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生态修复探索

2022-12-08王柯人胡文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采区滇池昆明市

罗 珺,王柯人,胡文君

(1.西山区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8;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高原林业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3.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 昆明 650200)

0 前言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明确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五采区”由来已久,“五采区”是“采矿、采石、采砂、取土、小砖窑”的总称,是支撑城市生产、生活和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五采区”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支撑作用。由于“五采区”开采活动干扰,导致地区内的地质基底破坏,表现为矿区内地质地貌受损,地面塌陷广布。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大范围岩溶水水位降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导致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频发,使得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同时,开采活动导致裸岩荒山广布,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造成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生态环境难题,各地方部门均积极开展生态工程修复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

对“五采区”进行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生态修复是指对已退化、损害或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其修复对象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包括提升生态系统服务[2]。“五采区”生态修复是一项融合了生态、环境、规划、景观、市政等学科的综合型、跨学科的系统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由于生态修复的成效显现具有长期性特征,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框架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3]。自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要求深化生态环境修复,力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五采区”修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经济学、景观学等多个学科及国土、林业、环保、规划、水务等多个部门[4]。相关法律法规分散在各个部门,各部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修复,缺乏统筹引领。云南省昆明市抱水而生,群山环绕,环滇风光绮丽。在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采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坝区、缓坡区及周边山体上。常年开采造成了大量植被破坏、滇池水体污染、面滇、面城、航空景观面的景观破坏[5]。对城市形象、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五采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措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昆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西山区位于昆明市的西南部,是昆明市4大主城区之一,素有:“近华浦碧鸡坊大观楼——古滇文脉,滇池白鱼口螳螂川滇中饮水工程——滇中水脉,团结后花园——昆明绿脉,海口马街——地区业脉,数字、传媒、结算中心云集——都市信脉,环草海客厅——天下人脉,螺蛳湾云纺——南亚商脉,滇缅大通道——国际动脉”之“脉汇西山”的先天优势。

1.1 地理位置

昆明市西山区位于昆明主城区西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44′05″~25°12′53″,东经102°21′00″~102°42′57″,地处长江、红河、珠江3大水系分水岭地带,东与五华区、官渡区毗邻,坐拥高原明珠滇池与呈贡区隔水相望,南连晋宁区;西邻昆明安宁市、昆明市禄丰县;北接富民县、五华区。西山区总面积881.32 hm2,其中山区面积660.49 hm2,占74.94%;坝区面积220.83 hm2,占25.06%。有滇池湖岸线68 km。

1.2 地形地貌

西山区地处“康滇古陆”与“昆明凹陷”交界处,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盆岭相间,地势北高南低,大地貌属于云南高原地貌。境内岩溶极度发育,受侵蚀、溶蚀和岩溶形成多种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其次是湖盆地貌。境内最高海拔2 622 m(风摆山),最低海拔1 731 m(肖家村)。

2 西山区“五采区”概况

西山区“五采区”主要位于滇池西北岸,分布众多、类型齐全,总面积32.77 k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8%,占滇池流域“五采区”总面积的31%,其中螳螂川以南的海口街道主要为磷矿采区,螳螂川以北的海口、团结街道主要以采石、采砂为主。西山区“五采区”植被覆盖率5.05%,植被覆盖率总体偏低,列滇池流域倒数第三。西山区“五采区”主要污染为粉尘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固废污染,其中水污染集中在海口镇范围内。海口螳螂川作为滇池唯一的出水口,螳螂川以及螳螂川两侧的沿岸空间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目前,沿螳螂川两侧可直接看到南北两侧的大部分矿点,尤其是南侧矿点,面积过大,对螳螂川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18年以来,西山区认真组织开展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域生态治理修复,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着力推进“五采区”受损裸露山体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修复,增加面山植被,强化水土保持,改善城市生态景观[6]。截止2020年10月30日,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治理修复原则,西山区共完成关停矿山治理修复面积290.00 hm2,分类为宜建修复172.47 hm2,宜耕修复15.00 hm2,宜林修复102.53 hm2。

为切实加强“五采区”生态修复,西山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西山区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域关停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施意见(2020~2025年)》及《关于认真做好2020~2025年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域关停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治理修复主体,严格按照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开展。2018年《昆明市滇池流域地区“五采区”生态修复和采区布点规划》出台,明确昆明将通过转变传统植树种草的单一方法,探索多样化的再利用途径,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旅游功能进行结合,在改善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提升城市形象与旅游品质。

2.1 “五采区”生态修复原则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7]。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生态恢复采取“先工程治理,后生物治理”的恢复模式,有针对性地根据采区的直立面(断崖、峭壁)、采空区(采坑)、堆料场、偏坡等选取不同的树种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期达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与可持续利用[8]。

2.2 “五采区”生态修复规划

依据《昆明市滇池流域地区“五采区”生态修复和采区布点规划》,将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治理区域划分为4大类,即生态涵养型、景观游憩型、开发利用型、保留开采型。

(1)生态涵养型,是指基本没有经济功能的以纯生态涵养型功能为主的采区。修复模式为该类型属于高生态价值、低经济价值,难以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修复,应该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采矿人按照生态修复要求进行生态修复;若采矿人难以追溯的,可由政府主导,合理引入企业进行生态修复。

(2)景观游憩型,是指在生态修复利用中具有一定景观游憩功能,可以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及其他游憩活动的“五采区”。该类型属于高景观价值、中低经济价值。若采矿人可追溯的,应由采矿人按照生态修复要求进行生态修复;若采矿人难以追溯的,可由政府主导,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修复。

(3)开发利用型,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已经被城规或多规合一确定的建设用地所覆盖或者毗邻主城区具有一定发展建设条件的采区。这类采区主要通过以建代修的方式,在完成生态修复的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用途,保障城市发展建设。

(4)保留开采型,指对生态安全、景观、城市发展影响小的采区。修复模式为由企业进行修复,并按照国土(自然资源部)、水务、环保等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步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等法定文件,并同步审查、同步实施。

2.3 “五采区”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在长期开采过程中,造成山体残破,形成大量采空区,土壤流失严重。在治理时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出、适地适树、自然修复和人为措施相结合等原则,采取“先工程治理,后生物治理”的恢复模式“进行生态修复”[9]。工程治理措施方面,针对“五采区”内地形地貌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如采用平毁或降低直立面(断崖、峭壁)、客土回填采空区、管网排设等方式为下一步生态恢复奠定基础。生物治理措施方面,引入景观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将西山区“五采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体系,以生态系统共融共生为背景,以景观生态环境功能为主导,结合视觉景观形象、公众行为心理等理论,利用生态系统中“山、林、圃、坡、台”等5个重要的景观单元,通过区内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元素在西山区景观生态建设中的渗透及融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斑块状景观镶嵌体系,构建西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更为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10,11]。

3 “五采区”生态修复成功案例

3.1 团结墨雨采石场——按照宜建则建修复

墨雨采石场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关停,于2018年4月进入治理修复阶段,修复面积29.51 hm2,治理方向为建设用地修复。主要通过场地平整、设置挡土墙、客土等工程措施,栽植旱冬瓜、昆明柏、球花石楠等苗木进行治理修复[12]。按照设计指标,放坡坡率1∶1.8,每台高度5 m,分5台进行降台,每级平台设重力式挡土墙,俯斜式路肩挡土墙,浆砌石结构,挡土墙安全等级二级。考虑修复区域中部原露天开采区现状采坑较深,对于内部形成的岩质边坡采取分台放坡+锚喷支护方式,采用部分逆作法施工,从而可降低安全隐患,有效改善原露天采场的地形地貌景观,同时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3.2 谷律乡砂管站砂场——按照宜耕则耕修复

谷律乡砂管站砂场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关停,于2018年5月进入治理修复阶段,修复面积7.67 hm2,治理方向为耕地、林地修复,其中:修复耕地1.12 hm2、修复林地6.55 hm2。结合西山实际,将砂场生态修复治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协调统一,达到“减少农用地占用、新增用地规模、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发挥土地效能、减少闲置浪费”目的,从而改变西山区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的局面。林地修复中,主要通过分台放坡、设置排(截)水沟、覆土等工程措施,栽植云南松、川滇金丝桃、紫藤、狗牙根等苗木、藤本进行治理修复[12],使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郁闭度达到0.50以上。耕地修复则是按照土地复垦指标,通过土地综合治理,使土壤有效土层厚度50 cm以上,有机质含量达2.50%、pH值为6.0~8.0。修复前后实况见封面和封底照片1~3。

3.3 团结龙潭村委会大河村石英砂厂——按照宜林则林修复

团结龙潭村委会大河村石英砂厂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关停,于2018年5月进入治理修复阶段,修复面积2.72 hm2,治理方向为林地修复。结合该点位周围区域已自然生长旱冬瓜等树种,确定将其修复为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方法,对造林地块进行除草清理后,栽植Ⅰ级、Ⅱ级旱冬瓜苗,造林密度3 330株/hm2,采用品字形配置种植,从而实现宜林则林近自然修复目标。修复前后实况见封面和封底照片4~9。

4 “五采区”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

(1)从监管入手,落实矿长制长效机制。按照一矿一领导、一矿一责任人,实行关停及修复生态矿长工作制,健全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责任体系,压实责任、强化统筹,确保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工作敢于碰硬、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从技术入手,落实巡查监管责任。建立涵盖29个视频监控点的西山区国土资源执法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主要覆盖西山区私挖盗采多发易发区域。建立涵盖41个鹰眼监控点的西山区生态资源保护视频监控网络鹰眼监察平台覆盖滇池流域及其它重点区域采石采砂采矿点关停矿山。

(3)从措施入手,落实治理修复责任。以全区关停矿山为重点,坚持“一矿一策”原则,落实地质环境、水利、环保、林业及安全生产等有效治理措施,开展“五采区”生态治理修复,着力解决“五采区”采空区及水土流失、破碎山体等生态环境问题。

5 结论与讨论

“五采区”由来已久,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五采区”生态修复是一项集生态、环境、规划、景观、市政、地质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生态修复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对策。然而,对“五采区”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成功路径在于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部门协同的系统治理,而如何践行并评估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成效性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西山区“五采区”因其所处地域、区位、规模、形态、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属性。目前,针对西山区“五采区”生态修改均以植树种草为修复而修复的方法为主,忽视了“五采区”自身固有的特性与场所精神,未能从全域角度分析、设计与利用,统筹考虑采区潜在的价值。建议以规划为引领综合统筹规划、市政、景观、地质、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认清价值重新定位,制定每一个“五采区”最适宜的修复方法与再利用途径,使西山区“五采区”生态结构和功能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好地保护昆明城市周边自然景观,改善西山区环境,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猜你喜欢

采区滇池昆明市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复杂条件下的采区系统优化实践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常村煤矿花垴回风井主要通风机投运方案论证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邢台矿25300 采区开掘巷道防治水技术研究
昆明市延安医院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