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岸类比的视角浅议母婴护理产业发展

2022-12-0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护理员母婴产后

■ 王 怡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11)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继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开“单独二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减和老龄化的挑战,生育政策的第三次调整。同时,对生育后的护理保障,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2015年7月3日,国家标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GB/T 31771—2015))(以下简称《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6年2月1日,该规范正式实施。可以说,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生育政策顺时顺势调整是有力的辅助。但由于产妇在医疗机构的时间有限,而我国母婴护理的“医院-社区-家庭”服务衔接体系尚未形成,使得母婴保健和健康教育出现了服务缺口。这种服务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政服务市场提供了商机和大量就业岗位,自发形成了母婴护理行业。然而目前母婴护理行业总体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对《规范》的落实程度也不一致,因此该行业发展仍存在瓶颈。本文拟通过两岸母婴护理员培育制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一、大陆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母婴护理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古代即有“坐月子”习俗,这是基于时代条件形成的特有的“医养”结合模式。各地的具体做法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两岸均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口整体素质提升,产妇及其家属对传统的“坐月子”护理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提供帮助的不再是有生育经验的长辈或朋辈,而是具备有专业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虽然母婴护理员在职业分类中是从属于家政护理人员,但实际上母婴护理涉及的专业领域与普通家政护理完全不同,因此《规范》中这样定义:“母婴生活护理员指为产妇和婴儿提供生活护理的人员,俗称‘月嫂’”,同时明确规定“服务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并制定严格的母婴生活护理员上岗程序”。这就把母婴生活护理员从传统观念中“带孩子的保姆”范化为“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护理服务的专业人员”,进而对从业者有了职业化的考核。

(二)大陆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母婴护理为产妇提供产后心理、健康、饮食、体形以及婴儿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等服务。产妇和新生儿从医疗机构中返回,产科一体化护理并未结束,此时母婴护理员以医疗技术辅助人员的身份介入,最大限度地给予产妇和新生儿全方位护理和帮助,非常有必要。但这种服务的质量,从目前的市场上看,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准入机制不完善,对母婴护理员培训不重视,以及未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准入机制不完善。目前该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首先是企业资质没有衡量标准,一般家政服务企业均可以招募母婴护理员。在社会需求持续走高的前提下,同质企业开办得多,而优质服务的企业涌现得少。其次就是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富余劳动力等成为从业主力,这支队伍平均文化程度较低,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素质普遍不高。中高职以上护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因素,如就业观念上不适应,或碍于传统思维,较少进入到母婴护理行业。

2.对母婴护理员培训不重视。家政企业对护理员的培训,主要是协助其领到从业基本的资格证书。但也有企业未组织人员参加资格培训,仅自行培训几天便立即安排上岗,或采用老手带新手,依赖旧有经验。即使能够按照要求,对母婴护理员进行严格培训上岗的企业,也很少能进行后续的内训,以促使护理员不断完善技能。由于缺乏科学护理概念,未经系统化培训的母婴护理员不仅对原有的产科健康教育形成干预,还会护理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

3.对母婴护理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大部分母婴护理员接受的是“短、平、快”式的培训,培训之后,再通过考试,他们对技能的掌握一般比较熟练。而对于理论的认知,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还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现代产科,会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科学宣教,但受限于医疗机构的资源,这种宣教的频度和参与度有限。在母婴护理开始时,其效度已不显著,再加上母婴护理员实际上未参与产科的宣教,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分歧,甚至影响护理效果。此外,母婴护理员对主要服务对象即产妇的认识,有时也存在偏差。当下产妇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护理员则大多不是,因此护理员对于产妇特别是初产妇体现出的自理能力弱、精神压力大等身心特征,往往认识不到位。对产后抑郁这一日益凸显的心理疾病的表现和成因,也缺乏认知,甚至简单等同于“娇气”。

4.未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当前在国家层面的《规范》下,各省市也发布了地方性母婴服务规范。但这些规范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在纷杂的商机前,这些规范的执行约束力是较低的。母婴护理员通常是企业根据职业生涯的工作经验和客户反馈,对工作成效进行评级。评级结果与薪资收入有关,但不一定与专业能力一致。在执业过程中,派遣母婴护理员的企业很少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也几乎没有。这些都易造成从业争端,甚至引发法律诉讼。

二、我国台湾地区母婴护理行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发展历程与理念的更新

我国台湾地区母婴护理也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月子中心开始兴起,主要针对产妇提供产后健康恢复的服务,从其名称可以看出传统康养理念的传承。及至21世纪初,行业纷乱且易发纠纷。因此,台湾月子中心由卫生署(现卫福部)纳管,统一更名为“产后护理之家”。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监管部门的明确,台湾地区母婴护理产业的发展得到规范。进而产妇及其家属的理念也得到更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居家隔离式“坐月子”,而是愿意尝试更多选择。台湾地区现主要有医疗机构附设、私立医疗机构专营、居家服务等几种产后护理模式,其中产后护理之家成为大部分产妇坐月子的选择。

(二)可借鉴的经验

1.监管到位

台湾地区的护理之家不是普通的家政服务机构,而是具备医疗资格的产后护理机构。卫生部门负责主管,各县市卫生局按照法律法规对产后护理之家的分类设置和护理人员实施监管,并提供前置审批、硬件环境、人员资质和配比、服务项目、定价核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母婴护理员也可以在家执业,开展服务,但同样要接受监管。当地有关部门会不定期上门检查。检查服务环境,如桌角是否具备防撞保护、插座是否具备儿童保护等,另外还须检查卫生条件,包括饮食、饮水等。

2.积极引智

为防止重现无序竞争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纠纷频出的乱象,台湾地区现有的产后护理之家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特别是技职类大学,使服务更加规范化,更具科学性。一些技职类大学还会参与地方产后护理之家的建设,甚至自创品牌,这样的产后护理之家显然在专业性上是更胜一筹的。

3.重视培训

母婴护理员的服务质量与其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也与接受培训的质量紧密相关。台湾地区母婴护理员培训严格,政府出政策、出项目,合规的高校或企业承办,在完成行业规定的课程和学时后,进行技能认证,务求做到科学育儿。

在培训时,产褥期的康复及新生儿常见问题等基本护理概念及技术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此外,产妇的产后康复、哺乳常识,新生儿急救知识等也是必修课,更进阶的培训内容还包括产妇心理调适,婴幼儿智力开发等。每一位护理人员除了可以考取最基本的保姆证入行执业外,还可以继续修行通乳证、月子餐证、急救证书等,使自身专业技能更全面。

4.机制完善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台湾地区的产后护理之家已初步形成地方特色的公共产业品牌,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从审批到评级,整套监管机制完备。从2013年起,有关部门每年会组织专家通过实地查访等方式对各产后护理之家进行评鉴定级。评鉴结果分为合格(优等、甲等、乙等)及不合格(丙等、丁等)。这一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既有助于各产后护理之家整改提高服务品质,也能够为民众选择护理机构提供参考。

5.创新模式

台湾地区的母婴护理行业,已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服务方式,创出了品牌,但在具体层面还需创新。

一是医、养、教的深度结合。产后护理之家会延聘专业的护士,为产妇提供专业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还提供新生儿触控、水疗等服务项目,促进其早期智力发展。有相关资质的高校,可以参与政府主办的社会招标。中标后,通过培训课程,达到规定学时后,就可以进行技能认证并将合格者纳入台湾保姆系统。进入该系统的保姆就可以开展母婴护理,同时享受政府补贴。

二是常以新理念提升服务品质。首先是不定期改善室内物理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一方面营造更舒适的空间,提升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会不定期抽查并公开结果,使护理机构须时时检点自身环境。其次是延伸产科护理,促进产妇和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将妇婴生活照顾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并举。

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各产后服务中心会依据家庭状况、产妇及新生儿身心状况等设计前期评估量表,再依据量表反映出的情况,向客户展示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清单,供客户选择。客户选择后,机构必须按照客户清单提供服务,不得额外增加或偷换,否则将会被监管部门查处。

四是建立系统。因应社会结构变化,建立“社区保母系统”。其服务对象不仅有产妇和保母(大陆称为“保姆”,即本文所指母婴护理人员),还有普通民众甚至幼童,形成企业、社区和家庭的合力,落实政府保育政策、完善母婴护理质量。

五是发展延展服务。从母婴护理行业延展出来的服务,最著名的是“月子餐”。如今台湾地区的“月子餐”可谓是享有盛名。其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的养身观念,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特别是营养学的保健理念。烹制时也严格依照少油、少盐、高蛋白和高纤维的标准,以配合产后护理之家专业的医疗照护模式。

三、未来大陆母婴护理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大陆母婴护理产业方兴未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母婴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近百万,其中具有品牌效应、形成连锁的集团企业也已达到近百家。下一步,建议形成服务闭环,让母婴护理的全过程公开透明。

(一)将母婴护理行业定义为普惠性的行业,杜绝资本恶意介入,用包装概念的方式调高服务价格

政府介入(可由各地卫健委和妇联牵头),扶持公益型创业企业进入市场,让医疗机构和母婴护理企业能有效衔接,提供多元化模式的服务,拓展母婴护理的工作范围,形成孕期、产期、产后全过程服务。以系统化思维建立从业规范,真正把母婴护理行业打造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服务的精品行业。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更多具备医学护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进入行业,使母婴护理行业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优势,构建机制,融合建构统一的育婴系统

一是为政府的监管提供公开透明的平台,二是对从业者由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延伸到全过程的培训与督导。借助系统,促使行业从业者严格执行统一标准,规范行业行为。针对目前行业内存在的纠纷,建议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增加透明度。政府部门应加大抽查的频度,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严格依法依规处理。

(三)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将高等职业院校的智力资源充分发掘出来,进一步提升从业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全行业整体素质。

结合高校“双创”工作,引导师生在母婴护理领域创业,建立社会培训基地,在政府的监管下,为社会培训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政府部门在对母婴护理机构进行行业监督时,也可以以任期制的形式,延聘高校护理、保育、早教等专业的人才,对行业进行全角度审视,定期考核,并出具考核报告,向社会公布。

(四)借鉴“社区养老”模式,探索开展“社区育婴”

保留传统在家育婴的形式,利用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资源,提供就近而便利的育婴服务,这种服务也要遵从上文提及之规范。一是鼓励尝试“托婴”模式,让优质的母婴护理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小微企业甚或个体工商户的形式执业,在经审核通过的家庭环境中护理本社区内2~3名婴幼儿;二是提供上门照料服务,让产妇和婴儿可以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享受到规范化的服务。

(五)与地方产业密切衔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链

以笔者所处的福建省南平市为例,当地的“保姆”原已在福建沿海的福州、厦门等地享有一定声誉,如能严格行业标准,规范队伍建设,必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母婴护理产业。同时,南平市提出实施产业跃升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集中集聚,其中,生态食品是重点培育的千亿绿色产业集群之一。此时,倘若政府牵头,政校企分别从政策指引、技术研发和生产驱动等方面共同推进,适应母婴护理时期的绿色食品的开发是可以实现的。再与上文所提到的地方特色母婴护理产业融合,产业链就可以形成,且具备延展性。

(六)开展两岸协作,吸引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产后护理机构管理者来大陆创业,从业者来大陆就业,探索融合创新之路

首先是因为“台湾月嫂”在亚洲泛中华文化地区享有一定的美誉度,大陆一些中高端品牌的月子中心也通过合作或其他形式引进“台湾月嫂”品牌,以此吸引消费者。其次是因为台湾地区“人口负增长”现象突出,生育率呈现断崖式下跌。这样一来,母婴护理产业现有人才在未来会出现过剩,两岸同根同源,理念相近,引入产后护理机构管理者和从业者来大陆创业和就业,是可行的。

随着产妇家庭对母婴护理质量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母婴护理员的要求,从形式到内涵都在不断提高。透过两岸母婴护理员培育制度和服务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新的更高质量发展之路。从建立明确的准入制度起,规范培训母婴护理员,严格考核母婴护理机构,创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形成稳定有序的产业链,而这将对保护产妇及其家庭的权益、实施科学化母婴保健、维护家庭和谐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附表1 评鉴类别与评鉴内容及分数占比

猜你喜欢

护理员母婴产后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身为一名护理员,我有话说……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