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医学教育投入 提升医学人才质量
2022-12-08陈明军赵爱杰崔春
陈明军,赵爱杰,崔春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1)
0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 年10 月25 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服务与保障领域的指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30 年:3.0。着重要求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1]。目前我国处于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尤其重要。医学教育的投入、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掌握医学教育投入的理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2]。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镇江市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 家作为一级单位,抽取镇江市具有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和大专院校各1 家作为一级单位。从一级单位的各个机构中选取科教部门作为二级单位,每个1级单位随机抽取30 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 150份(含线上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2 份,有效回收率为 94.7%。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
参考学习与项目选题有关的国内外论文、论著材料,通读了解近5 年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医学教育的相关文件和制度。深入了解教育投入的基本概念、内容、特点及基本特征。
1.2.2 调查研究
包括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对部分医学院校领导和医院管理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主要访谈内容包括:医学教育投入的现状、人才培养的效果、教育管理的难点等等。问卷内容有三个部分:(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2)医学教育投入内容知晓度、哪满意情况等。(3)医学教育保障体系认知:具体内容的了解、目前实施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 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初步统计、整理, 运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有序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教育投入的内涵
2.1.1 基本内容
见表1。
2.1.2 基本特征
有学者研究表明,医学教育投入的主要表现为非营利性、连续性、长效性[3]。人力投入是医学教育投入的核心,对高校来讲,主要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教师和管理者), 人力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投入最主要的是情感和精力的投入[4]。情感和精力的投入属精神性投入。物质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条件与基础教育的物力资源。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中介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包括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和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5]。
2.2 医学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经访谈和问卷调查统计发现,72%的被调查人员对医学教育投入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只有21.3%能够认识全面,绝大部分忽略了医学教育投入的政策投入。56% 的调查人员对所在单位的医学教育投入满意度选择了一般,不满意人数所占比例为 7%。
9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完善医学教育保障体系是重要的。其中55%的人员认为加大医学教育投入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经费和人才引进是比较重要的提升点[6-8]。8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首先是领导的重视度不够,在高校体现为对医学专业的经费投入不够,在医院体现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引进力度不强,效果不明显;其次是投入缺少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投入项目不公开也是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9]。
3 讨论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布局下,“医教协同”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提升医学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刻不容缓,其中一线医护人员是开拓者,奠基者,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领导者要增强培养医护人才的历史责任担当,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10]。医学教育涉及医疗卫生和教育两个关键民生问题,医疗教育的办学成本、投入、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关系着健康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11]。医疗教育保障体系分为入口关保障、过程关保障、出口关保障;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内涵、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激励等多方面。建设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是高等医学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高等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协同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在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上保持相对独立,培育医学人才的初衷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贯彻“医教协同”整体要求,是充分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保障体系,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12]。本研究基于多层次的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医学教育投入认知情况和满意度的调查,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和条件,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完善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在深入剖析教育投入的结构及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加大投入,破解人才发展难题。从人力、政策、物质三个维度科学投入。
加强人力投入,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师生协调性。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践来看,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所处的境况是复杂的,牵涉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有机统一体[13],因此要立足医学人才全过程培养这一视角,以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要素展开学习投入。通过访谈表明,一部分医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差强人意,存在主动性不够,计划性不强,虚心求教意识不够;在临床一线了解发现,大部分医学生在实习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完成实习培养几乎目标,不能具备专业相关思维和技能,岗位胜任力严重不足[14]。作为医学院校来讲,要把加强医学教育的主体性或精神性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情感、精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要着重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加大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教师要加大自身资源的投入力度,经常开展师德师风自我教育,提升服务育人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经常性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做进行梳理与总结,对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要进行摸底检查,多渠道招聘医学背景教育人才,建成“传帮带”队伍,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加大政策投入,科学精准制定措施。以国家教育政策为风向标,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和高校、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21 年“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标准化提升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标准,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水平,提高基层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能力[15]。江苏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 年)》政策指出,要重点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深化医教协同,强化医院教学和人才培养职能,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建成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各省、市地方医院从不同层面加大投入激励政策,提出进一步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办法,制定补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设备购置补助资金管理方案等措施[16]。
加大物质投入,要求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养成本等情况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合理确定医学门类专业学费标准,完善对贫困家庭医学生的资助政策。逐年加大医学教育课时费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改项目经费、图书项目经费、实验室改造等,适时调整预算[17]。作为医院来讲,医院在大力发展和提升医疗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临床一线教学,充分认识“科教兴医”“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加强合格临床教师培养,加大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技能中心建设、师资力量提升等重要方面,完善项目库管理,加强绩效评价。
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利用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医学教育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培训,搭建知识学习平台,将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素材融入到网络学习平台中,建立共享的医疗资源数据库,让在校师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医学资源。充分挖掘专科医疗资源,遴选标准化病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授课相结合,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通过线上见习带教、理论授课、PBL 教学、CBL 教学方式的形式交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学考核方法应用其中。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建立舆情监控的立体化常态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长期考核和监督机制,多途径完善保障体系,助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8]。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学事业与百姓的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的医患矛盾不断涌现,医学模式的转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等因素都对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挑战。当前的医学教育形式下所培养的医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新形势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力度,医学生的培养、医学人才的储备作为关乎民生保障的长久工程,意义深远,医疗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质量的提高是保证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19]。促使目标的实现的前提是加大多方面投入。高等医学教育的投入应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下完成,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做到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有机切换,全面深入推行医学教学模式。监督质量发生的各个环节,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使之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20]。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化医院改革,急需加大对附属医院的教育经费进一步投入,注重人才培养,制定激励科技人才、教学人才的政策,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积极性,打造“优秀教育名师”品牌[21],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专学科建设发展,“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