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2-08陈国秀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年3期
关键词:舆情民众机制

◆陈国秀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陈国秀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 637000)

网络空间复杂而多变的特性给基层政府意识形态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政府作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必须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发展,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存在治理观念方法落后,技术人才支持不足,制度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治理效果不佳,部分民众对政府治理产生了不信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信力。为此,地方政府应努力实现治理思路创新、技术人才策略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以期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更好地维系社会稳定。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现实困境;治理对策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1]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多元,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便捷,社会治理更加精准高效。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舆情的发生、发酵已经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参与人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性更大等新的态势和特点,这也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府能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时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利用好5G时代技术层面的支持,完善自身的机制体制建设,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维系社会稳定。

1 基层政府重视网络舆情防控治理的必要性

1.1 基层政府重视网络舆情治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网络舆情治理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他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为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净化网络环境,基层政府应及时了解舆情发展状况并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这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基层政府重视网络舆情治理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重要举措

政府及时信息公开,尊重民众反馈意见,重视民意表达,关注民众心理疏导,稳定民众情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民众关心的舆情发展问题,及时采取稳定措施的行为能很大程度获得民众好感,让民众知道政府是在意民意,办实事的好政府,从而增强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民众幸福感,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所以为避免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3],更好地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关注基层政府的舆情控制的现状和发现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成为基层政府的重要任务。

1.3 基层政府重视网络舆情治理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要求

网络舆情具有情绪化、非理性的特征。在未全面了解事情真伪的情况下,部分网民会在网络上发出一些虚假、偏激的信息,在一些网络大V或意见领袖的带领下,网络舆情也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甚至产生群体极化事件。只有基层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冷静分析、反应迅速、主动回应、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群体极化事件,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的轨道上稳步发展,实现长久治安。

2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

部分地方政府因为对网络舆情的心理重视度不够,治理方法老套和资金技术缺乏,制度机制建设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不断受到民众质疑,影响网民对政府的整体评价,损害政府形象。

2.1 治理思路陈旧

(1)治理观念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针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思想认识滞后,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认为网络舆情和现实关联度不大,是个虚拟的东西,网络空间舆情治理并不重要,所以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常常忽视网络舆情的相关应对工作,更多关注线下问题的处理等情况[4],甚至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官僚主义犹存,比起为民众解决问题安抚民心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前途问题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5]。

(2)治理方法老套

部分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所采用的方法上也较为老套,部分基层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治理时主要采用传统的“封堵删”方式,对网络舆情预研判能力不足,缺乏危机感和敏感性,信息披露不及时、回应性不足,将自己置于被动状态[6]。网络舆情发生时,部分地方政府不是站在民众立场上公开信息解决问题、安抚民众情绪,而是试图用权力去强制封锁信息或删除信息,舆情管理失控之后也主要着急洗白自己而不是着急解决问题,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应对协调性不强,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2.2 技术人才支持不够

(1)技术研发升级缓慢

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无法解决当代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也大都在建设大数据检测系统来检测网络舆情,但仍然有很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特别在政府层面,有很多技术工具尚未普及或引入政府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我国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相当有限,财政预算也多用于基建和扶贫项目,难以满足网络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等方面,也无力负担网络舆情监管软件大开发、使用及维护费用[7],资金投入的欠缺更加导致了部分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充分,舆情监控预测能力不足,技术升级缓慢,当地的危机事件也偏多。

(2)技术队伍建设不足

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网络舆情治理队伍的专业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情治理效果。而我国部分基层政府对于舆情管理人员的投入不足,并且缺乏灵活有效的奖励机制,也缺乏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对于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够,未配备相应的培训和保障机制。

2.3 法律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1)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针对网络舆情的立法较少,亟待填补。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立法并不像其他刑事或民事法律一样拥有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需要[8]。网络舆情监管法的缺失和不完整,导致政府行政时无法可依,相关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利益和推卸责任等情况,使得网络舆情管理中出现空隙,舆情管控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再加上内部职能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缺乏整体意识、缺乏沟通协调、缺乏相应的管理职能和人员等问题一直存在,导致协调不畅,制定出来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甚至互相冲突的情况,也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无法及时应急处理。网络舆情法律规制的目的是既要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又要保护个人和单位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相关造谣者的惩罚追责力度也较小,民众造谣违法成本低,这就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舆情应对机制不够完善

可根据舆情爆发的发展态势将舆情的发展阶段分为爆发、蔓延和回落阶段,政府可根据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机制[9-10]。在爆发阶段宜采用舆情预警机制,提前做好准备,但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做到及时对各大网站、论坛、博客不间断的监察和反馈,因为信息掌握不及时,而导致网络舆情的扩散发展。在蔓延阶段,宜采用舆情引导机制,但部分地方政府也未及时研判和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大小和对相关谣言进行澄清和民众沟通事宜,引导信息走向,从而导致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发展。在回落阶段,政府应继续坚持对舆情发展进行监控,及时采取舆情善后机制,即需要政府对舆情爆发的实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和对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评价反思,不断完善之前的应对体系和方案,但部分地方政府却缺乏相应的反思,导致下一次网络舆情发生时部分基层政府未能高效应对。

3 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分析

若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引导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网络舆情“一边倒”,甚至形成网络群体极化事件[11]。根据上文对基层政府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从促进政府进行思路创新、技术人才策略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等方面为政府舆情管控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

3.1 思路创新:更新治理观念,改善治理方法

(1)更新治理观念

在治理观念上,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改正回避、拒绝、拖延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第一时间”原则披露信息,尊重民众知情权,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及时掌握公众的想法和需求,重视安抚民众情绪,从“人心”出发,打动“人心”。多采取心理沟通策略,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常处于恐慌、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中,这时营造一种科学的社会安全性情感非常重要,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舆情进行回应时,要对民众的遭遇表示关怀和同情,注重心理疏导,不要再造成二次伤害[12]。此外政府也要注意自身自律和引导媒体自律与网民自律,政府自律要求其明确信息的是否可发布性,对能公开的信息需要及时公布,媒体自律要求其定期接收政府宣传部门培训,提高舆情信息传播水平,网民自律要求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2)改善治理方法

在治理方法上要化被动为主动,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创建多元共治模式[13]。首先政府要做好网络舆情“把关人”的角色,对网络舆论进行细致研判,防止舆情产生更大的影响,政府要正确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官媒和网络发言人发布有利于政府形象的信息;其次要依靠主流媒体,壮大网上思想教育主流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声音话语体系作用,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明星等的有效发声和言论引导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要尊重网络舆情发展规律,能根据舆情爆发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机制建设,不断积累舆情处理经验,在意民众的心理安抚等。

3.2 技术人才策略创新:重视技术升级,培养技术人才

(1)重视技术升级

监测舆情信息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政府需要构建网络舆情监控采集技术。网络世界信息庞杂且更新速度快,政府工作人员要从其中筛选出值得回应的信息时工作强度会非常大,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分析才能快速筛选出有益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政府需要优化舆情监控信息分析技术。信息的复杂多样性给政府的舆情控制工作带来难度,但通过技术分析能帮助政府快速定位信息,了解舆情来龙去脉,并结合以前的经验快速形成一套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治理体系。最后政府需完善政府监控应急响应技术,应急属于突发状况,政府的应急能力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平常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经验总结与应急团队建设[14]。

(2)培养技术人才

培养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团队,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在挑选过程中要选择专业素质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分析人员;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可聘请权威专家给予指导;在维护过程中要完善舆情队伍保障机制,在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鼓励更多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建议政府可以先培养一批专业的舆情管理师资队伍,再在高校中开设相应院系专业,培养优秀的专业毕业生储备人才,使之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文字功底能力,在必要时期能够对危机舆情进行有效应对。

3.3 制度机制创新:重视法律建设,促进机制完善

(1)重视法律建设

在法律制度建设上,要健全和普及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设立专门舆论机构,加强舆情布控,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15],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明确工作体系,对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及时发布对政府有益的信息,明确政府网络发言人职责流程,明确职责内容,监督履职过程,设立奖惩制度,提高工作成效。此外在进行网络舆情立法时也要多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立法经验,同时也要关注本国网络舆情特点,立法要符合我国国情,实现与本国网络法律的衔接。还要明确法律规制的内容,就是要对那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还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大惩罚力度,追究其违法责任。最后要明确执法机构的主体和执法对象,相关主体要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制,使网络舆情治理的规范化能在法律法规层面得到保障,地方政府也要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形成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联系机制,使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协调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2)促进机制完善

在舆情机制建设上,要不断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引导机制和善后机制建设。预警机制的建设要求政府能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第一时间监测到舆情走向,及早发现舆情危机苗头,及时对舆情的发展做出合理分析,并能制定出比较详细的预警方案,保持对危机的应急反应能力,在舆情初期,倘若处理不及时不彻底,舆情发展便会大规模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更大。引导机制的建设首先要求政府要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宣传机制,做到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有人过问、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在应对媒体时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接受问询;其次要坚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指定妥善的新闻应对方案;最后注意舆论引导艺术,尊重民众知情权,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把握好报道的度,还要善用善待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明确媒体和网民的义务责任,做好把关人和导航人的角色,能够在充分尊重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有效的引导[16]。舆情善后机制的建设首先要求政府在舆情结束后主动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交流治理经验和教训,实现总结反思制度化;其次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能主动评估自身治理能力,看是否具备完备的工作体制,是否满足民众需要,是否出现重大治理过错等;最后要主动改进自身不足,学习借鉴他国优秀的治理经验和方法。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信息资源传输的时间壁垒和空间壁垒,公众可接触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但各类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为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层政府应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把握舆情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治理策略,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营造正能量的舆论氛围。

[1]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pdf/ 20210827/48.pdf,2021-08-2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29+421-422.

[3]黄炎秋.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6(6).

[4]李书巧,谭燕.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6):65-70.

[5]李维杰,刘晖,吴世忠. 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5.

[6]李辉源.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198-203.

[7]欧小佳.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8]吴世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伪信息传播、治理困境及其突破路径——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电子政务,2020(09):40-50.

[9]齐佳音,张一文.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

[10]张一文.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11]常锐.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与传播[M]. 海洋出版社,2016.

[13]孔建华. 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9.

[14]芦鹏.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青年记者,2020(26):11-12.

[15]刘美萍.线上线下联动:网络舆情治理的必然逻辑[J].人民论坛,2019(06):122-123.

[16]王蛟.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舆情民众机制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