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导读

2022-12-08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鸣凤老太爷封建礼教

作家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其创作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了一代青年。《家》写于1931年,以“五四”运动高潮后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

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是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梅出嫁后不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再次见面让觉新无比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许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筆债务,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艺术风格

《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典型的环境矛盾。

作品再现了五四时期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时代浪潮已冲击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作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缜密的情节结构。

《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来安排情节和人物。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位置与很大的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的推动。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等。4.浓郁的抒情色彩。

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正如李健吾所说:“热情就是他的风格”。热情是小说抒情色彩的基调,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写、来控诉、来揭露的。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片段赏析一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不敢多想。他又把拳头拼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但是这也没有用。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它们拦住他,一点也不肯退让。它们甚至不让他救她,或者跟她见最后的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房里的女人开始哭起来。然而他还在门外叫:“珏,我在喊你,你听得见吗?……”这不仅是哀号与狂叫,这还是生命的呼声,他把他的全量的爱都贯注在这里面,要把她从到另一世界的途中唤回来。他不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他还是在挽救他自己的生命。他明白,没有了她,他的生存是怎么一回事情。

但是死来了。

里面有人走近门前,他以为张嫂来开门了。谁知却是接生婆抱着新生的婴儿在门缝里传出话来:“恭喜大少爷,是一位公子。”她说完就转身走开了。觉新还听到她一面拍着婴儿,一面自言自语:“可惜生下来就没有娘了。”

这句话刺痛了他的心,他没有一点做父亲时的喜悦。这个孩子似乎并不是他的爱儿,却是他的仇人,夺去了他的妻子的生命的仇人。

愤怒和悲哀混合在一起,紧紧地抓住了他。他更厉害地捶着门。然而两扇小门如今好像有了千斤的重量。

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哀求她的最后的宽恕,可是已经迟了。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它们拦住了最后的爱,不许他进去跟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

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她,他是在哭自己。房里的哭声和他的哭声互相应和。但这是多么不同的两种声音!

◆赏析

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内心深处郁积着个性自由的渴望,而在行为上却又是一个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却拗不过礼数的束缚、家族的摆布以及自身的懦弱。就连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情”也只能甘拜下风。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觉新因为自己性格的问题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为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愤中消磨了一生。瑞珏的死使他曾有过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后,他又成了一个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失去自我的躯壳。一个原本能大有作为的青年就这样惨死于封建礼教的血手下。这一经典片段正是借觉新这样一个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又死心塌地地去维护封建礼教的矛盾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

片段赏析二

泪珠又一次迷糊了她的眼睛。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坐下去,坐在地上。耳边仿佛有人接连地叫“鸣凤”,她知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了泪注意地听。周围是那样的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她又感到一阵心痛。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还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赏析

鸣凤与觉慧真心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的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猜你喜欢

鸣凤老太爷封建礼教
外源硒对油菜硒积累及土壤硒残留的影响
Ab initio study of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U–Nb alloy melt∗
《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之我见
向死而生
不同乎?相同也!
三老太爷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左耳
三老太爷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