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非洲孔子学院创新发展探究
2022-12-08李坊剑
李坊剑
(赣南师范大学塞拉利昂研究中心,江西赣州 341000)
1 孔子学院与中非合作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中国对非政策的重要基石和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双方平等、互利、共赢,促进了在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中非合作快速增长。中非合作论坛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合作成效显著,成了南南合作的示范样本。2021年1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提到,中国同非洲共同制订并相继实施了“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帮助非洲修建超过6 000 公里铁路、6 000 公里公路,建设近20 个港口和80 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 多个医疗设施、45 个体育馆和170 多所学校,给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变化。中非贸易额增长了20 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了100 倍。中国还同非洲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 等新业态合作,促进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一般的合作也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人文交流,中国赴非游客量连年增长,非洲国家越来越希望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目前,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 万人次,在非洲大陆的40 多个国家联合举办了近60 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在中非教育合作、人文交流、文化互鉴、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自2009年起至今,中国一直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1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收官之年,未来中非关系互利合作动能更加充沛,中非人文交流更加频繁,中非教育合作更具广阔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更宏伟的前景,中非命运共同体将更加紧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与教育深度融合,人文交流、教育合作的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数字赋能、智慧平台助力,以提升中非人文交流成效促进中非经济发展、中非教育合作、中非文明互鉴、中非人民互助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2 新形势下非洲孔子学院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非洲孔子学院如何适应新要求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合理、更精细、更有成效、更可持续的开放办学发展道路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1 以问题为驱动,创新提升孔子学院教学能力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学院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课堂,打造数字孔子学院、智慧孔子学院,提升教学活动效果,让更多的学员对汉语教学感兴趣、听得进、学得懂。一是教学模式上,以智慧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常态化教学。不仅精耕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要能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优秀的国内国外教学资源,以更直观化、形象化的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上,基于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建设本土教材,“中非结合”“中为非用”,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认同感。在使用纸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可视化、体验性强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教师队伍上,扩大汉语本土教师和吸纳当地志愿者加入,提高中文教育的推广范围和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驻外周期有限,不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辐射的范围也基本上在所在国家的首都。如有众多本土汉语教师和当地志愿者队伍长期扎根非洲各地,将在汉语教学推广深入基层和中国文化传播融入当地方面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四是教学质量监控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学工作量、学生规模数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以教师职业精神、汉语习得、学生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体系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智慧平台支撑汉语水平考试、数字课程、教师评分、学生评教系统,让汉语教学智能化得以实现。
2.2 以融入为方法,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功能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孔子学院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以增进彼此相互了解,提升彼此相互信任,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在对非洲七国八所孔子学院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2],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非洲人的喜爱,中国文化自身存在强大的魅力吸引非洲学生。中国人的品质、中国神话传说和节日、中国特色活动、中国特有物品等都受到非洲人民的喜爱,非洲学生对活动中的文化类表演、文化展览、节假日庆典关注程度更高。同时也发现,绝大部分非洲同学都是通过课堂来了解中国文化的;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还行,但是影响不大;选择中国传统文化9%,现代文化12%,选择两者都是的占到78%。有的学者指出,以往孔子学院多采用的“以我为主”的强势推广策略,因此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活动多为简单的体验性文化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挖掘还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而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传播有待深入[3]。实现中国文化高质量传播,需要转变“以我为主”的传统推广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举办措施,深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创新文化活动的展现形式等,促使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的进阶变化。一是理念上,克服中国文化的优越感,尊重当地风俗和文化,从“以我为主”“先入为主”到以当地民众为中心、彼此相互尊重的传播策略转变,从单一的中国文化内容过渡到以中国文化民族性内容为主,中国文化世界性内容与当地文化兼顾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提升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能力。二是场地方面,中国文化需要更多的走出课堂,既要走进非洲国家的大剧院、广播电视台、高校、文化交流中心,更要深入中小学、社区、企业、厂矿、口岸等基层。既要能登上大雅之堂,展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要能融万物接地气,展现中国文化的包罗万象和兼容并蓄。三是内容上,有机结合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行文化传播交流。既要传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医中药、武术太极、丝绸之路、文学作品、古代建筑、风俗习惯等,也要传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到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上购物等中国新“四大发明”,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衔接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肆虐非洲的疟疾等有机结合呈现,将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提高非洲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进非洲。四是形式上,创新文化活动,因地制宜,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国文化,让非洲民众更容易接纳中国文化。例如,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可举办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国日、汉语桥等活动,及舞狮舞龙、武术太极、京剧、变脸、杂技、民族乐器演奏等观赏性强的节目与剪纸、编中国结、书法、茶艺等体验性活动结合,增加互动性强的模仿环节、问答环节,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采用“中非结合”的方式,例如,举办中国文化演出活动时吸纳非洲当地特色节目,中国表演者与当地艺术家同唱中非名曲,中国教师志愿者和当地民众共跳非洲舞,华人孩子与当地孩子共唱《弟子规》等,提高中国文化的包容性。采用“雅俗结合”的方式,传播形式上既考虑汉学家、学者为主的中国文化主题讲座和专家论坛,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设计非洲民众喜爱的图片展、脱口秀和中国饶舌说唱等,让中国文化更接非洲地气,中国文化融入非洲当地将更容易实现。
2.3 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拓展孔子学院办学功能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短短的几十年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道、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雄厚实力,都深深地吸引着非洲国家。了解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已成为非洲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非洲孔子学院,应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基础办学功能外,立足当地实际需求,丰富拓展孔子学院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中非民间交流、民生合作、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做中非民间交流的催化剂。官方交流有着复杂的因素、烦琐的程序、参与人数受限等诸多不便因素,孔子学院属于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在语言交流、活动组织、文化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把地道的汉语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带去了非洲,也让非洲学员们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汉语桥、夏令营等形式赴华,在推进中非教育合作共建、科学研究联合攻关、中非文化活动推广、艺术体育交流互鉴等方面充分发挥民间大使作用。二是做民生合作的助力器。在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孔子学院应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和所在地人才培养需求,探索语言文化与当地急需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汉语+武术太极”“汉语+职业教育”“汉语+中医”等特色汉语教育模式,举办中外资人才招聘会、中资企业推介会、汉语翻译培训班等活动,使汉语国际教育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做民心相通的生力军。孔子学院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传播中国好声音,让更多的非洲人民了解真正的中国、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善,也让中国人民了解真正的非洲大陆、非洲人民的热情纯朴、非洲文化的独特魅力。非洲孔子学院在非洲各国举办,教学点广布在各国的学校、社区,外派教师、志愿者与各国人民广泛交往、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与当地民众生活在同一社区,与本土教师、学员们一起相互支持,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为中非一家亲贡献了巨大力量。
2.4 以友好合作为宗旨,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018年,中央深改组《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分布结构,加强力量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和办学规模作为全球孔子学院办学成效最显著、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在册学员近20 万人,累计培养、培训学员100 多万人。非洲孔子学院要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对接国家非洲战略,搭上“顺风车”,争取“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合作论坛、中非经贸合作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二是主动对接非洲国家战略和人文交流计划,步入“快车道”。作为教育机构,应积极争取融入当地高等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成为当地教育系统的正规教学单位,通过服务“一带一路”“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提供优质汉语人才资源,提升汉语影响力,逐步开设汉语专业,推动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扩宽发展空间。三是主动加强与外方校院的合作交流,开通“绿色通道”。孔子学院的承办地在国外,中方院校应建立与外方院校的友好互访制度,加强孔子学院与外方教育主管、外方院长等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完善年度孔子学院理事会议事等机制建设,从制度上、机制上保障孔子学院的办学和发展。四是积极服务当地中资企业、华人华侨、当地社区,扩大“朋友圈”。发挥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作用,开展华人华侨子女汉语教育,利用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优势,与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联谊开展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庆祝活动。
2.5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实孔子学院的办学力量
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采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形式,但非洲孔子学院的外方院校投入经费有限,不少外方院校只能提供部分办公场地和教室,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国内孔子学院总部拨款,随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带来运营经费严重不足的境况。孔子学院应积极引导中外方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参与,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多元化的合作运营模式。一是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把孔子学院发展与“一带一路”非洲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需求紧密对接,通过提供优秀的人才智库资源和人文交流培训平台争取相关资金[4]。二是主动对接当地使领馆,争取奖助学金项目,孔子学院推荐名额、发展中国家研修培训班等经商处援外项目,扩大孔子学院学员赴华留学研修数量,提升孔子学院办学影响力。三是积极与当地中资企业、华人企业、与中国合作密切的外国友好企业开展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服务,提供优质“汉语+职业教育”人力资源[5],争取办学运营经费。四是积极与当地华人学校、华文教育机构合作,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培,分担中文教师缺少和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五是积极筹建孔子学院校友会,进一步扩大朋友圈,鼓励孔子学院校友、华人华侨和合作企业为孔子学院学员提供奖助学金,为孔子学院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或帮助[6]。
3 结语
非洲国家是中国的老朋友,孔子学院作为中非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使命光荣、任重道远。非洲孔子学院应主动作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孔子学院教育教学革命;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实现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融进去;拓宽孔子学院办学功能,服务当地实际需求和中非合作大局;解放思想,多元化办学,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