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管科学视域下的药物警戒解读

2022-12-08舒奎孟光兴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警戒安全性药品

舒奎,孟光兴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 中山 528400)

近年来,随着新药上市逐渐加快、药物安全需求日益增加,国内外争相建立新的药物安全监管体系-药物警戒,药品监管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明确国家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实施全周期药品安全科学监管。基于此背景,本文从监管科学与药物警戒的发展脉络、监管科学融入药物警戒等方面展开讨论,梳理两者间的联系,为完善我国药物警戒制度提供参考。

1 方法论与实践论的融合:监管科学与药物警戒的发展脉络

1.1 监管科学的发展脉络

监管科学是监管决策的基础,旨在开发新的工具、标准和方法,以评估监管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性能[1]。监管科学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广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环境保护领域逐步拓展到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如食品安全、医药卫生和生命科学等[2]。监管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和建立确保产品质量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研究和制定指导产品开发和评估所需的技术指南;根据科学研究和具体实践,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不同国家、不同监管机构对监管科学的应用和发展有所区别。美国FDA 于1991年将监管科学确定为其在21世纪重点推动的工作,并于2004、2010、2011、2018年等多个时间节点发布相关白皮书,自2011年起发起年度性国际会议“监管科学全球峰会”,推动监管科学发展;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自1995年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监管科学对药品监管的支撑作用,并于2005、2010、2015、2020年分别发布未来几年药品监管的战略规划;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局(PMDA)于2011年发布有关监管科学的基础研究政策,2018年成立监管科学中心,深入开展药品监管科学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13年成立第一个监管科学研究中心,2016年起定期组织召开中国药品监管科学大会,并于2019年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

1.2 药物警戒的发展脉络

药物警戒是指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活动。国际药物警戒的起源是19世纪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3]。1961年,FDA 开始收集ADR 报告;1963年,WHO 通过决议,要求加快传递ADR 信息,推动药物警戒的国际合作[4];1964年,英国开始实行ADR 监测自觉呈报制度;1968年,WHO 启动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收集和交流ADR 报告;1970年,WHO 建立药物监测中心;1974年,法国科学家首次提出“药物警戒”的概念;1992年,国际药物警戒协会成立。2002年,WHO 进一步完善了药物警戒的定义;2010年,欧盟建立系统的药物警戒制度体系。

我国的药物警戒从2000年左右兴起,此前药物警戒工作以ADR 监测形式进行。20世纪50年代,原卫生部开始收集青霉素不良反应报告;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地10 家医院开展ADR 监测试点项目;1999年,国家ADR 监测中心正式成立;2001 版《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2018年发布《关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直接报告不良反应的公告》,相关要求向国际靠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朝着药物警戒系统转变;2019年,新版《药品管理法》明确国家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在加速新药上市审评审批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必须加强ADR 监测。从宏观上看,药物警戒对于完善我国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ADR 监测工作对安全、经济、有效地使用药物是必需的,药物警戒有助于更加深入和高效地进行ADR监测。

1.3 方法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监管科学不是法律和指南方针的直接套用,更多的是为解决监管难题提供思路和线索,使科学、立法、指导方针和政策共同发展。本文中“监督管理”或“监管”的含义是政府对药品以及与药品相关的事务进行的监管,核心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事实上是一种依法行政的活动。除“依法行政”以外,药品监管还具有明显的科学属性,很多国家设置相关技术机构承担部分药品监管职能,就是对药品监管科学属性的一种认可,其本质是在法律框架内赋予这些技术机构从科学的角度行使自由裁量权。药品监管科学产生的重要背景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药品监管相关的科学知识呈爆发式增长,现有药品监管体系对于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相对滞后,这里所指的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与药物本身直接相关,如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另一种与药物本身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如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药品监管产生两个重要影响:第一,数据的存贮、加工、传递成本迅速降低,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药品监管数据资源,其中蕴含丰富的信息;第二,新兴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大规模数据中包含的规律。大量的药物警戒工作是建立在大样本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一些复杂的数据处理是几十年前无法完成的,积极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从已有的药品相关数据中挖掘出更多与用药安全相关的信息,是监管科学促进药物警戒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药品监管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药品监管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变革,与各国历史上药品监管领域不断变革是一脉相承的。

从实践的视角看,监管科学的发展最终必须为科学监管服务,发展药品监管科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和使用新工具、标准和方法,以便于更高效地研发产品,更高效地评价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以往被动式、回溯性的事后监管不再符合现实实际,药品监管工作须向现代化监管过渡,化被动为主动,进行主动性、前瞻性监管。在现代法治国家,科学监管的具体事务以特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监管科学的贡献最终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体现出来,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科学发展依赖自由探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运行需要严密的逻辑,两者之间事实上是有一定矛盾的。在药物安全性监管方面,如何确保药物警戒法规制度严格、完整的同时,为监管科学的介入保持开放性,将监管科学领域更多有益于监管工作的新工具、标准和方法引入实践,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5]。

以“监管科学”和“药物警戒”为主题从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可得到世界及中国监管科学以及药物警戒研究概况,1957年首次出现以监管为主题的论文,1974年首次出现以药物警戒为主题的论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各国监管机构将监管科学理念应用至药物警戒实践,相关论文数均呈现指数级增长。我国于2003年首次出现以监管科学为主题的论文,2016年首届中国药品监管科学大会举办后,相关发文量逐年上升。1997年我国首次出现以药物警戒为主题的论文,2007年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举办后,相关发文量达到第一个高峰,2019年我国确立药物警戒制度后,相关发文量持续上升。详情如图1及图2所示(数据均从起始日期至2021年)。

图1 世界有关监管科学与药物警戒发文数量Figure 1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orldwide on regulatory science and pharmacovigilance

图2 我国有关监管科学与药物警戒发文数量Figure 2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regulatory science and pharmacovigilance in China

2 监管科学融入药物警戒的视角一:全周期药品安全科学监管

2.1 上市前的药物警戒

从药品监管事务角度看,通过ADR监测与报告制度对药品安全性问题实施监管的逻辑是:①不合格药品的问题通过生产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管理规范、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等手段予以解决;②用法用量的问题通过规范药品说明书、医师处方行为等手段解决。从监管科学视角来看,上述逻辑有明显缺陷,即使在药品的注册、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实施非常严格的监管,药品风险也是必然存在的。正是基于这一逻辑缺陷,药物警戒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主体由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拓展到药物警戒,是监管科学思想在实践中逐渐渗透的结果。药物警戒的覆盖面更广,纵向链条更长,不仅囊括了药品不良反应,还将与药品相关的其他问题包括在内;不仅监控药品上市后的不良事件,还将上市前临床研究包括在内。此外,相对于药ADR监测与报告制度,药物警戒制度在监管的方法、工具和标准方面有了显著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视为监管科学在药物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

监管科学对药品安全性监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上市前阶段,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①监管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是新兴科学技术爆发式增长对药品监管带来的巨大挑战,19世纪70年代,新药研发的瓶颈被突破,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新作用机制的药物不断上市,这种挑战首先出现在新药研发与注册环节,需要在药品上市前的药物警戒工作中引入更多监管科学的理念与成果;②ADR 监测与报告制度主要聚焦于上市后环节,上市前的安全性监管工作力度不足,对完善上市前药品安全性监管工作有迫切的需求;③上市前药品安全性监管有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对后期安全用药有重要价值,同时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药物警戒工作具有更强的科学属性。从监管科学视角研究药物警戒问题对促进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管科学研究完善药物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相对独立且充分考虑试验方案的药物警戒体系制度,结合临床和非临床的相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并与各方充分沟通,使评估结果被充分考虑到后续的试验中,能够完善审评审批体系,提高注册成功率,还能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增强各界对药物市场的信心。

发展监管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学监管,即监管实践的科学化,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体现为促进药物警戒实践工作的科学化。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长期进行安全性监管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些有益于药物警戒科学化的经验,并通过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与分工协作、具体实践工作等方面逐渐把这些有益的经验固定下来并持续优化。例如EMA有关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药物警戒如图3所示。

图3 EMA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药物警戒Figure 3 Pharmacovigilance in the EMA product lifecycle

2.2 上市后的药物警戒

药品质量体现为3方面的特征,即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药物警戒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提升药品的安全性,是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药物警戒关注的安全性特征主要并非体现为物理化学指标,而是体现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一系列特征总和。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确保一个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的检测过程,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受到严格控制。在药品领域,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制定和实施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渗透到药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丰富的GXP 体系。GVP 是药物警戒工作的质量管理规范,是全面质量管理与药物警戒深度融合的产物。在质量管理方面,监管科学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完全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GVP 可以理解为监管科学的思想在药物警戒中的重要应用。在具体实践中,GVP 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监管科学的发展也可以继续在新方法、新工具、新标准方面为GVP的实施做出更多的贡献。

药品风险管理适用于整个药品生命周期,任何一个过程、环节、制度、政策、行为的错误或不协调,最终都会以药品安全性问题呈现出来[6]。两重性是药品特殊性之一,即药品同时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品两重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体现在群体层面,从不同层面研究两重性特征展现出来的信息各有侧重,对药物警戒的指导作用也不同。药品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有2个:第一,认可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第二,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措施尽可能地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这些理念是监管科学的思想在药品安全性监管中的重要体现。在具体实践中,药物流行病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普遍用于药品风险管理,显著提升了药品风险管理水平,这是监管科学有效推动药物警戒发展的典型例子。

药品获得批准上市是药品充分发挥防病治病作用的重要里程碑,敲响了上市后药品安全性问题的警钟,上市药品面临庞大的使用人群基数、更复杂的用药环境,各种潜在的安全问题逐渐显现。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是药品上市后药物警戒工作的主体,制度本身相对比较成熟。除此之外,药物警戒工作还包括如何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避免不合格药品的产生,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不合理用药、错误用药、药物滥用等。药物警戒制度将药品上市后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各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监管,突出并强化了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监管理念,与监管科学发展的方向一致。药物警戒关注药品安全性问题的角度包括个体和群体方面,前者的基础是病例报告,后者主要通过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析展开,两个角度获得的信息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各有侧重。

3 监管科学融入药物警戒的视角二:新工具和新方法在药物警戒中的应用

3.1 新工具在药物警戒中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药物警戒的任务和活动一直包括:收集和管理药物安全性数据、查看个案报告以检测新的信号、积极管理药物安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药物使用相关的潜在风险[7]。早期药物警戒依赖监管机构收集的各类不良反应报告,这种被动监测下的报告质量、报告确定性等缺陷在数据匮乏的时代并未完全暴露。但自1967年以来,自发报告和其他报告陆续提交至世卫组织vigibase 数据库,目前已包含超过2 100 多万份报告(截至2020年1月),多年来呈指数增长[8]。

监管科学理念推动监管方式转变,药物安全性信号从被动收集自发报告发展为主动借助信息系统提取不良反应信号,药物警戒主体也从监管机构过渡到包含利益相关者的多个主体。降低药物风险的重要一步是提升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伴随可用数据的增长和分析手段的进步,药物警戒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于大型数据库进行的数据挖掘和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主动监测和识别新的药物安全信号开始应用于药物警戒实践[9]。

数据挖掘技术可用于增强现有的信号检测策略,帮助评价事件的规律、趋势以及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警戒数据库是重要的药物风险信息来源,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质量密切依赖数据库中个人数据的质量。主动监测产生的问题其中一些本质上是技术性的,而另一些则需要从监管和道德角度进行仔细考虑,借助监管科学发展妥善解决[10]。自发报告尽管存在固有局限性,但在药物安全信号识别和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与主动监测互为良好补充。当前各种组织也正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利用人工智能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结构化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使用计算机进行案例评估和因果关联。随着数字化的全面应用,完全无接触的案件处理具有一定潜力。

由于严重不良事件的罕见性,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11]。研究产生的成本和不良事件的代价可用风险获益评估进行探讨,传统的被动监测所引发的不良事件的后果和主动监测药物风险所产生的成本之间进行评估,短期成本增加使得长期药物安全风险持续下降,这正是监管科学思想的重要实践价值。

3.2 新方法在药物警戒中的应用

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与真实世界药物受益患者存在30%~60%的差异,因此药物上市后风险仍然存在[12]。药物警戒的基础是处方医生、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等报告可疑的不良反应,整理形成的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是药物安全性信号的重要来源之一。向监管机构递交个例安全性报告是药物警戒中一项基础性、合规性、高频率工作,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集中于识别、收集、评估相关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用和共享的安全性报告,监管科学理念下对个例药物安全性信号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药物流行病学的思想。

药物流行病学是指导科学的进行药品上市后监测,尤其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应用型学科。其实质是收集药物在群体使用中表现出的重要数据,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对药物在群体应用中产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探索和挖掘,发现深层次问题。药物警戒的出现虽先于药物流行病学,但限制药物警戒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 种:不良反应报告不足、药品低风险识别困难、无法量化风险。药物流行病学的引入在监测用药相关风险方面起到良好补充,成功量化人群水平的风险,新方法和工具的引入持续推动药物警戒的发展[13]。

评估药物安全性通常涉及评估罕见事件的风险,需要借助大量真实世界数据[14]。面对因果关系尚未明确的药物不良反应,借助药物警戒系统收集的个例报告,药物流行病学根据研究目的使用各种方法,整合分析由个例组成的群体信号,尤其在重大药害事件的调查中灵活运用多种流行病研究方法确定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关系,推动药品上市后监测规范化、实用化。数据资源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流行病学发展,促进了监管科学发展,更促进了药物警戒发展,特别是对真实世界药物有效性的研究[15]。

4 监管科学融入药物警戒的视角三:国外监管科学应用于药物警戒的典型案例讨论

4.1 FDA的哨点系统

2007年秋天,美国国会通过了FDA 修正法案(FDAAA),要求FDA 进行积极的上市后风险识别和分析,FDAAA要求FDA与公共、学术和私人实体合作,开发获取不同数据源访问的方法,并建立系统以链接和分析来自多个来源的安全数据。2008年5月,FDA发起哨兵倡议,旨在创建用于医疗产品安全监测的国家电子系统哨点系统。哨兵合作者包括数据和学术合作伙伴,他们提供医疗数据以及科学、技术和组织专业知识的访问。分布式数据网络允许安全访问多个数据源,实现了比单一数据源更大的样本量,同时在确保充分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安全收集数据。

该计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Mini-Sentinel Pilot,目的是为Sentinel 系统的开发提供信息;2014年9月,FDA 开始从Mini-Sentinel 阶段过渡到完整的Sentinel 系统,该系统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2019年9月,FDA 宣布Sentinel将扩展到3个不同的协调中心:Sentinel 运营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社区建设和外展中心。运营中心将继续利用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统计学、健康信息学、数据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网络运营等领域的组织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上市后安全分析。创新中心将开发创新方法以进一步推进Sentinel,包括探索未来从电子健康记录中提取和构建信息的新方法。社区建设和外展中心的重点是沟通和协作,深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扩大Sentinel 工具和数据基础设施的认识、获取和使用。这种新设计将加强对更广泛科学专业知识的参与,转化来自新兴领域(如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的新技术。截至2021年,该网络包括13 个合作机构和14 个数据集市。

出现安全问题时,FDA 工作人员可以使用Sentinel 来评估可能与FDA 监管的医疗产品相关的潜在风险,调查由FAERS等自发报告系统和其他安全信息来源产生的新安全信号,从而在现实条件下进行产品安全评估。Sentinel 还支持对许多不同监管问题的查询,包括与药物错误、风险缓解策略、非专利药物、生物仿制药以及儿童和孕妇等特定患者群体的药物安全相关的问题。

哨点系统改变了研究人员监控FDA 监管的医疗产品安全性的方式,现在,Sentinel是FDA 领先的电子产品开发平台之一,它积极监测医疗产品的安全性,并致力于推动真实世界数据(RWD)和真实世界证据(RWE)的科学发展。FDA 通过使用Sentinel系统提供的RWD,利用保险索赔、住院、门诊医生就诊和药物配药数据,生成有关药物安全的证据。Sentinel 还使用电子健康记录信息查询合作伙伴的数据,以解决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的问题。

4.2 ISO的IDMP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药品标识(IDMP)标准源于监管机构对药品信息的定义标准化,以便在药物警戒活动中识别和交换信息。

ISO IDMP 由5 个单独的标准组成,具体如下:物质(ISO 11238)、药物剂型、给药单位、给药途径和包装(ISO 11239)、计量单位(ISO 11240)、受监管的药品信息(ISO 11616)、受监管的医药产品信息(ISO 11615)。这些标准通过以下7 个方面描述医药产品:药品名称、成分物质、药品(给药途径、强度)、上市许可、临床资料、包材、制造过程。ISO IDMP 的标准覆盖了与药品研发、注册、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相关的各项活动。

欧盟委员会实施条例(EU)第520/2012 号(25和26 条)要求欧盟成员国、上市许可持有人和EMA使用ISO IDMP 标准交换医药产品信息。根据该条例规定,使用国际商定的术语、格式和标准促进用于执行药物警戒活动的系统的交互性,并避免重复相同信息的编码活动,有助于监管机构之间在国际交流合作时进行信息交换。ISO IDMP 可以提高ICSR 和疑似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ARs)中报告的药品和物质信息的编码的准确性,在药物警戒领域将带来如下好处: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使用相同的产品ID,便于跨区域监管机构共享;②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提高药品安全信号质量,这些报告可以在全球范围收集,以提高信号管理广度和范围;③有助于加快沟通、决策和监管行动;④有助于改善与利益相关者在药物安全方面的沟通。

目前,EMA 正在分阶段实施用于识别药品的ISO IDMP 标准,该标准基于药品监管流程中的4个主数据域:物质、产品、组织、和参考(SPOR)数据。实施SPOR 数据管理服务为药品监管提供了许多关键优势: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监管行动和决策更加高效,通过减少数据孤岛和提高欧盟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可使单个监管数据在不同程序和监管机构共享使用,更有效地满足监管需求、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4.3 FDA和EMA的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使用复杂的数据分析来发现大型数据库中的关联模式或药物安全信号。FDA 的大部分数据挖掘工作涉及检测向该机构报告的不良事件中的安全信号,目前FDA 每年收到数百万份来自社会各界的不良事件、用药错误和产品投诉报告。这些不良事件导致的相关成本增加致使FDA积极探索数据挖掘在药物警戒方面的应用。2007年,FDA 数据挖掘委员会(DMC)成立,该委员会旨在探索以下内容: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新数据来源、数据标准化、数据挖掘工具和统计原理、非结构化数据的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技术。经过长期的实践,FDA 成功的数据挖掘结果包括垂体瘤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关联、病理性赌博与帕金森病治疗的关联等。FDA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部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FDA部分数据挖掘信息Table 1 FDA partial data mining information

EMA 和药品机构负责人(HMA)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从监管角度描述大数据前景,确定欧洲药品监管网络的实际步骤,充分利用大数据支持欧盟药品监管创新。该工作组在2017-2019年12月间分两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工作组从监管角度审查大数据的前景,确定改进药品监管运作的机会;对国家监管机构和制药行业的观点、专业知识和挑战进行在线调查。第二阶段,工作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HMA 和EMA 的战略决策和规划提供信息,并为欧盟网络战略工作做出贡献。2020年5月,HMA/EMA 成立大数据指导组,提出数据标准化战略,旨在使整个欧盟能够更快的采用国际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实现数据联动和数据分析,支持药品监管。目前,EMA已与多家机构开展研究项目,收集和分析来自临床实践的真实数据,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EMA 正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以便从整个欧盟的真实世界医疗保健数据库中提供及时和可靠的证据,证明人用药物(包括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数据挖掘相对于传统药物警戒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不断增加的各类信息数据库,加快潜在安全问题的识别速度,帮助确定潜在安全问题的优先级,优化监管结构,提升监管效能。但仍受数据质量、重复报告、过度报告、误报等缺陷限制,随着监管科学理念的继续深入,以上问题有望在未来得到解决。

5 研究总结及对我国完善药物警戒体系的启示

药物警戒在药品监管理念方面创新,从单一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任何用药相关的有害反应的活动,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从关注个例安全性报告转向关注安全信号;从电子报告转向智能化数据挖掘信号;是在监管科学理念下发展形成的全周期药品安全科学监管实践。药物警戒聚焦药物安全性风险,采取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识别风险,监管科学研究为药物警戒实践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对药物警戒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未来的药物警戒是协作、注重技术创新、关注患者需求的药物警戒。完善药物警戒体系,可通过研究国外机构设置、分工协作、以及具体实践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借鉴和本土化改良。推动基础知识研究,加快推进新兴技术在药物警戒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警戒安全性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步兵班前进——警戒(XV)
步兵班前进——警戒(ⅩⅣ)
步兵班前进——警戒(XII)
步兵班前进——警戒(Ⅶ)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