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古村落旅游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2022-05-10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村落山西省山西

曹 哲

(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塑城乡关系以及城乡居民找寻“乡愁”的方式之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解决“千村一面”同质化发展难题,从而有效实现古村落转型发展是当前城乡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题。伴随国家住建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山西古村落旅游地在全国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山西打造黄河、长城、太行3大旅游板块和空间活化开发的重要支撑。从学术界来看,国外主要侧重于村落景区空间分布[1]、村落古建保护[2]、村落空心化特征及影响机制[3]、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4]等多个议题;国内多数学者从文旅融合等视角切入,重点关注村落空间分布[5-7]、演化机理[8,9]、地理特征[10]、影响因素[11-13]等内容。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古村落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既有研究对不同开发模式下的古村落空间分异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以A级景区标准建设或尽量保留原始风貌两种不同开发模式下古村落旅游地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古村落良性开发,而且能够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供参考借鉴和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区,由于历史底蕴深厚,散落着数量众多的传统古村,逐渐成为后疫情时代山西旅游的新亮点。截止2021年底,全省261处A级景区中,1/4景区以古村落旅游为依托进行开发建设,其中历史文化名镇(村)数量占比达到了20%,而其中开发时间较早的古村落,无论是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能力还是景区管理等都非常成熟,并成功申请到A级景区称号;而一些开发较晚或投入不足的古村落则属于初级旅游目的地,因其存在一条或若干条不符合申请A级景区的硬性指标而选择了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目前,大多数古村落已经完成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日益受到自驾游、自主游、背包客等先锋旅游者的青睐。

1.2 数据来源

山西省DEM(分辨率30 m)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 gscloud.cn/);山西省县市、交通干线、河流等空间信息,通过数字矢量化途径进行可视化表达。山西古村落旅游地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国传统村落。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站查询,发现山西省已获A级景区称号的古村落36个,其中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3个,3A级景区6个,2A级景区3个;未成为A级景区的古村落共111个,其中旅游开发较好并对外开放的17个,有一定旅游接待能力并正在实施旅游开发的94个。这些古村落所在的地理坐标和高程信息通过谷歌地图标定。

1.3 研究方法

研究选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β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计算相应指标的同时结合ArcGIS 10.2定量分析山西省以A级景区标准建设或尽量保留原始风貌(以下简称A级古村落和未申A古村落)两种不同开发模式下古村落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与各要素空间关联性,同时得到A级古村落和未申A古村落核密度分布情况,进而探究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不同开发模式下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及其地理学意义阐释见表1。

表1 研究模型及地理学意义解释

2 古村落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类型

图1 山西省已申A和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空间分布图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最邻近指数分析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不足以确切得出其分布类型,本文结合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进一步测度、检验和证明山西古村落旅游地的分布类型(图2、图3)。Voronoi图主要分析的是点状地理空间实体,按照距每个目标最近原则,将连续空间分为每个Voronoi区都包含一个目标的若干个分区。在ArcGIS 10.2环境下,分别以A级古村落旅游地和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的中心作为质心,可生成Voronoi多边形图。经计算,A级古村落旅游地36个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4 352.78 km2,标准差为3 042.16,CV值为69.89%。非A古村落旅游地111个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1 411.71 km2,标准差为2 784.53,CV值为197.25%,进一步验证山西古村落旅游地呈凝聚型分布态势,未申A级古村落集聚程度更高。该结果与两类开发模式下村落本身数量的不同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体现了111个未申A古村落虽在原真性保护层面协同度较强,但距离整体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结合实地调研得知绝大多数没有申请A级景区意愿的古村落,相关负责领导或驻村干部无法对本村开发特点进行清晰定位,从而导致其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与文体、康养、科技、生态等领域融合广度和深度不足,旅游开发仍处于“齐步走”开发模式,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2 集中度与连接度

2.2.1 集中度分析

2.2.2 网络连接度分析

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对于点状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数量表征,测度区域网络空间连接度可通过α、β、γ等指数进行定量表达,本文采用β指数度量:该指数范围在0到3之间,值越大代表网络连接度越好,旅游者或原住民往来不同村落之间越方便,因此较高的β指数是保证古村落旅游地网络连接状态良好和进一步提高古村落旅游地可进入性、优化空间网络结构的要求与保障。

以人民交通出版社《山西省公路里程地图册》为标准,根据现实可联系性构建景区空间拓扑(图4),并以36个已申A古村落旅游地作为节点,连接每两节点的国道和省道作为交通网中边数,则节点间的连接数目m=90,节点数n=36,β=2.5,可见,已申A古村落旅游地之间的节点之间有较高的连接性,交通连接度较好。同理得出111个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之间的β指数为1.9,可见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间交通网络的通达度较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山西大多数古村落周边交通状况已经明显改善,特别是古村落数量丰富的阳城县各景区间通达度很高,但仍有很多县(市、区)之间的通达度较差,比如4A级景区碛口古镇所在的临县因紧邻黄河,又处于吕梁山脉,县道与乡道建设较之城市旅游公路差距很大。据统计,111个未申A古村落中约有35%的村落与外界交通联系通道路况较差,通行能力较低,这也是影响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之一。

图4 山西省已申A古村落旅游地节点空间分布网络图

2.3 空间分布重心

通过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中的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工具对山西两类古村落旅游地进行空间分布重心的可视化实现。设定合理空间搜索带宽(search radius)为30 km,得出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图5、图6)。结合核密度分析图可见,两类古村落旅游地集聚情况不同,其中A级古村落旅游地形成“北部分散、中部连片、南部聚合”的特点。而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除北部分布比较稀疏外,在吕梁、阳泉、晋城及临汾、运城交界地区均有集聚,形成了晋城的阳城、吕梁的临县、阳泉市南部等聚集区,在晋中与吕梁、太原相邻的部分地区也形成零星的集聚区,如汾平介孝地区。这几处聚集区的特点是靠近省界的流域或低地水域,距离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较远,且与山西省重点打造黄河、太行旅游板块的目标契合。两幅图均体现山西中部南部古村落旅游地发育,而北部古村落旅游地数量少且分散,发展总体较弱。

图5 山西省已申A古村落旅游地核密度分析

图6 山西省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核密度分析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因素

按照不同高度将山西海拔高程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0~1 000 m、1 000~2 000 m、2 000~3 000 m及>3 000 m,并与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分布图进行叠加,利用ArcGIS 10.2生成图7,可见山西省大部分古村落旅游地限制在台地、丘陵、平原地带,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和东南部的沁河谷地。分布在1 000 m以下的A级古村落旅游地23个,占A级古村落的63.89%,分布在1 000 m以下的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81个,占非A古村落总量的72.97%。因此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分布具有低海拔指向,这符合大部分村落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所选取的宜居地势与区位,通过旅游宣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古人在村庄堪舆选址方面的智慧。

图7 地形指向图

根据坡度的大小将山西省坡度划分为≦2°、2°~6°、6°~15°、15°~25°及>25° 5个等级,叠加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点状要素生成图8。在地形坡度方面,共有28个A级古村落和81个未申A古村落分布在15°以下的坡度地带,分别占A级和非A级古村落旅游地总数量的77.78%和72.97%。选取山西省境内流域面积大于4 000 km的8条河流(汾河、三川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将距离最近河流干流的直线距离划分为0~4 km、4~8 km、8~12 km、12~16 km及>16 km 5个距离等级,测度147个古村落旅游地与相近河流之间的关系。测度结果表明距离河流直线距离在12 km以内的A级古村落旅游地15个,占比41.67%;非A古村落旅游地62个,比重达到55.86%。随着距离水系的半径不断增大,古村落旅游地分布数目递减。因此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有“亲水性”特征(图9),其中晋中和晋南古村落旅游地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晋东南古村落旅游地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晋西古村落旅游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

图8 坡度指向图

图9 流域指向图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村落旅游地具有低海拔、低坡度指向,近河流指向,因此山西古村落旅游地的分布受到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影响因子的影响。

3.2 人文因素

将山西古村落旅游地与高速公路图进行叠加(图10),按照6个距离等级进行区分,分别是0~4 km、4~8 km、8~12 km、12~16 km及>16 km。结果表明,距离道路0~10 km的A级古村落旅游地22个,比重61.11%,未申A级古村落旅游地73个,占比65.77%。良好的通达性为古村落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对于形成山西省古村落旅游“一盘棋”发展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古村落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较差,在实地调研中经常遇到高速、国道、省道上对于古村落旅游地指示牌缺乏的情况,甚至一半以上3A级和4A级古村落景区的指示牌有位置错误或指示不明确等问题,对于没有按照景区标准建设的非A级古村落来说,每一级道路都有指示牌的村落少之又少,这对于古村落开发旅游和村庄转型发展来说都是较大难题。

图10 沿高速分布图

将山西古村落旅游地叠加低于全省平均GDP水平的58个县(市),分析得出36个A级古村落旅游地有19个在经济水平较好县市,17个所在县市经济水平不高;非A古村落旅游地中有57个分布在经济水平较好地区,其余54个则分布在经济水平较差地区。A级古村落旅游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分布稍多,而非A古村落则接近1/2分布在经济落后地区。可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于古村落旅游地来说既是保留景观风貌的前提,又是进一步转型发展和产业振兴的机遇。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如何协调政策体系和提高旅游供给质量是山西古村落旅游发展协同联动的保障(图11)。

图11 与经济水平关系

高级别景区主要指4A级以上国家旅游景区。将4A级以上景区与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进行叠合(图12,图13)。结合图示和实践调查结果可知,先有景区后成名村的古村落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的关系紧密;大部分先成名村后发展旅游的古村落旅游地零散分布,与大型景区依托关系不紧密。A级古村落旅游地与4A级以上景区分布呈正相关的分布趋势,太原、临汾市A级景区多但古村落旅游地少,这与当地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有关。A级古村落旅游地有五分之四是先成景区后申报的名村,其中4A级以上古村落中约一半左右是先有景区后成名村。对于那些未依赖成熟景区而“自主”发展的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而言,其空间分布表现出了零散分布的特点,表明这些景区的形成多与古村落遗产资源的自身价值或区位等因素有关,如王化沟、张壁古堡、大汖村等均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或格局而闻名。古村落旅游与全省旅游发展具有较强融合性,因此古村落发展对成熟型景区的依附性较高。

图12 已申A古村落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叠合图

图13 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叠合图

中心城市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性转换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性职能城市,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中转集散作用。以太原市火车站(半径100 km)和各地级市城区(半径50 km)为圆心建立缓冲区。山西省61.11% 的A级古村落旅游地和49.55%的未申A级古村落分布在缓冲区范围之内(图14),A级古村落对中心城市的依附性更高。对于A级古村落来说,因其与邻近城市联系密切,利于经济发展与村民返乡,并且多数A级景区性质属于国有,相应体制机制健全。对于未申A古村落来说,一方面其受城市空间扩张的冲击相对较小,利于景观风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其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基础配套设施提出挑战。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山西除汾河和沁河流域以外,晋北和晋西古村落旅游地均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结合图14从不同地市中心点向外发散可知,太原、晋中、阳泉和晋城的古村落分布比其他地市更靠近市中心。

图14 山西省已申A和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

由以上分析可知,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地趋于交通沿线分布,不同开发模式下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强度以及对高级别景区的依附度不同,A级古村落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度高于未申A古村落。

4 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A级景区与尽量保留原始风貌这两种开发模式下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的探究,发现山西古村落旅游地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空间分布“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类型呈凝聚型。A级古村落的集中度低于非A古村落,但网络连接度高于非A古村落。A级古村落分布“北部分散、中部连片、南部聚合”,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在吕梁、阳泉、晋城以及临汾运城交界地区均有集聚现象,在晋中与吕梁、太原相邻的部分地区成零星聚集;(2)古村落旅游地低海拔、低坡度、有亲水性、交通干线依附性强,其中A级古村落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3)A级古村落旅游地对成熟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心城市的依附性较高;未申A古村落旅游地与高级别景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不紧密,远离旅游集散地。

猜你喜欢

古村落山西省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培中古村落文化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