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五唯”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改革策略

2022-12-09王慧慧杨杏芳

关键词:科研成果成果学术

王慧慧 杨杏芳

(1.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科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科研成果的质量直接反映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大学科研的整体实力。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有关科研评价改革的文件,试图纠正失序错位的科研评价体系。这些文件直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等现实问题,督促高校改进科研成果评价,突出质量导向。

目前,学界关于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聚焦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改革、国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借鉴、评价问题及对策探讨等方面。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方面,一些学者从指导性意义层面对实践操作提出建议,如安宁等(2008)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对指标选择原则、评价方法选择原则、评价量化指标体系构建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阐述(1)安宁、邓开喜、莫雷:《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31-138页。;另一些学者提出使用Altmetrics指标、H指数、影响因子、相对影响因子等指标,对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使用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等评价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关于国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借鉴方面,主要集中于探讨英国“科学研究卓越框架综合评估”(REF)体系对中国的借鉴价值,也有少量文献研究“意大利VQR科研评价制度、澳大利亚RQF科研评价制度、美国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对中国的借鉴价值。关于评价问题及对策方面,一些学者研究具体实践问题,分析科研成果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吴璐晗(2021)的分析对象是“双一流”高校、地方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科研评价制度,从高校科研评价政策历史演变、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进行分析,未涉及深层次原因(2)吴璐晗:《高校科研评价“五唯”的“破”与“立”》,《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106-115页。;另一些学者从学术理论性角度研究科研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如张耀铭(2015)从学术评价的历史起源、引进历程、存在问题以及学术评价乱象的根源和治理等方面,系统阐述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3)张耀铭:《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73-88页。。梳理发现,现有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尤其缺少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的综合研究,故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具体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

201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二级质量监控指标提到“注意发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作用”,其中科研质量指标主要包括论文、专利、教材或著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量化指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民办本科高校影响巨大,是每个学校极其重视的事情。受国家政策影响,民办本科高校为能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通常实行具有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

笔者选取5所民办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珠海科技学院、广东科技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和广东理工学院。通过分析5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文件和实施细则,总结其科研成果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其在“破五唯”背景下的科研成果评价改革策略。5所民办本科高校的概况分述如下:珠海科技学院前身为2004年建立的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1年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2011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黄河科技学院创建于1984年,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广东培正学院创办于1993年,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广东理工学院创建于1995年,2014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将在202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梳理上述5所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政策(见表1),发现存在如下五个问题。

表1 5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对比分析表

第一,在评价目标上,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和层次指标,存在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导向。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或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位点申报、学校排名等考核指标影响,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容易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层次指标、为绩效奖金而学术的倾向。绩效奖金与科研成果数量、层次挂钩,不仅容易引发科研人员、教师等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容易产生低水平科研成果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挤出效应。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转而追求科研成果的质量,如广东科技学院在原有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上增加了《标志性成果认定及计分管理办法(试行)》,但仍未逃离定量评价的“魔圈”,仅从定量指标上提高了参评成果入选标准。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一是评价内容不够丰富。科研成果评价主要涵盖项目、论文、艺术作品、知识产权、著作、奖励类成果评价。5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3所有研究(决策咨询)报告类型,有1所有科研成果转化类型但未明确转化具体内容和详细评价标准,仅有奖励分值。二是未实现分类评价。学科特征与分类评价相结合是保证科研评价公平、有效的重要手段。5所民办本科高校均未针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易造成学科间科研成果评价的不公。三是实践过程中存在“唯论文”的倾向。究其原因,论文成果的获取难度相对低于其他成果类型,且绩效奖金与科研成果数量、层次挂钩。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近三年参评成果中核心期刊论文年均占比为15%,普通期刊论文年均占比达68%,知识产权类成果年均占比为3%,学术著作类成果年均占比为7%,科研项目类成果年均占比为5%,科研成果奖励极少且为市级奖励,年均占比为2%。

第三,在评价方法上,一是主要采用量化评价。以刊评文或以影响因子评文、以出版社评著作、以等级和经费评项目、以类型评专利,直接赋予分值和奖励经费,存在功利主义导向。二是每类成果下设的评价指标分层不明确,且未对入选成果设置最低质量标准。以论文评价为例,本科学报、一般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和其他期刊等指标不具有可操作性,以此为分层指标导致评价困难。与此同时,由于未设置参评论文最低标准,所有发表的论文都进入评价领域,低质量论文泛滥。鉴于论文较其他科研成果易于取得,教师一般会选择多发论文来获得科研奖励,存在论文对其他类型科研成果的挤出效应。

第四,在评价时间上,评价周期短。多数民办高校一年进行一次科研成果评价,即使是对高质量成果也是如此。评价周期短增加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具体表现在:“达标”压力大导致教师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经费”“跑项目”,难以就某一方向作深耕研究;评价周期短迫使教师选择产出时间短的科研成果,如2019/2020学年广东理工学院科研成果中论文占比高达83%,正是评价周期短造成的病态结果。

第五,在评价主体上,评价主体单一化,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学术委员会为辅。每年的科研成果评价主要由学校科研行政机构组织和实施,仅部分高校有学术委员会的参与,但参与度较低。学校科研行政机构由于人员学术素养有限,在成果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判上容易出现偏差,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透明度、专业度(4)吴雁:《以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设》,《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7期,第15-16页。。学术委员会受人际关系和行政关系的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5)刘梦星、张红霞:《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走向与改革策略》,《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1期,第117-124页。。我国现行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在于随意性较大,即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中专家的确定及人数、专家与被评对象之间的专业相关性以及对同行专家评价行为的制约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规定和制约(6)张应强:《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学术评价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20-121页。。

二、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成因

改革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是解决评价混乱、失序、不合理、不公平的根本途径。综合来看,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社会价值、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管理评价与学术评价等多方面的失衡。

(一)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存在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导向

马克斯·韦伯将人的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关注目标或目的本身的科学、合理性,解决主体“做什么”的问题,工具理性追求效率优先,解决“如何更快更优地做”的问题,而不太关心目的本身的合理性,但两者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受科学主义冲击,这一“合理性”概念一直在断裂中演进,价值理性沦落,工具理性越位,导致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7)张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思考》,《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28-32页。。评价周期短、定量评价泛滥,体现了工具理性追求效率优先的导向。对论文、项目、专利和著作等进行成果数量和等级的量化评价,使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方法,对定量指标未设置最低质量标准,定量指标体系因统计源、统计方法和统计时间等造成自身的缺陷问题,均会影响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科研人员追求效率的功利主义,不追求成果质量只追求数量,具体表现在:为求快速出成果,选择将论文发表在低质量期刊上;发生学术不端行为;评价周期短导致科研人员因经济利益、成果认可时间限制等放弃需要投入时间久的科研活动。工具理性支配了人,使科研沦为人们逐利的工具,无法安心科研。上述种种迹象均表明,现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价值理性沦落、工具理性越位,导致两种理性的失衡。

(二)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科研实用化、庸俗化的理解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是科学精神的主体(8)路甬祥:《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12期,第44-45页。。科研的目的是客观描述自然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其内在含义是回归科学理性、科学精神。美国社会学家李克特认为,一个科学家可能会寻求或接受三种奖励中的任何一种:一是科学活动中固有的奖励,如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满足感;二是并非科学活动固有的但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并由科学共同体分配的奖励,如由其他科学家给予的行业认可;三是由科学以外的来源获得的奖励,如金钱和公众的承认(9)李克特著,顾昕、张小天译:《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157页。。第一种奖励是追求科学精神的纯粹动机,后两种是通过社会需要完成的。目前,5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呈现为:结项成果多为单一的论文;论文数量增加但科研水平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成果数量、等级与奖励经费挂钩,激励措施较为单一和功利。现行制度和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倾向于鼓励科研人员发表更多的论文,从而获得项目立项和结项资格,实现职称晋升,获取科研奖励和同行认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均需深刻理解科研的实质内涵,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激发科研人员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期刊功能错位导致“以刊评文”现象盛行

“以刊评文”现象盛行,源于期刊功能的错位。第一,学术期刊的核心功能是出版传播,为科研提供参考资料,而不是科研成果评价。目前,学术期刊功能泛化,对核心功能是出版传播的期刊赋予科研成果评价功能,甚至引申出学术能力、水平、价值的量化指数,已经远远超出期刊本身的功能范围。尤其是核心期刊,呈现出日益被泛化的趋势:功能泛化,核心期刊承载着评估学术能力、质量、价值、水平的功能;应用泛化,核心期刊被作为学位授予、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等的认定依据(10)李玉进:《核心期刊评价及其负面效应》,《情报科学》2002年第12期,第1257-1259页。。第二,期刊评价最能体现学术价值的地方是同行评审,但实际上存在“同行评审缺位、失位与淡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因评价目的不明导致评审专家的选择标准不明,评审专家库信息不全、更新不快,选出的专家或同行多数不是真正的小同行或专家,而是大同行或外领域专家,或是低于被评价者的水平,致使真正的评价主体缺位、失位”(11)叶继元:《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08-117页。。“以刊评文”问题在于以期刊评价替代了单篇论文的评价,同一本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有高有低,而期刊评价是对本期刊所有论文的综合评价,忽略了不同论文间的质量差异。尤其是如今期刊市场的经济化运作,部分期刊将版面费作为营利工具,也会导致“以刊评文”缺少公平性和客观性。

(四)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失衡

文献计量学等量化评价技术的发展和定性评价自身存在的主观性较强、人情利益博弈、学术腐败等问题,使得量化评价得到广泛应用。量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质性评价的缺陷、规范了学术评价标准,但也存在滥用的情况。科研成果评价滥用的原因在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多由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和执行,他们追求简单化指标,以达到管理的高效、实用;管理者出于政绩、晋升需求,采用量化评价与科研奖励挂钩的方式,以期产出更多成果;社会现实评价的即时性与学术评价的复杂性、历史性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无法真正体现学术评价的公正合理,评价主体在两相权衡时会选择省时、省力、高效的量化评价(12)王华生:《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及其对学术出版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156-160页。;质性评价以学术共同体为主实施评价,对于高校而言,科研成果评价中专家的确定及人数、专家与被评对象之间的专业相关性以及对同行专家评价行为的制约等都是难题,目前高校系统整体上未有成体系、可公开、方便查询的同行专家库,也未有同行评议标准,加之参评科研成果数量庞大,使得质性评价实施难度较大。

(五)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僭越

理论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具有统一的发展目标,但实际上每所高校都客观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原因在于:第一,学术自由和行政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大学性质和使命的文化价值冲突;第二,在实践操作方面,学术权力的松散性、自主性与行政权力的科层性、强制性存在冲突,且高校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均没有标准对两者作出清晰的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工不明,造成管理上的相互越位(13)袁飞:《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冲突与平衡》,《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第25-27页。。在实践中,往往行政权力膨胀强大,行政人员主宰大学,学术权力弱小受到僭越,学术人员被排除在大学决策之外(14)王务军:《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包容机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3页。。在评价科研成果过程中,由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整体追求效率、实用,行政管理人员更关注评价效率,常用论文数、项目数等数量指标进行科研评价。朱剑(2015)认为,以科研资源分配和管理为中心的科研体制造就了一条交汇着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链条,其顶端是掌握资源分配和管理权的行政权力部门,底端是仰仗资源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5)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5-15页。。评价主体为行政人员,学术共同体未参与或较少参与到评价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易造成浮躁求快、科研不端等不良学术风气。因此,迫切需要扩大评价主体范围,不仅要有行政人员,更要有专业分布合理的学术共同体,并防止同行评议的“人情”干扰。

三、构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一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民办本科高校应反思科研成果评价政策和实践,探索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一致的科研评价体系。为整治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顽瘴痼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科学精神、价值理性为本,构建科研成果评价指标

追求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并不是简单否定工具理性。为促进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互配合,建议将工具理性限制在价值理性之下。价值理性追求应优先于工具理性,用合规性驾驭工具理性,这样科研绩效评价作为管理工具,才不会与之本来追求相背离(16)王赛飞、李向晖、李凯:《科研绩效评价的价值哲学分析与反思》,《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30-35页。。

在科研成果评价时,努力达到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一致。首先,应确定科研成果质量内容和标准。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两个方面。朱军文等(2014)认为,科学研究质量既有包括问题选择、研究方法、理论运用、结论新颖性、推理过程及书写表达等内在的创新性和规范性要求,也有被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引用频次等定量指标测量的外在影响力表现形式。内在的创新性与规范性要求和外在的影响力表现形式是两个相互补充、各有优势的衡量科研质量的方法体系(17)朱军文、刘念才:《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及治理》,《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第52-59页。。其次,科研成果评价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指标,更应引入过程性评价指标。例如,关注科研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否科学,猜想与预期的结果如何,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合理,结论产生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是否严密,是否有结论的证实和证伪,结论是否有解释功能和预言功能(18)陈洪、孙宝国、李雨民等:《科学结论的逻辑问题——科学研究规律探讨之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2-55页。。

(二)拓宽参评成果类型,并对参评成果分类评价

科学技术部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19)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2000-12-07,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1051.htm。。张国春(2006)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对策建议、译著、译文、古籍整理、学术资料集、工具书、教材、学术普及读物、理论文章、软件、学术评论、影像资料共15种(20)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第5-9页。。

民办本科高校在对科研成果评价进行改革时,应拓宽参评成果类型。在现有参评成果类型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技术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类型,并对科学成果采用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的评价方法。同时,对参评成果分类评价。一是对成果类型分类评价。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应是创新性;对于应用研究,评价重点应是其对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贡献。基础研究应将科学计量和同行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应用研究则应纳入用户、市场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21)周茂雄:《超越“唯论文”: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之忧思与展望》,《科学与管理》2021年第3期,第26-31页。。二是对学科类型分类评价。自然科学成果与人文社科成果应使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人文社科成果评价进程中易出现的“难评、错评、漏评”等问题,可借鉴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人文社科成果元评价模型及量表(22)马永霞、仇笳熙:《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元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高教探索》2021年第6期,第25-33页。。对于自然科学成果,可借鉴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23)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年第3期,第165-168页。。

(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在科学精神、价值理性指导下确立正确、合理的科研评价目标后,制度设计者应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寻求工具理性的支持,找寻便捷、高效的实现途径和手段,兼顾效率和预期目标。科研评价效率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大学教师群体日益庞大的情况下,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对预期价值理念的坚守是不切实际的(24)方宝:《研究性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研究》,厦门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59页。。因此,在科研成果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文献计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同行评议、维度测评、德尔菲法。首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年轻教师,应引导其多从事科研活动,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可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设定最低质量标准,鼓励这部分群体多劳多得。对于高级职称、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应鼓励其追求科研成果质量,可采用同行评议法等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并对高质量成果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其次,根据成果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论文成果评价为例,建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同行评议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为克服“以刊评文”中文献计量学的弊端,可参考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参评成果的准入标准和最高级别标准。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质量论文,须作最高数量限额。在分学科确定基本的文献计量指标后,满足基本指标的论文送同行专家评审。同行专家评审时应既注重内在质量标准,又注重社会影响力等外在质量标准,评定该篇论文的最终等级。最后,每类成果的评价指标需明确分层指标的可操作性定义,并具有区分度,分层指标因校而异。

(四)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基于不同类型科研成果产出周期和影响力周期的差异,应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基础研究的产出周期长,学术影响和非学术影响的影响力周期与应用研究相比具有特殊性。基础研究的非学术影响相对滞后,一般需经历漫长的转化周期,且最终转化的影响类型多样。一项科研成果的中期影响可能是形成新的合作网络、新的产品,而长期的回报可能是提升整个工业界的竞争实力(25)王楠、罗珺文:《高校科研成果的非学术影响及其评估: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62-71页。。Buxton(2011)研究发现,心血管方面的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健康回报等非学术影响,平均滞后时间约17年(26)Buxton M,The Payback of Payback: Challenges in Assessing Research Impact,Research Evaluation,2011,No.3,pp.259-260.。因此,科研成果评价主体应对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产出时间、影响力周期进行分类管理,差异化看待不同学科科研成果的时效性,把握科研人员的产出规律(27)王顶明、黄葱:《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思考》,《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2期,第24-36页。。评价时间既不能过短,也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因此,对于不同的成果类型,应坚持短期评价和中长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允许其在不同时间段进入不同的指标体系参评。对于创新力强、影响力大的基础研究成果,应放宽评价时间。英国的兰德/关节炎研究运动科研影响评分系统(ARC)建立的新评估系统,将评估时间确定为项目完成后的2—6年,在这一时间段内追踪科研项目以对科研影响形成完整的评估(28)王鑫哲、王应宽、肖振红:《英国科研质量评估体系及其对中国科技评价的借鉴》,《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年第1期,第143-150页。,可为我国科研成果评价提供借鉴。

(五)探索多元主体评价

结合已有研究并基于高校社会科学教师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可将评价主体分为学术共同体、学术出版机构、社会受众、各级政府及科研管理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29)史万兵、曹方方:《高校社会科学教师科研评价主体权力配置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312-318页。。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在于是否合乎真理。设定和执行此标准的群体显然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理论主张学术自治、发挥专业团体的自主性,评价标准基于教师对知识生产创新的贡献,在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本质性议题上更加遵循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内在规律”(30)张曦琳:《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逻辑、困境与路径——基于学术共同体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2期,第62-70页。。

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主体主要为行政管理人员,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越权,为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应确立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地位,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探索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主体进行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学术出版机构和政府协力制定不同的标准体系,从标准制定和标准应用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评价予以指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辅助服务的评价模式。同行评议需完善回避制度,避免校内专家评价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同行评议还存在校外同行专家不易寻找的缺点,尤其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术资源极其短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力构建面向各级各类高校、科研单位的学科专业高度细化的高水平评审专家库,供各单位选择适合的专家。作为负责科研评价的行政人员,须保证送评成果的盲审性和评审专家的保密性。此外,第三方评价也可为同行评议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审查作用。

四、结 语

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面临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转变,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能加速这一转变。本文对5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政策进行梳理,发现存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周期、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并提出“破五唯”背景下科研成果评价的改进方向。需要明确的是,“破五唯”不是不评价,也不是全盘否定定量评价,而是试图改变量化指标体系一边倒的现状,深度挖掘定量评价中的质量属性并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回归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评价标准,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先“破”后“立”,在“立”的过程中需要探索更加多元、精细的评价体系。为此,国家应从整体上对不同成果类型出台相应的标准,联合多元评价主体,从标准制定和标准应用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评价予以指导。本文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存在数量较少的问题,且囿于实践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困难,仅对学校文件的文本作了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数量,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并对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地调研,比较不同发展阶段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政策和实践,探讨更精细、更多元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成果学术
科研成果转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工大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