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据的使用

2022-12-08曾昌盛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论据美育美的

曾昌盛

编者按

一篇议论文说服力强不强,很大程度取决于论据的公信度。论据的使用,一是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对应,要严密合理,不能生拉硬拽,随意拼凑。二是要真实,杜绝生编硬造,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生僻,没有公众知晓度的论据说服力不強。三是论据要精当典型,人云亦云的论据没有新鲜感,“熟透”了的论据降低了思维难度,“陈芝麻烂谷子”的论据也提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论据要少用或不用。我们要选用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论据。这样的论据经典简约,不拖泥带水,言语铿锵有力,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让人心服口服。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美盲却很多。教育家蔡元培说:“在嚣杂的剧院中,演那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在市场上散步,只见飞扬尘土,横冲直撞的车马,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那恶俗的花纸。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美,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眼中的美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提高审美,点亮人生

◎黄小林

古有明达圣贤,慷慨激昂,批评社会之恶俗;今有莘莘学子,受美育之益,领悟精神之高远。美育,可以提高审美,点亮人生。【引入古代的“明达圣贤”和今天的“莘莘学子”作为论据,意在说明美育一直都很重要。虽是概述性论据,但效果较好。】

何为美?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蔡元培先生认为,在喧嚣而又无聊的环境中,人们被蒙住了双眼,不知美为何物。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拨开层层迷雾,找到美之本源,提高审美。【引用两位名人的言论作为理论论据,阐释美的普遍性,呼吁提高审美。】

驻足静心,观自然之美。

花花世界,灯红酒绿,人们很容易忽略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那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那剑雨轻尘的渭城,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自然之美,从来就在那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审美的意识和品味,也就难以发现;如果你打开心灵,用美的眼睛去观察,那么就会发现目光所及,皆是“桃花源”。这样,便能洞见缺月疏桐的寂静,感悟晓风残月的眷恋,欣赏乱石惊涛的雄壮,而不是沉溺于各种低俗中。【此段引用、化用诗词作为论据,精当而巧妙,文句简约有文采。文史哲方面的论据在文采方面是有优势的。】

手不释卷,品文化之美。

纵览古今,倾听智慧,享受文化盛宴。我们聆听屈大夫泽畔的沉吟,敬佩他为民生九死不悔的精神;我们追随辛弃疾的雄心壮志,感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惊心动魄,惋惜他只能梦回连营的无奈;我们与易安居士泛舟畅游藕花深处,同白乐天秋夜荻花一语琵琶泪湿青衫;与戴望舒彳亍在幽深又寂寥的雨巷,在湘江看毛泽东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文化之美,蕴含在一字一句的诗词歌赋中,文采华章,意蕴风流。【此段所用论据内蕴丰富。论据出自课本又化得不留痕迹,既熟又生,很精彩。许多同学忽略课本中的论据,舍近求远,其实课本论据用好了效果也很好。】

生活历练,悟生命之美。

《飘》中有一句话:“我们不要做小麦,而要做荞麦。小麦在大风过后就会被刮断,而荞麦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大风吹来之时,能柔顺地弯腰,大风过后,仍能立起,昂起头茂密茁壮地成长。”审美不应停留在外在的美上,我们需要体会生命之美。生命之美是深沉而博大的。它不只是辉煌、成功、赞歌……也会是黯淡、失败、低谷,甚至是挫折,无论哪种生命之美都值得我们品味。经历过人生至暗时刻的史铁生,对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他通过战胜苦难实现精神的救赎。路遥一生贫穷、坎坷,尝尽了人间的艰苦与寂寞,但他留下了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奋斗者的心灵史。【此处选的两个文人论据很经典,同时叙述事例条理清晰,不冗杂,道理也较深刻。】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开眼界,知审美。能看到自然万物之风采,能品味千年文化之深邃,能领悟生命境界之博大,让精神更加饱满,让人生更加精彩,不亦乐乎!【归结有力。末尾的论据不能多,但必须有,而且要和上文的论据相对应。】

【四川中江县城北中学高2020级(12)班】

学生点评

点评一:

本文的事例论据精简而有力,古今中外都有,方式灵活,论证也恰到好处。

点评二:

论据运用很娴熟,有些论据本身就很有文采、典型、说服力强。例如“这样,便能洞见缺月疏桐的寂静,感悟晓风残月的眷恋,欣赏乱石惊涛的雄壮,而不是沉溺于各种低俗中”,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三:

这篇作文的论据很丰富,但是多而不乱,详略得当,课内课外都信手拈来。

点评四:

全文论据始终围绕着论点,论证论点准确、到位。比如说完“我们需要体会生命之美。生命之美是深沉而博大的”后,用史铁生和路遥的例子来阐释生命之美的深沉、博大。

教师点评

在论据使用上,许多同学存在误区:或对应不准,或堆砌杂乱,或论据本身质量不高,使得论证力度不够。本文在论据的选用上很用心,选用的论据既有广义上的“古贤”和“学子”,又有具体到个体的引用和化用,例如黑格尔和蔡元培。本文使用论据灵活、有趣,值得称道,例如“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我们与易安居士泛舟畅游藕花深度”。这些论据看似熟悉,却又显陌生,在变与不变之间,灵活又有趣味。

教师提纯

这篇作文在论据的使用上的特点是:

一、丰富

多种论据组合,自然巧妙,没有给人以堆砌感。论据的丰富不是体现在论据的数量上,更多是内容表达上的配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例如作文将美的内涵分三个层次,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在各层次里所安排的论据,各有特点,层次清晰,巧妙地整合而不违和,体现了丰富性。

二、准确

论据引用、化用对应准确,论证严谨,或立或驳,正反对比,事例、理论俱全,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比如作文写自然之美时,首先批驳了当今错误的时风和审美理念,然后用“那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那剑雨轻尘的渭城,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给读者以美感,点出自然风物的醉人,表明只是真正的美难以被人发现。

三、精当

论据的选择必须有代表性,有公信力,用大家公认的经典论据论证才更有说服力。例如本文引用了黑格尔、《飘》中的语言,是有知晓度的;本文所举人物:黑格尔、蔡元培、辛弃疾、李清照、白居易、戴望舒、毛泽东、史铁生、路遥,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都是文化审美的典型符号;而“江南水乡”“剑雨渭城”“峥嵘而崔嵬的剑阁”“桃花源”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审美,景物风格也可以洞见,经典而又准确。

总之,我们在论据的选择上要花功夫,要筛选,要过滤,留下有代表性、有精神内涵的论据。

猜你喜欢

论据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