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食宰相”的位置

2022-12-08清风慕竹

思维与智慧 2022年34期
关键词:姚崇俸禄玄宗

◎ 清风慕竹

卢怀慎是唐玄宗开元前期的宰相,为官清廉,在品德上是个无可挑剔的楷模。他出身望族,出仕后在朝中高居要职,所得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并不少,按理说可以过得相当滋润,但他却家徒四壁,只因他常常将所得财物毫不吝惜地给予部下、贫民、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家无余蓄。

开元四年(716年)入冬,宰相宋璟和吏部尚书卢从愿前往看望患病在家的卢怀慎,堂堂宰相的居住之所不见一丝堂皇气象,比一般百姓的房子还要破旧。卢怀慎死后,有一次唐玄宗到城南打猎,经过一处简陋破旧的房舍,看到里边的人们忙里忙外,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前去询问,回报说是卢怀慎的家人在为他举行祭礼。玄宗大为震惊,大唐的一名宰相,死后竟如此寒酸,下旨赏赐卢家细绢帛,并停止打猎。在经过卢怀慎的墓时,见他的墓地连记载生平的碑表都没有,玄宗停马注视,不禁潸然泪下,随即命官府为卢怀慎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撰写碑文,后他又亲自加以书写。

卢怀慎的品德堪称完美,但却落得一个不好的称呼,叫“伴食宰相”,为他清白的名声留下了污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与姚崇搭档任宰相,他自认才能不如姚崇,因此凡事避让,政务都由姚崇处理。开元三年(715年),姚崇曾因儿子去世,告假十几天,结果公务堆积如山。卢怀慎不敢裁决,向玄宗请示。玄宗安慰他说:“我把天下事交给姚崇,你坐观其成即可。” 等姚崇处理完儿子的丧事,三下五除二就把堆积的政务处理完了。后人因此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意思是他只不过是一具饭桶,除了陪别人吃饭之外,没有别的用处。

卢怀慎处理政务的能力确有欠缺,但他为官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卢怀慎最擅长的是选拔和管理官员。

唐中宗景龙年间,卢怀慎上疏提出吏治的建议,就是地方官吏要有一定的任期。当时地方官调任频繁,在位长则一二年,短则三五月,就调离或升迁。这就造成了地方官每就任一个地方,都没有长远打算,争相冒进,只求短平快出政绩,百姓怨声载道。卢怀慎说:“臣请求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畿县(旧称京都近旁的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如果治理得特别优异,或者可以加赐车马裘服俸禄官秩,派使节慰问,下诏书劝勉,须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来以鼓励治理有才能者。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暴虐的人,则免官放归乡里,以表明赏罚的信义。”同时他还建议:对地方官吏必须定期考核,考核时要注重实绩,尤其要看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社会风气是否端正,地方财政是否充足。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官员,可升迁官职增加俸禄;对那些没有政绩,甚至犯罪的人,应免其职务贬为平民,做到赏罚分明。

卢怀慎提出的干部任期制和实绩考核制度是对历朝历代吏治的科学总结,富于远见和超前性。而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卢怀慎同样高瞻远瞩。开元四年(716年)秋,卢怀慎重病在身,他依然上表玄宗,竭力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称这四人有治国之才,玄宗一一采纳予以重用,事实上开元盛世的形成,这些人的领导之功不可磨灭。而在弥留之际,卢怀慎握着前去看望他的姚崇和卢从愿的手叮嘱说:“玄宗皇帝急于求得天下大治,但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励精图治。如果对勤勉稍有些厌倦,就会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破坏治国良策,望你们铭记在心!”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证明了卢怀慎的远见卓识。

对于卢怀慎“伴食宰相”的嘲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给予了堪称公允的评价:“从前,鲍叔牙之于管仲,罕虎之于子产,官位原来都在对方之上,可是发现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后,就把国家权柄交给他们,孔子都予以赞美;曹参自知不如萧何,一意遵守萧何所订的法令规章,不作任何变更,西汉王朝的大业得以完成。姚崇是贤能宰相,卢怀慎一心配合,共同缔造太平盛世,他有什么罪呢?”

卢怀慎自幼读书,精通《诗》《书》,年少即中进士,智商不用怀疑,但他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懂得自己的劣势,从而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因此他才能把聚光灯的光环全部投射于姚崇身上,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躲在了幕后。

古人云:“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认清自己,守好内心,就像卢怀慎那样。

猜你喜欢

姚崇俸禄玄宗
姚崇研究:20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狡黠
姚崇拒住四方馆
俸禄的标准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姚崇拒住四方馆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俸禄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