的反应,侧面展现出项羽的骁勇善战和威震天下。再如:“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虽是利益使然,但章邯的小人形象还是从侧面衬托出了项羽当时的王者风范和不凡地位。
四、以特定场景反映人物经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从“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的一意孤行,到“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的兵败冲动,到“于是勾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喜否”的顾全大局,再到“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的卧薪尝胆,勾践在不同的场景下演绎了不同的角色,从国君到阶下囚到奴隶再到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他的一生可谓沉沉浮浮。在司马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命途多舛、能屈能伸、逐渐从轻狂走向成熟的人物形象。
五、以神话色彩暗示人物命运。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三川竭,岐山崩”,《史记》中伟人的出生往往伴随着不同寻常的神奇现象,这种神话色彩暗含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乃悉取其禁方書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一句,也符合神人自有神奇际遇的“规律”。
如果把《史记》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每个事件中的人物描写则是以主题为干、以背景为枝、以特征为叶,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如同树叶的飘动和摩擦,整体协调、局部完整、特色鲜明、文学性强,使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这就是人物群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