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
——张艺美术创作的当代性

2022-12-08程娇龙

美术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笔墨美术创作

文/程娇龙

张艺/毕业班的初夏200cm×200cm

张 艺/ 那些花儿 172cm×91cm

张 艺/ 路过你的世界

张艺作为蜚声工笔画坛的名家,画作风格深入人心。其基本功扎实、关注现实题材、造型严谨不失自然,对艺术纯粹赤诚,再至教学经验和成果丰富,学生敬爱,均已是业绩津津乐道的闪光点。这些累累硕果是张艺美术创作道路上以自己的勤劳汗水、天赋灵气磨练出的颗颗珍珠。回望她来时路途上的步步脚印、重重履迹,正是她通过美术创作探寻时代特色、回应时代呼唤、彰显时代风貌的一场“艺术苦旅”。如今回甘之后,她仍孜孜不倦向着新的目标进发。观察她美术创作中的写“生”,分析其创作思路及作品中展现出的当代性,不但能帮助我们认识她在当下美术界的可贵与可敬,也能够为仍在创作道路上跋涉的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一条可以参考的路径。

一、写“浮生”以关注个体生存状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界围绕中国画这样一个旧的“画种”如何与时俱进、革新、乃至革命的讨论,从未停止。自1949 年5 月22 日,蔡若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命题便始终贯穿新中国美术的创作与批评,在不同的时期对如何表达“现实生活题材”,前辈画家们各有抉择,处于新时代的张艺对此也有她个人的思考。

张 艺/ 用爱相守 136cm×70cm

张 艺/ 用爱相守系列之二 136cm×69cm

张艺学画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家,钢笔速写的起点使她具备线条肯定、结构精准、观察细微的优点;舞美设计的起步让她拥有了将文学和美术融合的潜质;不同门类剧场艺术的培养使她习惯捕捉动态人物的表情与情绪。这些经历促使张艺的人物绘画注定要在造型之外“讲故事”。

大部分人对张艺工笔画人物的认识是从“女大学生”题材开始,这个题材来源于她真实的教学生活与情感,因此格外动人。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让她在人性的思考中绕过了某些禁区,摒弃了“伪现实主义”的教条,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存在的“人”作为关注焦点与表现对象,她的现实题材将“人性”与“个性”放在艺术创作重要表现对象的位置上。

这个选择让张艺特立独行的与“表现自我”的画家们有了全然不同的对“个性”的解读。“星星美展”的画家们曾开启美术界“表现自我”问题长达两年之久的争鸣讨论。他们以萨特理论中“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存在价值要由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决定”来做辩护。这当然也招致了唯心主义的艺术本质论没有顾及艺术作品需要“共鸣”,“无视作品的社会效果”“无视服务对象”的批评。而张艺非常难得地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规避了这种被诟病的现象,她另辟蹊径地选择了表达自己艺术语言的同时,表现被描绘对象的“自我”。

尤其在当下,摄影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各种电子软件参与到绘画创作中,让包括主题创作在内的绘画形式都面临着新技术的融合。造型、色彩、视角不断更新,而人物画中人的灵魂则日渐模糊。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革命烈士等,即便是描绘差异巨大的对象,观者也很难从其衣着场景外感受到画面中人的情绪状态,展现出的是结构比例标准的人偶,非形形色色的人。

而在张艺不同时期的人物画中,最吸引观者的往往是画面上可以与人对视的双眸,她不辞辛苦地为自己描绘的每一个人物进行人设故事的赋予。人们时常认为其“女大学生”题材的成功在于特别的身份标签,而事实上,她对人物刻画的精髓恰恰在于她了解每一个学生当下动作情绪背后的故事,这与她阅读文本进而设计服化的能力一脉相承。这是张艺在当代主题性创作的各种讨论中,以其对不同美术种类的综合能力、融合能力与感知能力,关注个体生存状态,走出的一条崭新道路。

二、写“共生”以呈现笔墨语言创新

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在新时代的中国画坛、批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场几乎席卷了整个美术界的批评浪潮是当时传统与现代碰撞大潮在中国画这一特定领域的表现。另一场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争论则来自于吴冠中1992 年在香港《明月报刊》上发表的《笔墨等于零》一文。无论是李小山还是吴冠中的观点,事实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深化。画家们理论与实践争执的背后仍是艺术观念、中西文化冲突、价值观导向等问题的争论。

彼时的张艺正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门类的美术创作技法,转益多师,广泛地学习中国画、木刻、丝网、铜版画、石版画,涉猎油画、雕塑,成为全国知名舞美艺术家的同时,她进入了大学,成为一名老师,慢下来的教学生活让她开启了工笔人物画的新里程,也开始了她美术创作征程中的又一次自我革新。

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是贯穿整个20世纪都没有定论的笔墨之争,工笔人物该如何处理笔墨,如何表达“线”与“色”之间的关系,成为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广泛的美术创作经验与思想让她跳出了非此即彼的藩篱,一如她从来都敢于大胆尝试与叠加,她开始了一场用自我创作实践进行个人实验的历程。

在当代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家中,几乎很少看到张艺这样风格不“稳定”的画家,这也让她经常获得一些劝告:形成个人风格很重要。这应当也是一位知名画家的必由之路。一幅画中看不出“张艺”的风格标签,在一些批评中被视为瑕疵。人们喜欢以她“女大学生”的题材进行标记,或许是因为难以捉摸她多变的艺术表达手段与风格。在她的工笔画创作中,毛笔速写打下的笔墨基础是传统之骨,而现代的用色、精心设计的构图与充满想象的元素引入是当代之魂,她的工笔人物不是针锋相对的叛逆,而是在传统之基上自我学习归纳后的共生甚至是再生。

这种出新并非刻意回避与旁人相同,而在于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她热衷于关注当下人们的焦点,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以丰富多变的笔墨形式表达不同的主题。在不断的创作中,她开始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的众多交流。傣族少女的嬉戏、藏族牧民的质朴开启了她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达;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游学、参观与艺术交流开拓了她的眼界,世界艺术史上的精品为她提供了新的养分;美国沿太平洋铁路的写生让她了解了华工的苦难历史,以毛笔勾勒枕木下的脊梁;旧金山也留下了她为“一带一路”绘制的《文明之约》;当下的抗疫主题她也仍旧能兼顾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人们总能在她的画中看到跟随主题表达需要所变换的笔墨更新,随类赋“技”,丰沛的创作能力令人赞叹。

善于融合、勇于精进、认识自我、不断探索,张艺永远在前行的路上,她写下自己美术创作体系的“共生”,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是自我革新的巨大勇气,这是她在当代美术创作、特别是在工笔画创作中体现出的可贵追求。

三、写“学生”以无私赤诚立德树人

张艺开始工笔人物画创作时,最贴近的人便是学生,舞美专业的学生们不但是她观察描摹的对象,更为她带来了年轻人的思想、喜好和流行。她不但与学生们教学相长,更与她们共同参与校园生活,聆听她们的喜怒哀乐。她绝非让学生们做她一动不动的模特,而是加入其中捕捉她们的美好瞬间。

这正是张艺“女大学生”系列作品的动人之处,她笔下的女生们总是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做舞美服装、过校园生活、游自然风光,甚至静坐在那里都好像是在倾诉情感的某个瞬间。在张艺的“女大学生”组画面前,你永远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能加入她们其中。

自然的少女生活氛围是她用严谨认真的教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信念换来的,是设计摆姿势的模特、刻意摄影的构图所无法模仿的。她不仅仅描绘人物、场景、故事,更将她从学生们那里读到的心情汇入其中。画作中难得的信任感展现出的是她金子般的人品与德行,她更以行动将这些艺术思想、人格修养、道德理念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们,使他们受益终身。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这也是她待人以诚,无私奉献闪光人格的一个高光点,折射出她对艺术满怀敬畏,对专业永葆赤诚,不断追求德艺双馨的自觉性,是她在当下快节奏社会中展现出的可敬品质。

张艺的画是当代的,写“浮生”以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关注工笔人物的“情绪感”表达,开辟新路;写“共生”以呈现笔墨语言创新,融汇当代美术创作之长自我革新,追求可贵;写“学生”以无私赤诚立德树人,在培养人才的历程中传承其品味格调,品质可敬。如此写“生”是张艺作为当代画家回应时代的实际行动,也是她跋涉气象万千的艺术群峰时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走出的全新道路,更是她作为知名画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此刻,她仍未停下脚步,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破浪远行!

张艺/文明之约224cm×173cm

↑张 艺/醉花阴之二78cm×77cm 2022年

↓张 艺/醉花阴之一76cm×78cm 2021年

张 艺/ 映象版纳

张艺/新季240cm×116cm

猜你喜欢

笔墨美术创作
笔墨童年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