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联社、产业跃迁与乡村共同富裕
——江苏省丁庄村的案例
2022-12-08黄曼庄晋财
黄曼,庄晋财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1]。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显示,按照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40%的相对贫困标准,2018年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约为14%,90%的相对贫困人口长期以来都分布在农村。一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生活富裕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产业兴旺[2]。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陷入由传统农业主导的“低水平陷阱”,使得农民“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面临挑战。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需要吸引科技、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乡村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产业结构向三产融合发展的升级跃迁,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繁荣。但是,乡村产业繁荣发展并不意味着农民生活富裕,在资本或精英的主导下,农村经营方式朝着规模化、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农户内部经营规模差异化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3],加剧了小农户的利益流失。
那么,如何推动乡村产业跃迁最终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江苏丁庄葡萄产业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乡村产业跃迁带动农户增收的典型案例(1)案例信息主要包括访谈数据、会议数据、非正式跟进获取的谈话记录等,由课题组于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开展追踪式田野调研获得,最终整理出20万左右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主要有三类:党政公职人员、合作社成员以及普通农户。。1989年至今,丁庄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000多亩,成为全国闻名的葡萄产业村。2015年8月,在茅山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2)案例主体为丁庄万亩葡萄合作联社,其本质是合作社联合社。但是,由于联合社强调合作社之间的组织协作,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合作联社,其主体不仅包括合作社,还有家庭农场和普通散户,与合作社联合社的概念有差别。因此,本文沿用丁庄村使用的名称,将案例主体统一为“合作联社”。,合作联社下辖7个合作社和5个家庭农场,社员1927户。合作联社通过再合作,把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集中起来,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实现了丁庄葡萄产业跃迁式发展。丁庄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1000元跃升至2020年的41500元,葡萄产业成为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在分析乡村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基础上,探索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以丁庄村为例,诠释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3)本文的目的在于用丁庄村的案例验证“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局限性体现在单案例分析的解释力上,无法验证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等因素是否存在影响。。
二、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一)乡村共同富裕的条件: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从本质上看,乡村共同富裕可以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一方面,乡村发展很不充分,乡村共同富裕要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前提,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长期以来,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产业功能窄化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回报率相对较低。因此,若要实现乡村共同富裕,需要将新技术、新平台或新模式引入乡村产业的开放系统,优化乡村单一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另一方面,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技术、知识等现代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本土要素结合,在乡村场域内创造价值,其实质是不同要素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由于现代要素具有资本密集的特性,资本强势主导形成了单边治理权威,农民的主体地位往往在利益角逐中被边缘化。因此,乡村的发展有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产业发展状况,二是农民参与程度。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为维度,乡村发展具有差异性:第一种是产业发展滞后且农民主体缺位的村庄,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获取工资性报酬,村庄逐渐空心化;第二种是产业发展滞后但农民参与度高的村庄,农民依靠传统农业为生,由于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性,村庄陷入均贫化;第三种是乡村产业兴旺但农民参与度低,资本、乡村精英等主体主导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农民参与度低,乡村贫富差距扩大;第四种是农民普遍参与,乡村产业繁荣发展,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高的报酬,最终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图1)。
图1 乡村共同富裕的二维分析图
(二)合作联社整合多元要素,实现乡村产业跃迁
产业跃迁是指乡村产业系统的初始结构、状态、特性、功能等发生转换或升级,实现乡村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单一产业结构向三产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跃迁,突破了由传统农业主导的单一结构水平,最终达到乡村产业繁荣的目的。根据要素配置理论,产业向高水平跃迁的过程就是要素配置结构不断变革与演化的过程[5],这要求在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同时,引入农村缺乏的技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通过新型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相较单个农户,合作社的要素存量相对丰富,要素结构相对完善,合作联社作为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6],呈现出要素结构多元化的联合特征[7]。要素结构的多元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集聚技术、管理、信息等先进要素,盘活以土地和劳动为主的传统要素资源,生产出高端化的产品。在农民单独经营模式中,受制于生产规模、个人能力等因素,生产往往是劳动个体凭借经验作用于土地[8],简单劳动创造产品,其价值较低。合作联社通过引入新技术等现代要素改变农民个体的劳动形态,农户从简单劳动转向复杂劳动,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
二是整合社员的市场空间,拓宽市场辐射范围,促进最大化的价值实现。价值实现是价值创造的目的与意义。马克思把商品从W—G的变化,即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货币的卖的过程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仅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农民要实现的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价值能否实现与市场空间相关。一般而言,单个农户或合作社的市场辐射范围小,很难打破市场空间局限性,而合作联社能够以再合作的方式整合市场要素,实现销售规模化和品牌化,开拓市场空间。此外,合作联社通过实现产品类型的优化组合,使得成员在市场信息要素上可以互补,扩大产品的受众群体。可以看出,合作联社整合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开发高端产品和开拓市场空间以应对传统农业效率低下的窘境,实现产业的增值与升级,达到产业跃迁的目的。
(三)合作联社强调农民主体地位,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实质是生产和分配协调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条件的这种一定的社会形式为前提,它会不断地把这种形式再生产出来”[10]。也就是说,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也应运而生。社会分配分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二次分配是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分配;三次分配则是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将收入的一部分捐赠。以耕作为生的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社会转移分配或三次分配只能帮助个别农民摆脱贫困,保障其基本生活,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更依赖合理化的初次分配,保障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土地、劳动等基础性生产要素的直接拥有者。在资本占主导的生产关系中,资本家“用占有别人的生产资料去占有别人的劳动”,因此形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造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与之相反,合作联社作为生产型服务组织,注重向农户分配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让农民有条件利用生产要素去创造财富,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合理化的收入份额。合作联社对成员的带动作用体现在规模收益、资源协调、技术推广、产品竞争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即通过分配生产要素,让农民分享产业跃迁的成果,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当然,二次分配或三次分配是否存在,取决于合作联社中的个体差异性。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归纳合作联社、产业跃迁与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图2),明确乡村共同富裕的两个前提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合作联社通过多元要素整合、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实现高端化的价值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实现和合理化的价值分配,完成乡村产业向高水平的跃迁,最终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图2 合作联社、产业跃迁与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三、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案例检验
(一)丁庄合作联社的组织架构
丁庄合作联社是由茅山镇党委推动组建,以葡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葡萄种植散户为主体的综合性联合社。为进一步发挥联社的服务功能,丁庄合作联社于2016年成立联社党委,建立管理、技术、生产、营销四个功能党支部。首先,在联社党委中,镇党委书记兼任联社党委书记,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党员种植大户在各功能支部任主要职位;其次,专业合作社参与到联社中,领办专业合作社的乡村能人大多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较强的营销和组织能力,如老方合作社的带头人方继生等;最后,以户为单位的葡萄种植农民是合作联社的主体力量,该区域较少存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的现象。
(二)丁庄合作联社的具体实践
1.依托合作联社,实现产业升级跃迁
一是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标准化发展。为了做强葡萄产业,丁庄合作联社与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成丁庄葡萄研究所示范基地,新品种种植面积达2500亩,设施栽培面积达2600亩,核心区农户实现绿色食品全覆盖。通过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亩产量、串重、每串颗粒数,每亩葡萄产量控制在2000~2500斤,每串净重500~600g,果粒控制在每串40~45颗。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达到质量标准的,均可使用由合作联社统一提供的“丁庄葡萄”包装进行销售。另一方面,在葡萄销售方面,制定了统一的品牌包装,将共性品牌与个性品牌相结合,共性品牌为“丁庄葡萄”,个性品牌为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在葡萄节和销售旺季,合作联社对“丁庄葡萄”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丁庄葡萄一直走品牌销售路线,我们在品牌推广中下了很大功夫。针对南京中高端市场,我们在金鹰做专柜,虽然利润不大,但是形成了品牌效应。几年下来,就可以对接上海的联华超市、麦德龙等超市了。(村支书方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7月2日)
二是加强葡萄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联社与具有资金优势的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标准化的生产加工线,生产出葡萄酒、葡萄酵素等24种葡萄衍生产品,提高了葡萄的附加值。此外,合作联社举办“丁庄葡萄上海推介会”“丁庄杯”等葡萄评比大赛,以葡萄为依托建立精品葡萄园,开发出葡萄旅游产品,充分拓展葡萄产业的食品、康养、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
合作联社建了葡舍民宿,引进工商资本,并对丁庄村原来的小学还有废弃民房进行改造,总投资在1200万元左右。企业每年上交村委会6万元的管理费,增加了集体经济的收入。20年之后,民宿的产权归丁庄村村委会所有。(村两委吴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7月2日)
2.提供生产和销售服务,保障农民收益
在葡萄产业跃迁升级过程中,普通农户是经济主体。合作联社实行“五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和销售一体化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一是统一品种育苗。农民从市场上购买的葡萄苗,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屡有发生,而且零售价格较高。为了保障全镇农户葡萄种苗的安全,合作联社统一供应品种育苗,优选品种来源,并且通过与科研团队对接,研发葡萄新品种,保证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
合作联社未来主推的品种是浪漫红颜和妮娜皇后。联社引进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对这两个葡萄品种进行技术改良,并组织种植大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行技术改良。妮娜皇后品种开发了7年,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还没有推向市场。(联社副书记夏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2日)
二是统一生产资料。重点依托老方合作社提供的农药化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购买。此外,中国葡萄协作网也提供用药和具体操作指导,保证了用药的安全和规范。2016年通过统一购买有机配料,价格优惠了30%~50%,减轻了许多中小农户生产成本的压力。
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合作联社采用“专家团队+营农指导员+葡二代+示范户+社员”的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定期邀请专家为广大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营农指导员团队有40人,由当地的种植能手或党员大户组成,能够优先接触专家团队,学习先进的培育技术。每个营农指导员平均负责2000多亩土地,针对农户种植中的困难和需求,对农户进行实地培训指导。此外,2016年,合作联社还在全镇范围内共选派了7名葡萄种植人员赴日本山梨县研修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升丁庄葡萄的品质与品牌。
联社有8个组,每个组分配一个营农指导员,我负责的片区就有2500亩,大概100多户。每年开春,我们就会跟着芮老师上门进行修剪施肥一条龙服务。除了指导农户,我们也搞研究,我和几个老师正在研究葡萄的有机肥加工,就是用氮铁酸锌钾钙这些微量元素做堆肥。(营农指导员陈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2日)
四是统一质量标准。合作联社邀请专家学者充分调研本地土壤、水质、天气等种植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葡萄种植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严格从亩产量、生产资料使用记录、田间管理、农产品检测等全方位把关,并结合果品外观、理化指标等要素,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对葡萄进行分级分类,从而实现优质优价。
我们的葡萄是分级的,有一些顶级果是进高端超市的,一级果用来零售,最方便的肯定是在天猫旗舰店上售卖的,加上我们和顺丰也有合作,电商销售占到总销量的10%~15%。(普通农户丁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2日)
五是统一品牌销售。合作联社改善原有各自为营、品牌包装散乱现象,聘请专业团队设计最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包装,统一丁庄葡萄品牌形象。注册“丁庄葡萄”区域公共品牌,将“丁庄葡萄”作为母品牌,原有每家的品牌作为子品牌,统一体现在包装盒上。统一的品质标准,不仅提高了中小农户的品牌意识,而且扩大了“丁庄葡萄”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在合作联社的母品牌下有很多子品牌。合作联社下辖的7个合作社和5个家庭农场,都有子品牌,可以在包装盒上看到。老方葡萄做得早,自己的风格会稍微突出一点。我家用的是联社统一设计的包装盒,但是会在盒子上留下自家的二维码和联系方式。(合作社理事长毕某的访谈记录,2021年10月13日)
此外,合作联社采用积分制为农户销售“兜底”。在正常年份下,农户优先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卖出葡萄。合作联社根据葡萄重点生产节点,如修剪、疏花、疏果、施肥、采收分级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选星级社员,星级等级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购策略(表1)。也就是说,遇到市场波动,农户可以通过合作联社的统一渠道销售葡萄,降低风险。
表1 不同星级社员的收购策略
四、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案例分析
(一)合作联社整合现代生产要素,促进高端化的产品创造
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是由市场需求来引导的,产品创造的目的也是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收入提高带来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攀升,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吃饱”到“吃好”,而今发展为“吃得放心”“吃得多样”,国民消费结构升级引致农业产品种类增加和品质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高度同质化的工业产物使城市居民将目光投向乡村[11],为满足城市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农业由提供食品功能向提供休闲、体验、观光、文化等多功能拓展。丁庄村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具有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的区位因素和市场条件。因此,丁庄合作联社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以及拓展产品功能等方式,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但是高端化的产品创造需要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员是弱质小农,其一般只具备依赖经验种植的劳动能力[12]。能力的同质化导致组织很难从外界获取资源并转化成价值。在丁庄合作联社中,乡镇党委的加入打破了内部人参与的组织模式,赋予组织较强的资源动员动力,实现了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整合。
1.技术要素整合
技术要素对产品创造的作用不可或缺,既可以加强产品研发的进度,开发出新兴产品,实现创新的先发优势;又能够突破农业生产过程对分工的制约,实现农业产品按照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从而生产出优质标准的产品[13]。在合作联社中,农业产品的多元化,需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农业产品的优质化,需要严格运用施肥用药、套袋、疏花、疏果等技术;农业产品的功能拓展,需要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及工艺、增加农产品消费品的种类。可以说,农产品生产依托技术进步,将技术要素运用到农业生产资料环节、田间管理环节以及产品功能开发等多个环节,改变传统农产品品质不高且种类单一的特质。丁庄合作联社注重葡萄新品种的开发,通过引进和改良两种方式丰富了葡萄品种。除了品种创新,合作联社还注重技术落地,通过技术培训规范农户的种植习惯,从而保证高端化的产品标准。
2.人才要素整合
任何一种技术都需要有经济主体将其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实践,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将科技成果落地的主体就是农户。我们知道,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户往往凭借经验或习惯进行生产[14]。这意味着,要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不仅要引入先进的技术要素,还要改变农户经验依赖的生产习惯,让他们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用这些先进技术,让技术得以落实、传播、扩散。进一步说,通过整合具有管理经验或能够熟练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才,改变普通农户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人才要素既可以来自乡村内部,也可以来自村庄外部。在丁庄村的案例中,合作联社邀请高校的葡萄技术专家,组建联社“专家指导团队”,根据葡萄生长周期,从葡萄的修枝管理、梳花梳果、土壤改良、套袋、施肥、用药等关键环节开展集中培训与田间指导,改变农户的种植习惯,生产优质的葡萄产品;此外,丁庄村内不乏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的人才,合作联社充分发挥这些乡村能人的榜样效应,组织他们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能人的带头示范效应改变了当地农户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
合作联社提供了很多技术指导。例如,提醒打药灌溉、给予防虫防病的信息指导,都会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各家各户。如果种植葡萄技术发生了变化,联社下辖的合作社还会专门讲解技术要点和难点。(普通农户莫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3日)
3.资金要素整合
随着国民消费结构升级,传统农业产品的功能由食品功能向观光、体验、康养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产品的功能拓展,一方面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消费品的种类;另一方面要打破农业产业的边界,衍生农业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事实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新业态衍生除了需要一定的技术外,最需要的就是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旅游观光景点的搭建等。丁庄合作联社通过与具有资金优势的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标准化的生产加工线,生产出葡萄酒、葡萄酵素等24种葡萄衍生产品,提高了葡萄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合作联社通过吸引乡镇政府的财政投入改善丁庄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精品葡萄园,开发出葡萄旅游产品,充分拓展葡萄食品、康养、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
从产品创造的全产业链看,合作联社通过输入技术、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资源,开发了葡萄产品的新品种,通过改变农户的种植模式,提升葡萄产品的品质,葡萄产品功能由食品功能向康养、休闲、观光等其他功能拓展,延伸了产品的价值链,最终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图3)。
图3 丁庄合作联社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
(二)合作联社开发多元市场渠道,促进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任何产品价值的实现都需要以产品为载体经由市场完成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变。根据安索夫矩阵,实现产品价值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市场渗透,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的顾客,以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市场开发,提供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生产者根据产品需求的顾客特性开发新的市场。如果依靠农户一元主体的力量,沿街贩卖或经纪人上门收购就是常见的销售方式,农业产品很难获得理想的利润,“谷贱伤农”就是例证。丁庄合作联社以再合作的方式开拓了多元的市场渠道,形成了多种销售模式,最终促进了葡萄产业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品牌销售模式
包装简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是传统销售模式的主要特征[15]。与之相反,品牌销售具有包装精美、产品分级处理、销售渠道固定等特征。丁庄合作联社耗费财力、人力宣传“丁庄葡萄”这一品牌,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从庞大数量的农产品中识别出具有品牌的商品,强化产品的品牌识别效应;另一方面,品牌标志意味着农产品品质的保证,同时承载着地区的文化基因,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正是因为“丁庄葡萄”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合作联社与华润集团、上海乐购等开展超市专柜统销合作,甚至走出国门销往新加坡等地。
2.电商平台销售模式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没有边界,信息链错综交杂,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可以使产品信息传递给遥远的消费者,不断拓宽市场的范围边界,扩大市场空间。此外,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大量分散农户销售的农产品聚合起来,通过共享平台的集货功能一起发货,实现规模经济。在丁庄葡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联社的能人发挥他们的营销能力,建设了葡萄网上销售平台,并且动员周围的农户加入,创造出规模效应。如今,联社内有数十个成规模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满足了南京、常州等周边城市的市场需求,还不断突破市场边界,创造了新的销售市场。
3.跨界融合销售模式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概念,认为只有以农业为基础的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才能取得乡村产业经济效益提高[16]。这意味着,在一定区域空间中,借助于一定的联系界面与规则,农产品可以销售到其他的市场,增加不同产业间的交易机会,实现农产品作为不同的价值实现载体面向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例如,种植业中的田园,可以形成旅游业的观光景点,实现跨界融合的销售模式。丁庄合作联社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聚集人气,打造丁庄的观光景点。对普通农户来说,合作联社通过组织集体的形式形成了规模效应,开展农家乐、葡萄采摘等休闲活动,拓宽了农户的销售渠道。
像我们这种普通小农户,种植规模和销售渠道远不如大户们,除了熟人渠道销售或卖给合作联社或者合作社,剩余的就是在成熟季节,通过合作联社举办的葡萄节、休闲旅游活动吸引人气,把葡萄零售出去。这种方式不是说把葡萄给贱卖了,而是通过林下养鸡、休闲垂钓等方式吸引游客,然后出售葡萄。(农户殷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2日)
综上所述,合作联社实现了品牌销售、电商平台销售与跨界融合销售等多种模式,突破传统的销售方式,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合作联社中的多元主体都发挥了各自的要素组织能力,党委利用政府职能的公信力和要素组织能力打响丁庄品牌,在“丁庄品牌”的母品牌下,不同规模的农户根据禀赋条件选择合适的销售模式。丁庄合作联社发挥组织的协同效应,促进葡萄产业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三)合作联社重视农户参与,促进合理化的价值分配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盈余主要按照成员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或按出资额进行分配[17]。但由于农户自身的禀赋千差万别,无论哪种分配模式,其最终都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博弈[18]。一般来说,博弈的结果首先依赖于交易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其既包括资本、人才、技术、产品等物质资源的硬实力,也包括营销渠道、社会网络等资源的软实力,拥有资源优势的人往往是博弈的获胜方。因此,我们发现产业链的较大部分收益被企业和其他中间商所占有,有时还会被乡村能人俘获。丁庄合作联社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最终实现农民富。合作联社向农户分配生产要素,如提供种苗、生产资料、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让农户参与到从种植到销售产业链的全部环节,除支付必要的组织成本,并无其他中间环节攫取收益,保障了农户的收益。这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使得农户可以较高且稳定的价格出售产品,价值链诸多环节产生的收益均归其所有,增加了劳动者的分配份额,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其他经济主体通过技术、资金等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可以提高要素所有者参与资源配置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例如,丁庄合作联社有三个农资采购点,即老方葡萄农资中心、丁庄葡萄农资中心和介文葡萄农资中心。
我们有固定的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比如农药,大批量采购10块钱,加上几毛钱的人工成本,我们就卖到11块钱,对老百姓来说就省了4块钱。(老方合作社方某的访谈资料,2021年10月13日)
从组织形式上看,不同产业行为主体担当主导力量的目标差异,其利益分配惠及主体的侧重也有不同[19],从而导致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中央对地方民生改善的考核要求越发紧迫,制定了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五级书记一手抓扶贫、终身追责制的考核方法,同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军令状,压力型体制下的基层党组织逐渐被裹挟进数量化任务分配方式和指标化的评价体系之中,社会转型期的乡镇政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行政压力和风险。茅山镇党委通过专项资金、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入技术、管理等要素,拓宽多种销售渠道,向能人和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政府的“公益性”,政府并不参与组织的价值分配。因此,合作联社的价值分配主要在合作社与农户间进行分配。在合作联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承担“服务”和“兜底”的工作,向农户提供技术、田间管理、农资采购等服务,在产品端保证农户的收益来源;设立价格标准收购农户的葡萄,在市场端解决农户的销路问题,合作联社“兜底”保证农户的权益。对合作社来说,除了作为种植主体获取报酬外,其还可以承接政府下达的政策或项目,以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分配,从农户支付的生产费用中抽取一定的份额,与农户共享产业跃迁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实现合理化的价值分配(图4)。
图4 丁庄合作联社实现合理化的价值分配
综上,合作联社通过推动葡萄产业跃迁升级,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合作联社从外部环境吸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资源,改善了村庄的要素条件,通过农业产品种类的丰富、产品品质的提升和产品功能的拓展,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其次,合作联社注重销售模式的创新,采用品牌销售、电商平台销售与跨界融合销售等多种方式,拓宽了市场空间,扩大高品质产品的受众规模,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最后,合作联社重视农户参与,为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和“兜底”,实现合理化的价值分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丁庄葡萄产业发展为例,围绕合作联社、产业跃迁和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了解释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乡村共同富裕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为前提,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乡村中,产业发展需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产业结构向三产融合发展跃迁。高端化的产品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实现和合理化的价值分配的演进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协同性。二是合作联社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织载体。合作联社通过再合作形塑异质化的组织能力,从外部吸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采用品牌销售、电商平台销售与跨界融合销售等多种方式,扩大高品质产品的受众规模,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为农户生产和销售“服务”和“兜底”,实现合理化的价值分配。
丁庄合作联社是乡镇级葡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镇域范围内的葡萄种植户提供生产和销售服务,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的双重目标。相较于县域内的草莓、有机农业等专业联合组织,丁庄合作联社已经拥有成熟的组织架构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丁庄合作联社应该突破镇域的行政界限,引导县域内其他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共同组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20]。县域包括“县域—乡镇—村庄”三级体系,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县域联合经济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将城市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引入乡村,将乡村生产的产品输入城市,由此架起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改变乡村空间的封闭性;同时,农业产业集聚催生了农资仓储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多种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
本文蕴含的启示有三点:一是引入多元产业要素是突破乡村产业发展“低水平陷阱”的钥匙。乡村产业跃迁过程中,要打破要素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模式,不断将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引入乡村产业,改革原有落后的产业生产经营方式,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高端化的产品创造。二是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为乡村产业跃迁注入动力。乡村产业跃迁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因素交互的过程,一元主体主导势必导致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足、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不强。因此,需要释放地方政府、乡村能人、普通农户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能量,通过优势互补与权力制衡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保证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农民共同富裕是乡村产业跃迁的落脚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现阶段对乡村振兴的判断强调“生活富裕”的目标,要基于贡献与能力原则以及帮扶弱势农户的责任,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让参与产业建设的各方主体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产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