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建设数字乡村需着力消弥数字鸿沟
——乡村产业融合和数字乡村调研报告之二
2022-12-08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浙江正在深化实施、扎实推进乡村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为了解浙江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近期浙江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产业融合和乡村数字化课题研究,通过对乡镇、村干部、企业、个体工商户、规模农户和村民的访问和问卷调研,成功调查有效样本3279 个。调研显示,浙江数字乡村建设亮丽起步,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等领域数字化应用迈出坚实步伐,城乡数字鸿沟有所缩小,农村数字经济初现锋芒。但乡村数字化作为新生事物在展现勃勃生机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数字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致力数字技术应用,乡村数字化亮丽起步
乡村数字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乡村数字化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自国家提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以来,浙江省致力数字化运用,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乡村数字化取得明显成效。
(一)数字应用快速推进,乡村数字化走在前列
乡村数字化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能级和效率具有深远意义。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战略部署要求,努力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搭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着力推进“五个应用”,即推进生产管理数字化应用、推进流通营销数字化应用、推进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数字“三农”快速推进,乡村数字化走在前列。2020 年浙江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8.8%,远超全国36.0%和东部地区41.3%的发展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全省有84 个县(市、区)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全国总体水平。畜禽养殖业、设施栽培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信息化水平分别为63.9%、62.5%、59.4% 和53.1%,高出全国平均31.1 个、24.5 个、42.0 个和36.7 个百分点。
(二)数字协同应用引领,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实现全省城乡同网同速,建有光缆线路总长度349.8 万公里,移动电话4G 基站36 万个,5G 基站超6 万个,实现行政村4G和光纤全覆盖,基本实现重点乡镇5G 全覆盖。调研显示,当前浙江省已经实现村村通网,其中有58.3%的受访乡村干部表示本村已通5G 网络,且村级网络基础建设受到农民认可,69.2%的受访者认为完善或非常完善,26.5%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4.4%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完善。村民信息化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网络应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受访的1419 名乡村干部普遍表示村民上网习惯正逐渐形成,认为本村村民上网比例在50%-80%的占比为44.5%,在80%-90%的占比为24.5%,在90%以上的占比为21.7%,而在50%以下的仅占9.4%。
(三)产业数字化加速,乡村数字经济初现繁荣端倪
浙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从生产管理、溯源体系、智慧物流等各个环节全面赋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进对农产品产前规划、产中管理和产后销售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乡村产业链效率得到提升,乡村数字经济蓬勃成长。一是数字农业工厂加快创建。全省累计完成163 个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创建,其中,数字植物工厂88 个、数字牧场48 个、数字渔场27 个。示范带动1184 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西湖龙井茶、浦江葡萄、德清早园笋、桐乡杭白菊等50个单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启动。二是数字乡村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生产由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创新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如“创意农业”“数字文旅”“智慧旅游”等,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农业供给精准、高效对接,有力地促进农产品销售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显示,有69.8%的乡村干部表示本村有利用网络渠道开展农产品销售的情况,线上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线上自媒体电商平台(抖音商品橱窗、快手小黄车等)、微信、电子商务公司等网络渠道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问及“您认为乡村数字化对您村带来了哪些好处”时,有49.6%的受访者表示乡村数字化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销量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受访的农业经营主体中,这一比例高达74%。
(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互联网+政务”模式快速向农村地区延伸,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是数字乡村建设使村民个体或组织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发展,改变了普通村民较少参与乡村治理的固有形态,推进乡村治理多主体化。二是通过乡村公共事务网络信息公开,推进乡村治理内容线上化、透明化,实现了群众监督常态化。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新技术和新业态,提高村民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乡村治理方式正逐步向数字化转变。同时,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互动,分析研判思想动态,乡村治理动力趋向前置化。调研显示,有70.2%的乡村干部表示本村有上级政府或部门推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74.0%的乡村干部认为乡村数字化提高了村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40.4%的受访普通村民认为其村务参与度获得了提高,数字化推进让村民对村务的参与感更强。
|五方面短板应关注,乡村数字化任重道远
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高频词汇”,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同时,也受到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有70.2%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数字乡村,仅2.6%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数字乡村,有84.3%的受访者听说过本地出台的促进数字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然而,受限于5G 网络覆盖率偏低、村民数字信息素养不高、网上办习惯尚未形成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全面推进数字化仍任重道远。
(一)数字乡村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数字乡村作为新生事物,标准化问题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更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但总体还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提速
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满足乡村基本互联网覆盖的情况下,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存在不足,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在乡村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有待加快。调研显示,在问及本村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程度时,有30.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或不太完善;在问及在乡村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最关心的内容时,回答是“乡村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的占66.9%,居第一位。
(三)城乡数字鸿沟有待消弥
数字鸿沟是在数字化进程中,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由于乡村空间分布分散,人才流失严重,老龄化水平高,城乡数字鸿沟问题较为突出。调研中,当问及乡村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时,66.7%的受访者认为相关知识、人才缺乏是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55.1%的受访者认为是基础设施不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调研还显示,乡村居民个人使用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也是重要的数字鸿沟。当问及平时使用数字化平台情况时,普通村民频繁使用的只占17.5%,而半数以上的普通村民处于一般使用、偶尔使用和不使用状态,这固然与平台功能不完善等原因有关,但同个人使用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有更直接关系。
(四)数字应用环境需要改善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只有在良好的应用环境下实现整合流动、开放共享、广泛应用,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虽然目前我国各大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面向农业农村的应用项目,大批企业进入数字乡村领域,乡村数据应用环境基本形成,但仍需改善提升。一是信息承载能力有待提高。应用平台多、使用手续复杂,平台资源有待融合提升;乡村网络的硬件设备有待优化;5G 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乡村通信技术网络还要提速。二是5G 网络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众多环节上的应用有待开发。三是政府数字应用平台在乡村治理中的服务功能有待强化,乡村治理中不能把服务对象放在对立面,只重监督不讲服务。调研显示,受访者在乡村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最关心的内容列前四位的是乡村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66.9%)、种植、养殖业数字化(39.5%)、发展农村医疗远程服务(38.3%)和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升级(33.1%)。
(五)数字化的群众参与热情尚待进一步激发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目前乡村数字化的群众性有待提高。一是数字乡村的群众知晓率不高。调研显示,有29.9%的受访者表示对数字乡村不了解,其中普通村民这一比例高达37.7%。在知晓数字乡村的受访者中,有16%表示对本地出台的促进数字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没有听说过”。二是政府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使用率有待提高。调研显示,有70.2%的乡村干部表示本村有上级政府或部门推行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但政府数字化平台使用以乡村干部为主力军,普通村民经常或非常频繁使用数字化平台的比率仅为49%,仅有32%的乡村干部表示本村有半数以上的村民通过网络办理过申请审批等事务。三是农村居民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不高、数字乡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也对群众参与热情造成一定影响。
|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数字化改革是浙江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消弥“数字鸿沟”,创新农村改革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器。围绕扩大内需、加快要素流动、顺畅国内大循环的紧迫需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顶层设计,架构数字乡村的四梁八柱
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有赖于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但数字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符号,在乡土环境下不能仅依靠技术升级做简单的“加法”,需要按照数字乡村的要求为其量身打造适配的制度框架,为其设立规则、锚定边界,规范、约束和引导数字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力,有效发挥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助推高质量乡村振兴。一是要在政府主导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加快制定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形成既符合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特殊诉求,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数字乡村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二是加快编制数字乡村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省级层面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安排。三是全面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与创新示范,使“数字乡村”切实在乡村落地生根。
(二)加强素质培育,着力解决人才瓶颈
我国数字鸿沟已经进入2.0 时代,数字技术本身的地区差异已经很小,差异在于个人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因此,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是要采取措施提升乡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一是以云课堂、慕课等形式的网络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降低乡村教育的准入门槛,消解乡村教育的不均等问题。二是把互联网、数字化知识技能纳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全面提升数字乡村“软件”保障。三是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强化农户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化技术等知识更新和培训力度,用数字化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催化乡村产业数字化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要因势利导,以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为乡村生产方式整体性变革注入活力,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一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通过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抓手,改造传统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搭建“村企合作”新平台,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供应链、改善价值链,重塑乡村产业格局。特别是要通过数字技术发挥溢出效应,促进乡村服务业发展。
(四)改善应用环境,提高民众参与热情
乡村数字化是要以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乡村生产的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和乡村生活的数字化。因此,最终必然需要乡村居民的广泛参与和使用。要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面向农村不同受众,加强多元化、创新性、亲密性信息技能培训;要在汇聚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涵、保障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要通过一站式、一体化等形式,降低使用技术门槛,营造数字应用环境,使数字技术应用便民化、亲民化;要通过广泛宣传和示范等方式让普通民众广泛理解和接受,提高民众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