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样品采集与检疫技术的研究
2022-12-08覃翠远
覃翠远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农业农村中心,广西贵港 537121)
动物检疫作为全全面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重要措施,动物检疫基本前提需全面保证采样工作,正式采样过程中需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实施,保证采样质量可靠,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对其进行规范检测。
1 动物检查材料的采集和处理
1.1 供病原学检查材料的采集、处理
供微生物学检查材料采集包含的内容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点:(1)血液。采血部位建议选取颈静脉或尾静脉,家禽从翅静脉或心脏,死亡动物一般建议从右心房进行采血,正常状况下,大、中动物采血量建议控制在10 ml,小动物和家禽控制在3~5 ml。(2)分泌物和渗出物。口腔、鼻腔等实际分泌物建议选取灭菌棉球进行蘸取;咽食道分泌物,正式采样前需禁食12 h,食道探子刮取;尿液实际排尿时采集或用导尿管进行采取,常取30~50 ml。(3)淋巴结。淋巴结连带周围相关脂肪进行整体性采集。
供寄生虫检查材料的采集、处理。正式采集血液时主要从耳静脉完成采集工作,第一时间制作相应的标本;阴道分泌物选用棉擦拭采取,粪便检查材料的获取主要通过直肠或采集新排出的粪便。
1.2 供血清血检查材料的采集、处理
1.2.1 血清采集处理
正式采血过程中需结合动物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大中头动物每头应超过10 ml,家禽自身采集一般需超过3 ml,建议选用自然析出的学清,正式制备过程中血清若处于1周内完成检测,应及时将其做好冷藏,将其实际温度控制于4℃,若需存储时间周期较长,一般将其控制在-30℃冻结。
1.2.2 抗原
抗原材料采集、处理方法等均与微生物学检查材料程序相统一。
1.3 供病理组织学检查材料采集、处理
1.3.1 选材
材料选取主要需结合实际状况,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实施,一般需选取发生病变与健康部位衔接处组织,关键性病变部位应适当多选取几块,精准、客观评析整个病变实际发展全过程,若处于同一个器官存在多种病变,建议分类进行采集。
1.3.2 固定
供石蜡切片使用的组织切好后,充分利用清水进行冲洗血污及时浸入固定液内,但胃肠、胆囊等严禁用水冲洗。正常状况下固定液包含福尔马林溶液、酒精等,用量应是病料体积5~10倍,固定时间通常为12~14 h。若应进行长期存储,历经12~24 h后更换1次固定液。
2 动物检疫技术分析
2.1 病理学检查技术
2.1.1 病理剖检检查技术
正常状况下动物疾病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疫病确诊的目标,无法精准性掌握动物死亡核心因素,需联合病理学检查相关技术使用。实际病理解剖检查过程中,需积极掌握尸体实际剖检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解剖前检查。正式解剖之前需系统性检查尸体体表相关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状况,进一步排除各类恶性传染病;患炭疽病动物及其相关尸体,严禁进行剖检。解剖时间一般需越早越好,建议处于白天进行剖检,实际剖检数量需超过5只以上,大中动物至少应剖检3头。
(2)内外部检查。外部检查主要体现在尸体变化、皮肤、天然孔等;内部实际检查主要体现在皮下检查、内脏器官的检查,特别注意的是,应积极对病变或病变特征,精准性判定病变实际性质。
(3)剖检记录。记录内容要求应保证完整、客观和真实,记录需做好全过程记录,病变描述客观需精准性,呈现组织器官自身实际变化[1]。
2.1.2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是从源头补充人们肉眼检查存在的不足,可进一步提升整个病变产生的性质,从本质层面精准确诊疫病,有的放矢开展治疗。优势针对肿瘤定性,脑组织发生病变具有较高的检查优势,一般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石蜡切片。组织离开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和产生组织腐败,失去原有正常结构,因此,组织要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骤以免细胞组织死亡,而能清晰辨认其形态结构。优点:组织细胞形态清晰;切片可长期保存,供病理诊断及复察,并可利用蜡块作其他项目的回顾性研究;可以切(2~3 m)的薄片,片子薄而均匀,无皱褶。实际操作过程中包含多个操作环节,不仅包含取材、固定、洗涤等环节,而且涵盖脱水、透明、透蜡等环节。
(2)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最为使用频次较高的方法,具体务实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需进一步重新染片,建议需利用一种较为高效、简介的方式,从本质层面提高诊断时间,可利用此种方法,自身实用性较强。细胞涂片或细胞甩片的制备:对于贴壁细胞,可将盖玻片放于培养器皿中,让培养细胞长于玻片上,然后用药物诱导细胞凋亡后取出,用4%多聚甲醛固定5 min。对于悬浮细胞,用药物诱导细胞凋亡后,离心1000 r/min收集细胞,用PBS洗2次,收集调整细胞数为1×105 /ml,涂片或用离心甩片,用4%多聚甲醛固定5 min。
2.2 病原学检查技术
2.2.1 细菌性传染病病原检查
针对细菌性传染病病原检查方法较多,不同方法使用原理、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性,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方法:
(1)显微镜检查法。正式检查过程中,显微镜检查方法较为常用,可将其病料涂抹至均匀涂片上,放置于室内温度下自然干燥,若为细菌培养物涂片火焰进行固定。染色水洗后涂片标本,将其利用吸水纸进行吸干,需注意应严禁进行磨擦,亦或处于酒精灯火焰远端进行烘干,内部加入相应的香柏油,充分利用油浸镜仔细观察细菌自身实际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
(2)培养检查法。培养检查法主要包含两种方法,固体培养基上实际菌落形状检查,其菌落自身大小、形状及表面形状因菌种存在较大差异性,所以菌落实际特征作为精准鉴别细菌关键依据;液体培养基上方实际液体性状精细化观察,细菌放置于实际液体上可发生浑浊、沉淀等现象。
(3)生化试验。生化试验基本原理为,积极选用生物化学方法,动态化检测细菌处于人工培养繁殖过程中是否存在新陈代谢产物,其属于一类定性检测方法。
2.2.2 病毒传染病病原检查
病毒实际检查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性,包涵体检查主要包含狂犬病、犬瘟热病毒;病毒培养性状观察,针对鸡新城疫病毒,应积极判定鸡胚全身皮肤是否存在出血点,鸡痘病毒判定其痘斑病变,积极分析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形皱缩、胞浆内产生颗粒等。
2.2.3 寄生虫病原检查
寄生虫病原检查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即虫卵检查法、虫体检查法,虫卵检查法主要包含直接涂片镜检、集卵法检查。虫体检查法主要包含以下3种方式:
(1)蠕虫虫体检查方法。幼虫检查方法主要是处于低倍镜下精细化观察液体内部活体实际幼虫;成虫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其自身实际形态特征。
(2)蜘蛛昆虫虫体检查法。螨虫实际检查主要是病料放置于载玻璃片上,滴加数滴煤油,上方覆盖相应的载玻片,利用手搓动两玻片促使其皮屑粉碎,进一步做好镜检工作。针对蜱等昆虫检查建议选取肉眼检查方法。
(3)原虫虫体检查法。原虫多为单细胞寄生虫,正常状况下不可见,需通过使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3 免疫学检查技术
3.1 血清学检测技术
当下血清学检测技术呈现为多元化,可充分使用抗原抗体内已经获知的方法检测未知的另一方,进一步达到检疫目标。实际检测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1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包含多种内容,如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血凝和雪凝抑制试验,其中直接凝集反应一般适用于布氏杆菌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成效较佳;鸡白痢、鸡支原体病主要为全血平板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其基本应用原理为,利用已知抗原基于相应载体上判定其抗体,其多适用于猪细小病毒病、牛日本血吸虫病等检测;血凝和雪凝抑制试验,部分病毒能选择性凝集部分动物的红细胞,将此类现象称之为血凝,处于相应病毒悬液内适量加入特异性抗体并保持一段时间,将红细胞加入其中,红细胞凝集被抑制,称之为红细胞凝集抑制反应[2]。
3.1.2 标记抗体技术
结合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以及标记分子自身敏感性的诊断检测技术,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酶标记抗体技术。其适用于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禽白血病等诊断的方法,最为典型的特征是简便、快速、敏感,适合进行大批量样品检测;另一种是荧光标记抗体技术,主要用于抗原的定位、定性,该技术自身优势在于特异性强、敏感度较高。
3.2 变态反应检测技术
变态反应检测技术多用于部分慢性传染病检疫和监测,具有较佳的成效,尤其是动物群体性检疫等,作为一类检疫牛结核病检疫、马鼻疽病的常规方法。
4 临诊检疫技术
4.1 群体检疫
群体检疫主要是指对待检动物群体进行现场检疫,群体检疫通常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静态观察、动态观察和饮食观察。
4.1.1 静态观察
静态观察主要是指动物处于安静休息状态,躯体处于放松状态,观察其自身站立、睡卧等姿势、精神状况、营养状况等基本活动现象。需强调的是,应积极注意是否发生异常站立、睡卧姿势,是否发生咳嗽、喘息、呻吟等。
4.1.2 动态化观察
通过上述静态观察后,需将被检动物进行驱赶,精细化观察其自然活动和驱赶活动,应将重点置于起立、运动姿势和步态、精神状态,应进一步注意是否存在不愿起立、步态蹒跚、曲背弓腰等态势。
4.1.3 饮食观察
饮食观察核心作用在于检查动物自身食欲和口腔疾病,动态化观察动物自然采食饮水动作,亦或有意少给食物看其抢食行为,从中发现不食不饮、少食少饮的动物。充分依托群体性检疫,可第一时间从大群动物内部精准筛选存在病态的动物,将其进行及时隔离展开个体化检疫工作。
4.2 个体检疫
个体检疫作为一类临诊检查工作,其实际针对主体目标为群体检疫呈现的可疑病态动物,对其进行详细化检查。若群体检疫过程中并未发现相应的病态动物,亦可抽查其中5%~20%的动物作为个体检疫,若抽查发现实际检疫主体目标,再抽查10%,有必要需对全群动物进行逐一复查。个体检疫实际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视诊。视诊主要是从动物自身精神状态、营养程度、姿势与运动、皮肤被毛等状况,以此判定是否存在疾患。
(2)触诊。主要通过耳根、四肢末端、体表皮肤等进行诊断。
(3)听诊。从动物自身叫声进行判定,从中及时筛查异常声音,通过咳嗽精准性判定动物是否存在呼吸器官病变,干咳通常多见于炎症、湿咳多于支气管和肺部炎症。
(4)测量体温。一般处于健康状态的动物,其通常早晨温度较低,处于午后略高,实际波动范围处于0.5℃~1℃,动物检疫中多按照体温实际升高状况,进而判定动物发热程度,估测疫病严重程度和可疑范围[3]。
5 提高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水平措施
5.1 加强资源筹措,强化防疫检疫设备管理
防疫设备作为动物防疫工作实施的前提,我国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应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为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当地政府应充分结合实际状况,充分将此类资金纳入实际预算中,并及时引入先进检测设备,推动检疫防疫工作高质量实施。
5.2 健全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应及时将各部门职责精准划分,并动态化将其落于实处,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平台,实现内部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流。
此外,还需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针对防疫检疫工作开展成效,为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应给予表现优异人员奖励,针对态度急哦观念缺少正确的人员,应动态化进行正确引导并给予惩处,调动人员自身工作积极性,从本质层面促进检疫工作高效化落实[4]。
5.3 完善防疫检疫监督程序,促进防疫检疫管理规范化
健全的防疫检疫监督机制,为工作人员各环节工作推进提供导向,要求防疫人员处于具体务实工作中,始终以我国基本相关规范和要求,深层次分析动物疫病成因、潜在隐患等,并第一时间将其上报于上级部门,构建完善的检疫网,从不同层级完成动物品种、数量全方位登记,对其做好动态化管控。应显著增强养殖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扩展多个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性将防疫政策完成推广,显著提升养殖者防范意识,处于防疫检疫工作中为全方位配合防疫人员,从本质层面减少动物产生疫病[5]。
5.4 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队伍建设
检疫防疫人员自身综合素养直接关乎防疫检疫工作实施成效,应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防疫检疫人员队伍建设,不仅需从本质层面保证其数量实际需求,还应开展多方面培训工作,提升人员自身素养,增强人员自身薄弱点,不断增强防疫检疫人员专业素养。同时,邀请动物防疫专家实际入驻现场提供相应指导,第一时间做好解疑答惑工作,增强防疫检疫工作人员自身现场解决问题水平。
6 结束语
检疫作为避免动物疾病大面积爆发、保证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在样品采集操作环节需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结合实际状况,不断提高样品采集水平,按照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疫技术,保证检疫工作落于实处,避免疫病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