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心理焦虑应对策略研究
2022-12-08吉晓琳
吉 晓 琳
(包头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心理疏导兴起于心理学,狭义层面的心理疏导,主要是利用语言交流的技巧,对人们的内心情绪进行解压和引导,让人们的精神状态得以调整。心理焦虑,又叫精神焦虑,其主要表现是人们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害怕、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心,所以会出现惊恐不安、恍惚不定,甚至是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的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胃酸返流,甚至会出现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在疫情防控常态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问题,高校管理者要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力量,让大学生能够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确保学生能够始终维持积极热情的心理状态。因此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需要重点研究的项目。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目前,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学生的成长环境。疫情暴发会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焦虑的问题,院校管理者怎样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焦虑问题的疏导工作[1],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
(一)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疫情产生了心理紧张情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染范围最广和传播速度最快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在疫情暴发起始阶段,因为人们对于新冠病毒的特征和发病原理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国家官方没有研究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人们的思想会受到不实言论的影响。然而,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成熟,在思考重大疫情时缺乏理性分析能力,或者部分学生的心理情绪备受负面信息影响,这样使学生形成了紧张和畏惧的情绪[2]。部分学生开始猜忌身边的同学,不与其他任何人交流来往;时刻担心自己是否发烧,怀疑身边一切东西的安全性;不停地洗手、洗衣服、用消毒液消毒,把自己完全封闭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空间里,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好在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方案,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促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
(二)大学生居家上网课形成的心理问题。怎样高效率地应对疫情传播,这是大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人生经历,更是对于学校管理提出的重大挑战。和2002年的SARS病毒进行对比,新冠病毒传播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说防控的难度更大。在出现疫情之后,为了防止疫情在校园内大范围扩散,高校实施了延迟开学的计划,在尚未控制疫情传播的状态下,没有让学生走进校园学习和生活。新时期下,互联网科技和网络平台不断发展,给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学习提供条件支持。立足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学生纷纷以居家学习的方式进行线上课业学习。由于是利用电脑网络线上学习,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和家人在一起,参与的社交活动少之又少,长时间在家,内心的不良情绪导致无法安心学习,让大学生面临着心理问题的影响。直观表现在每天无所事事、懒于学习、没有交往欲望、易怒、不愿与父母说话,甚至没有食欲,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降。
(三)高校封闭式管理,增加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教育部做出指令,全国高校陆续实施开学计划,可是在管理上落实封闭管理或者半封闭管理的思想,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是不能离开学校的,即便是有正当理由离校也需要经过请假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期盼回到学校后得到身心自由的愿望也受到影响[3]。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视频,比如刷抖音、玩网络游戏、追剧。缺少运动,活动空间仅限于宿舍,甚至是床铺。还有就是大学生就业困扰,无法外出实习、见习、面试,较多学生的精神呈现焦虑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喝酒打架的行为。再者大学生缺少心理疏导能力,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可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疏导能力存在差异,并且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所以高校要提高学生心理疏导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突发事件中调整不良情绪,真正做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主宰者,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二、高校对大学生焦虑情绪引导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引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力度不足,虽然在学校层面建设了心理健康辅导室,但是并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心理健康辅导,此种情况之下,若大学生出现焦虑情绪,特别是疫情再次暴发时,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大学生不擅长调控自己的情绪,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焦虑情绪舒缓,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4]。
(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完整。在出现疫情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完整。在疫情防控中,高校表现出参差不齐的危机干预水平。部分干预机制相对完整的学校,可以借助公众号或者线上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舒缓不良情绪。可是机制建设不够完整的院校,在对学生负面情绪引导中缺乏力度,无法有效疏导学生负面情绪。
三、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应对思考
(一)坚持思政引导,贯彻立德树人。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受到课堂的约束,还要在人和人的沟通中健全人格。处于疫情相对严峻的重点时期,教师要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发展个性,呈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高校在应对学生心理焦虑问题时,要坚持思政引导,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
1.树立学生民族复兴信念。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全民坚守党中央的领导,按照果断严密的控制疫情方案,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给世界安全奠定基础,凸显国家自身的国际担当,备受国际社会好评。高校应在学生焦虑情绪产生后,选取高质量的现实教材,强调思政课程的质量提升,给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明确党中央领导的优势[5],传递诸多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坚定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学生思想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另外新时期下,严以修身是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信念,高校要以此信念指导大学生。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高校要重视学生心理情绪疏导,做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给学生推广人民英雄的先进事迹,净化大学生的内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拥有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向中国梦的方向前行。这样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万众一心的力量,起到舒缓学生焦虑情绪的作用。
2.组织学生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核心价值观的追求逐步体现出重要性,那么守公德便是中华民族儿女众志成城和抗击疫情的潜在力量。疫情是无情的,可是人间却是拥有大爱的,白衣天使均在冲锋陷阵,人民子弟兵承担重任,支援的物资源源不断,上述这些事迹汇聚我国儿女的敬业情怀。针对大学生在疫情背景下产生的焦虑情绪,高校要开展核心价值观引导活动,带领学生持续化感知担当的职责,愿意服从大局,通过具体行动贯彻核心价值观,能够和国家一同携手并进,继而使得学生能够守公德、树新风。
3.在网络形势下进行思政引导。在疫情影响下,学生难免要接受线上授课的模式,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呈现一定差异,不只是需要流畅的通信平台作为支撑,还要引进优质化的数字资源作为支持。在线教学中时常呈现出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焦虑情绪。那么在疫情防控阶段,院校应尽可能地增强教学质量[6]、优化课程资源。还要在思政教育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降低对疫情防控的焦虑感,起到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二)强调人文关怀,精准疏导学生。大学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还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程度不同,那么学生焦虑情绪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高校教师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实施针对性的焦虑情绪疏导操作,确保心理关怀能够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心理焦虑情绪舒缓的有效性。
1.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舒缓焦虑情绪。大学作为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还是吸取知识与结交朋友的重点阶段,可疫情是突然暴发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被隔离,学生在校园内部被封闭化地管理着,和校外社会之间出现脱节现象,那么高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烘托文化气氛,适应学生精神文化需求[7]。学生专业课程是多彩的,应借助特色化的专业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全新的精神空间,接受精神层面洗礼,这对于学生焦虑情绪的疏导会产生巨大作用。高校可号召大学生进行学习探讨班和社团活动,形成创新兴趣小组,在广阔的科学文化空间内涵养身心。并且关联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时刻贴合年轻人群的成长特点,给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潜能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实施多样化文体娱乐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校园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安全宣传月、诚信感恩教育、大学生辩论赛等。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作用,这样大学生可以锻炼体质与愉悦身心,得到心理健康成长的力量。在此期间教师引导学生避免接触激愤极端情绪以及虚无极端情绪,涵养大学生深厚情怀。疫情防控常态下要坚守人们内心的信念,物理空间的封闭不等同于心理空间的封闭,教师应给学生强调内心健康的意义,在受到疫情攻击时保持从容的心态。教师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强化高校学生思想引领效率。
2.精心疏导,让学生心理健康。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要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日常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
要认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团体心理活动、网络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接受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解析和健康指导,以帮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重点关注学生”筛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注意和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伤害事件。
要想强化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学生焦虑心理疏导效果,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高校在起始阶段就应制定工作相关计划,具体是要求师生一同进行心理疏导作业。首先是明确疫情发展变化,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因为学生的心理情绪会在疫情变化下出现波动,所以管理者应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可以精准化应对。总体而言,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学历的关系,焦虑情绪产生概率比较小,目前高校中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以本科生为主。高校需要针对性制定引导方案,促进心理疏导作业有序进行。其次是形成专家指导队伍,高校成立心理疏导专业队伍,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网络。学校层级负责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指导心理社团开展工作。班级和宿舍负责协调落实。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细致分析心理焦虑应急预案,对高校的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加以培训,要求这些人员设置具体计划,强调因人而异的重要性。组建和家庭相关的心理疏导常态化交流制度,尤其是对贫困学生和患病学生以及在疫区的学生实施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他人送给自己的温暖,树立抗击疫情的信念。最后是灵活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全覆盖。设置心理讲座与心理咨询热线,给学生创设多渠道的咨询服务,通过网站和小程序等软件,延伸心理疏导的涉及面积,编创科普短视频,给高校学生传递情感支撑力量,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学生心理焦虑情绪疏导工作落实到位。
3.重视科普推广,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对于疫情,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趁机造谣生事,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攻击我国,实施虚假信息的广泛传递。高校要实施正确思想政治引导,推广疫情防控的有效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高校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主动号召学生挺身而出,在合法的媒体载体上发表正确的消息,特别是推广国家最新权威资料数据,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在疫情背景下积极成长,突破焦虑情绪[8]。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念,目前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大学生在成长阶段见证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的发展,见证着小康社会的伟大奇迹,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学生们非常愿意表达自我和挑战自我,大量实践和事迹能够表明青年强则国强,教师要坚信青年学生是可爱和可信的,引领学生坚守信念,自觉进行变革以及创新,学生内心拥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直接勇敢面对疫情挑战,更好地驾驭生活。
4.准确进行帮扶工作。在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影响下,高校管理者应对学生进行干预帮扶,家庭环境以及高校环境是不同的,家庭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和调整情绪能力都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疫情来临时,管理者应鼓励学生及时把心中的不舒适感倾诉给家长,或者直接和老师沟通,学校会进行家校合作,对学生焦虑情绪进行早期判断和分类别管理以及精准化帮扶。在学生焦虑情绪的帮扶上,要形成一个学生一个疏导对策方案。按照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平台提供情绪引导援助,之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学校学工辅导员队伍,直接跟踪帮扶学生。鼓励学生加入丰富的心理交流活动,缓解学生由于疫情与家庭因素影响产生的焦虑情绪。在此期间,应动态观察学生情绪变动,帮助学生排除焦虑感。疫情防控常态环境中,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访谈的形式分析学生成长动态,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处理[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鼓励学生利用辅导站互相分享心得,对焦虑感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学生在校封闭期间全方位进行沟通互动,给家长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提醒。
(三)增强校园治理,疏导学生情绪。抗击疫情中,科学防控是重中之重,疫情的巨大变动体现出显著不确定化特征。高校进行疫情防控,应时刻铭记内防反弹与外防输入,形成系统化管理思维,增强疫情防控的战斗水平。
1.让大学生能够自我防控。疫情的出现不仅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教育课程学习机会,也对大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关联着大学生社会交流的多个层面,启迪学生对生命健康形成独特的见解。高校应时刻关联疫情防控的要点,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首先是形成生命意识,设置生命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意识到生命健康的意义,形成平和抗击疫情的心态,学生可更好地珍爱生命。其次是形成科学防控思维。处于疫情的威胁环境,学生应形成尊重科学的思想,组织学生参与科普教育学习,从容处理疫情困境,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最后是构建人和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的理念,抓住疫情防控的机会[10],组织学生尊重环境和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形成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典范。还要充分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疫情暴发之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应有所提升。高校辅导员老师要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自身管理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坚定学生健康成长的信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投入饱满的热情,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2.细致安排与部署。疫情出现之后,各所高校都在坚持关键指令,即防控就是责任,认真完成守土有责和守土负责的任务。高校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充分体现出防控的难度,所以对学生应该进行焦虑情绪疏导,鼓励学生积极和病毒做斗争,充分了解分析疫情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和进行疫情控制,同时对疫情风险进行全方位排查。风险排查作为疫情防控的关键点,管理者开展排查工作要足够细致和认真,尤其是分类别进行排查预案以及构建信息传递队伍等,这样可保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全覆盖。最后是认真贯彻校规校纪,不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引领,还要重视法律法规引领,制定疫情防控的有效方法,带领师生为了抗击疫情做好工作。
3.形成向上的舆论氛围。现阶段新媒体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递相对快速,虚假的信息会削弱人们的信心,还会让学生形成焦虑情绪。因此高校应进行网络舆情监督,形成舆情加工处理制度,坚持守护好舆论阵地。通过校园网和微博,给师生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动态发布学校进行疫情防控的效果,稳定学生情绪。重视舆论监督工作,特别是监督别有用心的人员擅自传递疫情信息,坚决打好疫情防控战,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11]。
综上所述,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大学生是国家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疫情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家长要同心协力,做好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疏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调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