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2022-12-08唐甜甜
唐甜甜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南宁 530228)
草鱼肉质肥嫩且生长快速,可成群进行大规模养殖。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草鱼已经成为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析草鱼生活习性,可有效降低草鱼病害,提高草鱼养殖质量,避免因养殖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
1 草鱼生活习性分析
草鱼为淡水鱼类,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多水草区域的数量较多。草鱼具有洄游习性,成熟的草鱼往往会选择在流水中进行产卵,亲鱼与幼鱼多数会选择在产卵结束后进入水域支流。草鱼一般会在淹没后的浅滩草地以及泛水流域进行摄食育肥。在冬季则会选择在干流以及湖泊深水区域进行越冬。草鱼游速快且成群活动,到草鱼体态超过10 cm后,便会选择对水生高等植物进行觅食,需要注意的是,草鱼的食谱将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草鱼养殖时,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来找出适合草鱼生长的食物,这样便可以大幅提高草鱼品质。
草鱼与其他家鱼拥有同样的生殖习性,即无法在静水中产卵。两岸土壤紧缩的江段是草鱼最为适合的产卵场所,养殖时有必要为草鱼营造良好的产卵环境。草鱼的生殖季节与鲢鱼接近,一般在5月左右,江水上涨且水温稳定在18℃时进行规模化产卵。养殖草鱼则可以进行精细化控制,提高鱼卵的发育效果。据统计,草鱼鱼卵在水温达到20℃时,其发育效果将会达到最佳,受精鱼卵将在30~40 h孵化成为鱼苗[1]。
从草鱼的成长过程出发,其体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为1~2龄,而2~3龄则会从体长增长转变为体重增长,4龄的性成熟草鱼其体长、体重基本会完成定型,继续养殖无法保证经济性。作为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种,草鱼不仅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还可以在养殖期间净化水体并清除沿岸的草。因此在有需求时还可以通过放养草鱼的方式来清理野草。有记载唐末广东便有筑田放水,放养草鱼进行熟田的记录。草鱼可以食用青草,而排出物则能够为细菌繁殖带来良好的环境,细菌与浮游生物则能够成为鲢鱼鳙鱼的饲料。
2 草鱼养殖技术研究
2.1 鱼种选择与鱼种放养
草鱼养殖期间需要合理选择鱼种,适合的鱼种不仅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还能有效降低病害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鱼种时,要注意选择体质强健且无病害、伤痕的鱼种,尽量保证鱼种大小均匀且具有同样的来源,若有条件则可以自行孵化草鱼鱼苗。在对草鱼进行放养处理时,要以草鱼为核心,并辅以适当的鲢鱼、鲫鱼等鱼类,以此来保证生态稳定性。例如鲫鱼就可以在放养过程中对饲料的碎屑进行取食,并在取食期间翻动处于水底的淤泥,这样能够让有机物进一步实现矿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域内的水质,而且因为鲫鱼并不会与草鱼进行争食,因此水产养殖效益将会有所提高。
2.2 养殖环境分析
为了让草鱼养殖效果得到保障,养殖户应为草鱼提供足够优质的生长环境。据统计,草鱼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其生长效果最大差异可以达到35%。因此草鱼虽然可以在大部分淡水环境下生存,但是为了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提高草鱼的生长速度,就必须为其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若选择池塘养殖,就应该保证水源充足且电力充沛,所有的水源都应该满足国家规定的渔业水源标准。池塘形状为长方形,池塘深度以及水深要分别控制在2.5 m、1.8 m左右,池梗需要专门进行放水作业,避免渗漏[2]。
草鱼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下,产量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养殖环境并不适合草鱼的生长习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草鱼养殖时的整体成活率。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质情况进行控制,通过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质。在选择养殖区域的地理位置时,要尽量远离化工厂等高污染工厂。无论选择池塘还是水库进行草鱼养殖,都应通过定期换水为草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质 pH值可控制在7.5~8之间。
若有条件,在养殖草鱼期间可以通过分级养殖的方式来划分不同质量等级的草鱼,草鱼分级有助于养殖户在草鱼的各个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生长环境。一般结合草鱼重量来进行合理划分,即按照重量分为1.5 kg、1.5~2.5 kg、2.5 kg的三级草鱼。不同等级的草鱼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小型草鱼在生长时需要摄入大量蛋白质、氨基酸,而中型和大型草鱼所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的数量将会随之减少,因此可以在分级养殖中规划草鱼的生存环境,并分别提供饲料,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为草鱼提供更多生长空间。
2.3 养殖投饵技术
鱼种放入池塘后,养殖户应及时对其进行驯化,以此来提高投饵质量。在投饵过程中,可以通过响声来让鱼种形成进食时的条件反射,例如当敲击成为条件反射后,便可以在喂养草鱼时,通过敲击响声来聚集鱼群,进而让喂养变得更加顺利。投饵期间应合理控制投饵速度与投饵量,投饵速度过快、过多很难保证草鱼的饲养效果。只有严格按照养殖规模、需求定时定量进行投喂,才能保障投饵效果。为了控制投饵成本,在投喂前期可以选择喂食各种水草、青草,若条件允许则可以投喂苜蓿、黑麦草等各种优质种植饲料。
2.4 养殖水质管理
在草鱼养殖期间,为了保证水中具有足够的氧气,可以选择在6—10月定期启动增氧机,以此来为水体提供更多养分,水体在凌晨时间的含氧量较低,因此在凌晨同样可以适当进行增氧处理。为了保障池塘水质,应该在管理期间坚决强调多次换水原则,通过小规模排水、进水,能够保证水质实现循环。一般3 d便可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量应达到10 cm。
水体颜色一般会受到浮游生物、悬浮物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良好的水质往往带有大量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且具有较高的水体透明度,在光照的影响下,水体颜色将会自然发生改变。因此当水体颜色发生变化后,就应该及时对水体成分进行控制,避免因为水质问题而影响到草鱼养殖[3]。
pH值为影响水质的关键性因素,当pH值较高时,则水体内的酸性成分将会有所上升,此时的水体容易对鱼鳃以及草鱼的表皮造成侵蚀,严重时还会诱发传染性疾病。另外,高酸性的水体将会影响到酶的正常转化,并导致水体有机质分解速度下降,此时氨氮毒素就会在水中不断积累。因此在养殖草鱼时要将pH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pH值对草鱼生长带来更多影响。此外,溶解氧以及氨氮含量同样会对鱼类成长造成影响,若溶解氧过低,容易导致草鱼呼吸受阻,进而出现的窒息死亡情况,而氨氮含量过高则会抑制草鱼的正常生长,并破坏草鱼组织粘膜,通过定期利用改良剂降低水体的氨氮含量,可以变相降低草鱼出现病害问题的概率。
2.5 成鱼捕捞
在草鱼养殖期间,定期捕捞成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养殖区域的载鱼量与养殖效果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定期捕捞成鱼,能够让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维持恒定,草鱼的品质也将有所提高。一般草鱼可以每年轮捕7次,自5月开始便可以对达到2 kg的成鱼进行捕捞,入冬后可专门开展干池捕捞,结合实际需求来捕捞足够数量的草鱼。
3 草鱼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草鱼在养殖期间非常容易出现病害问题,由于草鱼养殖以集群化为主,因此一旦遇到传染病问题,就容易在短时间内对草鱼养殖质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对草鱼养殖户带来大量经济损失。在进行病害防治时,可以将防治技术划分为预防、治疗两部分。预防是降低病害负面影响的关键,能够将草鱼养殖中的病害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
3.1 草鱼病害预防
在初次选择养殖区域时,为了降低病菌传染所造成的影响,应该避免选择近两年养殖草鱼并发生病害的池塘,而且在池塘使用前,要对其进行仔细清洁并消毒。池底需要彻底进行以此暴晒,以此来降低病菌的传染性。在选择鱼苗时,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在草鱼繁殖开始前,应该对亲鱼进行疫苗注射,通过疫苗来抵抗传染病的出现[4]。
放养育苗时,应将鱼苗的放养比例控制在80%,即草鱼占据所有鱼种的80%,而其他鱼种则要控制在20%。在草鱼养殖期间,前期养殖要更多关注草鱼的体质,并定期、定时投放饲料,通过在鱼种前期进行饲养驯化,可以防止草鱼出现抢食的行为。在鱼种养殖前期,每间隔半个月,可利用生石灰来进行一次池塘消毒,从6月中旬开始,还要额外采用消毒剂来进行泼洒消毒。对草鱼养殖而言,中后期消毒是提高养殖质量的关键,因为随着草鱼的不断成长,排泄物将会有所增多,排泄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体质量,因此要注意对水体进行消毒作业,以此降低草鱼养殖时的发病率。
3.2 草鱼常见病害治疗
草鱼在养殖期间非常容易出现病害问题,由于草鱼群的规模较为庞大,因此容易在病害发生后导致草鱼出现大规模死亡。不同病害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只有找到适合的处理方式,才能够将病害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3.2.1 出血病
在草鱼养殖期间,出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致命病症,草鱼在出血病的影响下,身体中的血液将会不断积聚。一般出血病会在草鱼的眼睛附近、尾鳍等位置有所体现。带有出血病的草鱼若症状较轻会出现红斑,而鱼鳃处则会变得苍白并逐渐丧失活力。若出血病过于严重,则草鱼的腹部将会变得鼓胀。出血病前期可利用解毒剂来对养殖池进行灌水,避免病毒扩散。解毒剂的用量要控制在每667 m2池1 kg。解毒剂的用量并不固定,应结合草鱼的病情来适当调整用量。在治疗中期可以利用杀毒灵、保肝灵等药物来调制药剂,通过喷洒药物、拌和饵料的方式来降低出血病带来的影响,而治疗后期则更加偏向于病害防护,并在防护的同时观察草鱼的病情。
3.2.2 肠炎病
肠炎病是嗜水杆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肠炎病影响下的草鱼往往会带有身体发暗、腹部积血等症状,在对草鱼腹部进行挤压时,鱼嘴中将会流出黄色液体。在对肠炎病进行治疗时,应该配置并喷洒药液,在喷洒药液期间,还应该将鱼安等药物按照一定比例与饲料进行混合,以此来降低肠炎病所带来的影响。由于肠炎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作,所以要注意观察肠炎病的病情走势,以此来降低肠炎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5]。
3.2.3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细菌感染所造成的一种病害,若草鱼存在外伤,则水霉细菌就会通过草鱼的伤口感染到草鱼的身体,草鱼感染后其身体将会变得暗淡,严重时还伴随有肌肉萎缩的情况,而且随着病情恶化,草鱼的肌肉还将会逐渐变成丝状并脱离草鱼的躯体。若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处理,草鱼就将会在水霉病的影响下死亡。在对水霉病进行治疗时,要按照每亩100 ml的用量加入药物,可以结合水体环境、草鱼体积等因素来控制与药水用量,药水用量最多不能超过150 ml。对于病害防治而言,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但若无法对药物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让药物的病害防治效果得到应有的保障。
4 结束语
草鱼为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种,每年的市场需求都在稳步上升。通过对草鱼的养殖以及病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养殖出更多高品质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