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共享娱乐空间设计初探
2022-12-08史小禾
史小禾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1 概述
据统计,中国约有8 502万残障人士,有视障人士1 731万人,占残障人士总和的20.36%,其中视障儿童占绝大部分[1]。可以这样说,视障儿童在我国应该是需要被引起重视和关注的群体。但是,绝大多数视障儿童一味地为了安全被锁在家里,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同时,社会上给视障儿童设计的玩具不少,但玩具只能满足在家玩的需求,与社会脱节。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帮助和鼓励视障儿童走出家门,更好地融入社会。
基于此,笔者尝试结合视障儿童的特点,设计可供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享的娱乐空间,在关注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视障儿童提高感知世界、适应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也让正常儿童在娱乐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共情力,从而帮助视障儿童真正从心理层面上感受到平等对待,让他们更愿意踏出家门,拥抱世界、感受善意和温暖。
2 视障儿童特点分析
本文所指的视障儿童是指因视觉功能受损而导致低视力、色盲或环境造成的暂时性视觉障碍的儿童[2]。他们无法达到正常视力,但是不等于全盲,所以他们会对纯度高的颜色、光线等有一定的敏感度。
2.1 生理感知方面
视力的障碍或者缺失,导致视障儿童主要通过听觉、触觉获取认知,由于长期的锻炼,他们的听觉以及触觉的灵敏度比正常儿童发达,可以精确辨别声源方位,能够用手指辨认盲文,而且注意力也更难转移。在嗅觉方面,他们的感受度也比正常儿童高,可以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以及熟悉的场所。但是,并不等于所有视觉障碍儿童的感官补偿都非常高,周围环境影响、经过相关训练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 认知心理方面
由于视障儿童缺少三维视觉表象和感性认识,导致语言和事物脱节,所以我们看到平时视障儿童很少用表情、手势和动作来帮助他们的语言表达。由于生理上的特点,也会使大多数视障儿童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有依赖感强、情绪化、敏感多疑、自卑自闭等问题,同时还会伴有独立性不强、果断性较差、坚定性不足、自制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偏低、交往态度存在偏差等问题[3]。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大多数的视障儿童内心又不愿意被他人予以过于特殊的对待,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
因此,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笔者认为,对视障儿童共享娱乐空间的设计,应该在实现基本的功能之外,也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从而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心理上的无障碍。
3 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笔者认为,视障儿童共享娱乐空间设计,应该贯穿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的理念。
1997年,美国贝卡莱罗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通用设计中心发表了《通用设计原则》[4],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在价值观的层面,强调对所有的用户一视同仁;二是在需求的层面,主张尽可能降低对用户能力的要求(如生理感知能力、认知表达能力等),一般选择以最低能力的用户为标准进行设计;三是在供给的层面,指出设计应该提供尽可能高的灵活性和容错能力。
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CABE)在2006年出版了弗莱彻主笔的《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design》手册,提出了包容性设计与创作人人可用的场所息息相关,并总结了五点设计原则:一是把人的因素放到设计流程的核心位置;二是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三是当单一设计解决方案不能满足所有用户时,可以提供更多选择;四是提供使用上的灵活性;五是为每个人提供方便而愉悦的环境。他继承了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主要观点,强调:如果设计不能营造包容性的环境,就难以称得上是优良设计。设计应该更注重以人为中心,考虑人群的多样性,从而打破障碍和排斥。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再到包容性设计,反映出了一些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共同特点——设计应该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多样性,降低对人能力的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能者与普通人在生理及思想观念上的隔阂,努力帮助失能者融入主流群体,通过辅助技术满足失能个体的特殊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执行放开三孩的政策,这就意味着儿童数量会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同时,视障儿童数量也会有相应增长的可能性。社会对视障儿童的包容程度也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解决视障儿童的娱乐、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其中面临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各方合力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在共享娱乐空间设计中,应该以视障儿童的感知特性和心理特性为依据,包容最大量用户,将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其中,针对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感官的接收方式,利用触控压感开关、热敏感材料等,选用多种材质,进行能够兼顾视障儿童特点和普通儿童特点的包容性设计,吸引正常儿童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在轻松愉悦又温暖的氛围环境中,提升认知能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心理层面消除观念上的差异,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慰藉,用有温度的设计,体现出对视障儿童的关爱,对正常儿童责任感和共情性的培养,增强他们勇敢融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4 设计要点
4.1 把安全需求作为首要标准
因为此设计主要使用对象是视障儿童,而且无论是视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在游乐时都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确保空间的安全性应作为设计考虑的重中之重。比如,娱乐空间内的游乐设施应在材质选择上更加环保、柔软,不要有任何可能引起伤害和不适的设计,如尖角、陡坡、冰冷坚硬的材质等,因为大部分视障儿童都有比较强烈的光感[5],因此可以增加必要的照明设施。同时,考虑到视障儿童心理安全需求,在整体空间设计上,也尽量避免完全开放的空间环境,同时在空间的辅助提示引导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因素。
4.2 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情感需求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从心底渴望更多的关爱和抚慰。因此,设计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通过“玩”的过程让视障儿童充分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包容非常重要。由于视觉障碍,视障儿童主动发起的交往行为比较少,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因此,在设计中,巧妙增加互动环节,可以帮助视障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慢慢改变自我封闭的现状,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3 提升感官刺激和娱乐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爱玩的天性和视障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比如,在色彩设计方面尽量选取明度高、纯度高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从而刺激视障儿童视觉认知[6];在触觉设计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材质、温度等方面尽可能多样化,从而锻炼视障儿童的触觉敏感度,增加游玩的吸引力;在互动设计方面,增加声音、触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互动,从而提升场所的吸引力和体验感。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原则,以上的设计考量要点同样适用于正常儿童。也就是说,正常儿童在此空间内,同样也能有较好的使用和娱乐体验,而且与视障儿童共同玩耍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正常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5 设计实践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和个人理解,笔者尝试对视障儿童共享娱乐空间进行了设计实践。设计的整体思路是:根据视障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和需求,遵循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特定感官刺激,采用模块化的多维设计思路,力求达到提升体验、弱化特殊、确保安全、感受温暖的目的。
设计项目命名为《声拥乐园》。项目结合听觉、触觉及心理锻炼需求,设计了完整的故事线,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你听,那是风的声音”(听觉体验区)、“你感受,那是世界想让你知道的事情”(互动体验区)、“拥抱一下吧”(触觉及心理抚慰区)。三个篇章根据视障儿童认知及需求进行设计,分别对应了三部分的场景和不同的娱乐体验,环环相扣但又各具独立性。
5.1 外部空间设计
由于考虑到视障儿童多缺乏安全感,所以整个项目选用了半私密的空间来营造安全感,且容易聚拢声音和遮挡风雨。球状的形态给人和谐融洽的感觉。部分玻璃穹顶使阳光得以照入,加强与外界联系(见图1)。
5.2 内部场景设计
整个场所分为三个区域(三个篇章),考虑到安全性、包容性等因素,此空间设计了多个出入口,即每个出入口都会对应一个区域。由于三个区域相对独立,所以不会影响游乐效果,而且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拥堵问题,提升安全性和娱乐体验(如图2所示)。
1)听觉体验区——“你听,那是风的声音”(见图3)。
听觉是视障儿童获取外界信息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视障儿童对声音的刺激相较于普通儿童要敏感得多,比如正常儿童可能会忽略微风吹拂树林或草地的声音,这些却可以引起视障儿童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这些声音是非常愉悦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好视障儿童的听觉优势。沿着路线行走,途经的墙面或空地上有不同材料填充的圆形触控装置(材质的区分有利于视障儿童提高对物品的辨识度),内置有灯带,互动装置在感应到触碰时会点亮内部,并播放动物声音,发出的光可以让视障儿童能够看到模糊的动物影子。如触碰树叶,装置会发出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如触碰水,装置会发出潮进潮退海浪的声音……装置让风的声音更加多元化,通过不同形式风的声音的体现,结合听觉触觉让视障儿童更全面的认知自然,也增加了设施的趣味性。
2)互动体验区——“你感受,那是世界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大部分视障儿童的生活是非常封闭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因此,通过安全的游戏互动帮助视障儿童减轻自卑感和孤寂感是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场景在充分利用了视障儿童在听觉和触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了互动功能,主要由以下三个互动设施组成:
一是“听听这个世界想对你们说的话”。场景内设置了多个硅胶听筒(如图4所示),听筒内可以发出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想对视障孩子们说的话(系统提前设置,可随时更新):有视障孩子的妈妈、心理医生、警察、视障老人等等,当儿童将耳朵贴到柔软的听筒上聆听时,可以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希望和温暖。二是“和你的好朋友或者亲人说说面对面不好意思说的话吧”。此设施是由很多个交叉在一起的硅胶传声筒构成。通过传声筒,孩子们可以听到一些陌生人想对你说的话,你还可以和亲朋好友隔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说出面对面会尴尬的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视障儿童,甚至是正常儿童主动跟他人沟通的兴趣,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一部分互动功能便于正常儿童与视障儿童进行有效沟通,起到双赢的目的。三是“感受你的温度吧”。该设施配备触摸感应装置,可通过触摸,感受到用户的温度并且及时给予灯光的反馈。闪烁的灯光也可以让视障儿童感受到视线中光线的变化,从而感知到自己的温度,帮助视障儿童萌生价值感,并提升趣味性。
3)触觉及心理抚慰区——“拥抱一下吧”。
此部分空间,充分考虑了视障儿童渴望被理解包容的心理需求,在色彩选择、材质使用上都符合视障儿童的生理特征。我们知道,视障儿童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在没有声音、周围相对空旷的地方他们会感觉十分孤独,而肢体接触如拥抱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所以这部分进行了一个拥抱行为的设计(如图5所示)。
球状、软质形态更具亲和力,使儿童能够放下戒备。区域四周堆叠放有毛绒绒的、软软的球型垫子,场地中间由许多长条状的硅胶软管堆叠而成,小朋友们可以坐或者躺在上面,柔软的材质让人体轻轻陷入,产生陷入妈妈怀抱的感觉;场地中悬挂热敏材质硅胶柱,可供小朋友拥抱,并且会有温度变化的回应。这种设计不仅对视障儿童,就是对正常儿童也会起到很好的抚慰作用。此外,场地内设置压感灯和光敏热敏材料,温暖的灯光可以产生共鸣、激起兴趣,也能被大部分视障儿童所感知到。
5.3 细节介绍
1)外部细节。场地顶部外壳采用透明有机玻璃罩,阳光洒入场地,更能还原自然的感觉,既可以起到很好的透光作用,还可以起到遮雨、阻挡灰尘作用,使内部材质不易变旧变脏(如图6所示)。
半封闭空间设计便于从外部照进阳光,并随时间变化在墙上呈现不同的形状,模拟视障儿童的真实体验。橡胶制的扶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方便视障儿童确认方向。地面沿墙体铺设发光带,在整体较暗的环境中起到引导作用。
2)内部细节。 在颜色的选取上,大部分设施都采用纯度高、对比度高的色彩,便于视障儿童提高辨识度。地面材质选用软质地毯,使用者踏入区域时会感到舒适,从而放松心情。绿色的选取让形态更贴近于草坪,使用者有贴近自然的感觉。 场地周围由彩虹色的扁球状毛绒垫子堆叠围成,垫子体积较大且材质柔软,使用者无论是坐着、靠着或躺着,都有陷入包围感,从而产生安全感。球状垫子连接着上方墙体对应颜色的彩虹泡泡灯,使用者坐到相应颜色的垫子上时,垫子感受到压感,从而开启对应上方颜色的泡泡灯,营造氛围、增加趣味,绝大部分视障儿童在使用的时候不光能体验到触感,也能感受到光(如图7所示)。此外,第三部分区域场地中间的大型“躺椅”由许多长条状的硅胶软管堆叠而成,内部置有管状灯管,起到提示作用。柔软的材质堆叠让人身体轻轻陷入,产生拥抱的感觉。
6 结语
针对视障儿童的娱乐空间设计或是其他辅助设施的设计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研究和改进的空间。设计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以人为本、人人平等应该是设计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视障儿童,都有权力得到社会的关爱,都有权力享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这也是笔者进行这一研究和设计尝试的初衷——在充分考虑到视障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用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特殊化,用设计拉近视障儿童与外界社会的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平等、善意和关爱,从而帮助他们从生理的无障碍过度到生理心理的无障碍。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深入的研究,针对视障儿童等各类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帮助的群体的设计,会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发展的方向也从单纯解决物理无障碍向着充分考虑平等、尊重、人文关怀的多元方向发展,更多充满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会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