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两创”之思考

2022-12-08戎章榕

统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客家人洛阳文化

□ 戎章榕

洛阳是华夏文明中心,也是客家人根亲文化圣地。河洛地区因地理位置之优越,“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曾经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概念发源地。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河洛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洛阳地区又是客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宗族大姓起源于此。河洛文化孕育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传播了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多年来,洛阳坚持把传承弘扬客家文化摆在突出位置,2021年初成立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唱响“洛阳——客家祖源地”文化品牌,全力以赴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表现出洛阳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既是物质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表明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仅是在物质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更是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挖掘重要思想资源,需要在传承与弘扬的基础上对优秀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鲜明时代主题相融合。在此背景下,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重新审视和研讨,应当说正逢其时、正迎其势、正合其需。

客家文化的“两创”,是因应时代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开辟未来的文化情怀与思想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石。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立足现实、与时代相结合,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民族自强、发展自强。一个政党的强大,根基在民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一个走向强起来的民族,更要有强起来的民族精神。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力求让客家文化展现出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客家源自中原,是中华大家庭汉族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客家人播衍于世界80多个国家,总人数上亿,其中海外客家人超过1500万。客家民系创造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维系了客家民系的繁衍生息。没有客家民系就没有客家文化,没有客家文化也就没有客家民系强大的生命力。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是因为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在长期迁移中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守旧的传统。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两创”,要立足本体与客体的关系。既要继续研究客家及与客家相关历史文化,又要重点研究客家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既要探讨客家文化的价值实现路径,还要赋予客家文化新时代特征和现代表达形式,以客家文化新成果,进一步丰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内涵。对于洛阳而言,需要多在“根、源、魂”上下功夫,需要着力研究历史上形成的“客家人——闽南人——河洛郎现象”等。只有把这份独特的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传承好、弘扬好,才有可能将“客家祖源地”建设好、展示好。

客家文化的“两创”,是因应发展的需要。“客家祖源地”是洛阳最大的乡愁、最深的烙印、最靓的名片,也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早在2012年洛阳就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打响“客家祖源地”品牌,是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洛阳既有优美自然环境,又有丰厚人文资源,发展文旅结合进而把洛阳打造成全球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第一家园,在感受浓郁客家文化和祖源地风情的同时,更能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认同。“确保祖乡声音居家永讲客家话,坚持民族气节出国自称中国人。”(客家人自古就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的传统)客家人四海为家,但爱国爱乡情结根深蒂固。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两创”,需要做大做深“客家祖源地”品牌,更需要回应当下关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是时代命题。“台独”势力把客家的形成、发展、播迁当作靶子,抛出“客家非汉说”和否定客家血缘、地缘的文化认同,把客家史诬为“血统论”“种族论”岛内。这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祖国统一,以及阴谋分裂汉族、篡改客家源流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反击,立场坚定予以回应,以客家是中国民族史、战争史、移民史的产物和客家史实予以驳斥和遏制。以中国人民迁台史和客家形成、发展、播迁史,说明台湾早在光绪年间已成为中国一个省的史实,揭示“台独”谎言实质。

客家文化的“两创”,是因应传承的需要。洛阳在传承客家文化上既发挥了官方扶持、引领作用,又注重民间群策群力、蔚然成风。客家文化论坛业已成功举办三届。据了解,客家之源纪念馆及大谷关客家小镇项目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积极争取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洛阳举行。多年来,洛阳依托祖源地,搭建平台,强化学术研究,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提炼客家精神实质,讲好客家故事,传播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起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最终也只有通过民间渠道才能枝繁叶茂。为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让优秀客家文化逐渐融入人民生产生活,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但是,怎样将客家文化传承与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笔者认为,福建宁化县经验值得借鉴。宁化不仅拥有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等资源,而且客家小吃渊源深厚,品种丰富。宁化县政府大力发展客家小吃,是惠民增收,也是传承客家文化。通过发掘丰富的客家美食资源,大力引导、鼓励、扶持发展客家小吃产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自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发展客家小吃产业,用于贷款贴息、免费培训、制定“五统一”行业标准、统一注册“宁化客家小吃”商标等。培育的是客家小吃,传承的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只有回归民间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两创”,在传承和弘扬上回归民间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客家文化品牌。要以“洛阳——客家祖源地”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全国研究力量,提升洛阳整体研究水平。传承的关键,是使客家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此,笔者提出三条实践路径建议:进一步明晰客家文化的研究功能和目的。只有指向明确,才能接近目标。洛阳客家文化要立足祖源地,又不能局限于祖源地;要立足传承,又不能止于传承。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进一步利用客家文化的群众基础。客家文化在洛阳有相当影响,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基础。进入新时代,抓住客家文化这个切口,旨在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广泛的方式做推广,把客家文化传播与提升祖地形象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地域特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做大做强客家文化。一是横向拓宽。祖源地人文标识非洛阳莫属,但洛阳只是客家祖源地,客家人生活的地方不只于此。据专家调查考证,目前全国18个省散落几百个“洛阳名物”,充分利用这些省的“洛阳名物”或传说故事,才能进一步扩大洛阳客家文化影响力。二是纵向延伸。以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为背景,从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难”和东晋“五胡乱华”,根在河洛、客出大谷、形成了客家人现象,到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规模南迁,重新审视迁徒中形成和发展的客家文化,才有可能深化客家文化研究,让客家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思路。

“寻根祖源地,明月照归鸿。” 经过多年保护与传承,洛阳的经验要总结,未来的发展要谋划。怎样借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之际,将客家文化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者说,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进一步做好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在洛阳打造“三个高地”,推动客家文化再上新台阶。

致力于精神的高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周易》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明、文化教化成就天下。要以洛阳文化和客家文化为载体,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力量,培育建设新时代民族精神。

历史是文化的源泉。客家是历史形成的汉族民系,客家文化是客家群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文化培育精神,精神产生力量。弘扬客家文化,注重精神提炼,建议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开展向全球华人征集弘扬客家精神征文活动,既契合“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又要有“洛阳客家祖源地”特色。通过各种征文等表述活动,让全球华人进一步增进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当代革命精神的认知,进一步增进对团结和奋进客家核心精神的认知。进而将“洛阳”上升为一个精神符号,一个乡愁代名词,一个集体记忆中故乡的标志性符号。

为此,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客家文化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使之与当代中国发展相适应,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融合。

洛阳既然是“客家人摇篮”“客家祖源地”,那么,就应当有志于成为客家精神建设高地。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精神的培育不可或缺。洛阳不仅要先走一步,而且要领先一步。教育是重要阵地,学校培育是重要渠道。教育不仅要改变下一代身在客中不知客状态,而且要寓教于乐,让孩子从小以客家为荣。培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层面,而应凸显“士、福、寿、喜、合、孝”客家文化元素,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教育不仅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非遗祭祖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在培育过程中最终达到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6个方面下功夫,对孩子的精神进行直觉上的引导,进而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让客家精神为文化自信筑基。

致力于传承的高地。传承的前提是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请问客从何处来,中原河洛是吾家。”客家起源于历史上的大迁徙。2000多年来,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辗转向南迁徙,逐渐进入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山地定居,正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垦荒拓植,生息繁衍,并由此诞生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在全国客家人主要聚居地粤、闽、赣、桂、川、台等9个省区,其中“纯客住县”33个,“非纯客住县”151个。近些年,客家学者通过各种路径调查与访问,得出新的统计结果。其中,台湾学者陈运栋在《客家人》中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全国16省区228县有客家人聚居。怎么在客住县中致力于将洛阳打造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高地?这是洛阳市今后要谋划的事。客家人是世界上有着强烈文化认同的巨大人群,只有将客家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事做好,客家祖源地、根亲文化圣地才实至名归。

2020年6月,国家批复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保护的不仅是河洛文化,还有客家文化;留存的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留下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将遗存转化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除了做好现有文物研究开发,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修缮原则,推广整体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理念外,传承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让文物说话,把历史告诉人们”,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为此,建议对客家文化和祖源地遗产进行合理活化利用,同时进行数字化处理。所谓数字化处理是采用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客家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只有在数字化后,客家文化相关内容才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网络传播。诚然,非遗属于活态文化,非遗传承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因此,继续加大对公众素质的培养力度,只有人人都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担,才能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致力于传播的高地。洛阳地区有河图洛书传说、洛神传说、黄河澄泥砚、硪工号子、黄大王传说等多项承载着洛阳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非遗项目。传播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其价值和魅力深入人心,凝聚全社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和力量。当下是智能数字时代,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播主体扩大化。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界、商界的加入。另一方面,传播渠道多元化。从最初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到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再到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深度融合。仅举一例。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快手APP联合央视财经频道特别策划推出“我的家乡有非遗”系列主题活动。网友上传3500多个短视频作品,8100多万人次参与互动。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为此,建议传播客家文化一要打破区域限制。非遗产生有鲜明的区域性,但非遗传播不应当有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强化非遗资源整合,从而使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中。据专家调查考证,目前全国18个省散落众多的“洛阳名物”具体包括:78个洛阳村、10个洛阳乡(镇)、20座洛阳桥、45处白马寺、13条洛阳河(溪)、4座洛阳山、5座洛阳寺(庙、观),以及众多洛阳门、洛阳楼、洛阳台、洛阳亭、洛阳阁、洛阳厝、洛阳湾、洛阳集、洛阳围、洛阳圩、洛阳洞、洛阳坝、洛阳关、洛阳街、洛阳道,等等。这些冠名“洛阳”已悄无声息地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很少被人关注。这不仅是一种特殊地名文化,更是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流布、传承一大特色。因此,借鉴西安“大唐芙蓉园”和开封“清明上河园”做法,建造一处“天下洛阳园”为载体,将散落在全国各地众多“洛阳名物”集中展示,彰显客家祖源地独特魅力,以此激活洛阳的根亲文化。二是传播转型升级。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客家祖地予以活态呈现,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客家文化“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比如,可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客家传说。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感受和学习客家美食制作技艺,品尝客家美食风味。在互动环节中,唤起家乡味道,唤醒舌尖上的乡愁。在客家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通过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加强互动的方式加深公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借助社交力量不断拓宽非遗传播半径,更要创作出有温度、有质感的客家文化传播作品,“让大家告诉大家”,更大范围地扩大客家文化影响力。三是扩大洛阳标识。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洛阳已成为客家祖源地重要标识。如今的洛阳,已成为全世界五大洲200多姓氏1亿多客家人公认祖源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客裔子孙到此寻根问祖。较之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道“申遗”,“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对洛阳来说意义同样重大。不仅对洛阳的客家文化建设能起到推进作用,对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及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有促进作用,对全球上亿客家人感受到中原文化和河洛文明,探寻共同家园和心灵故乡,都至关重要。

启动“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工作正当其时。诚然,申遗工作非洛阳一市所能为,同时牵涉南迁之路许多城市。可以借鉴江南水乡14个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14个古镇中,10个在江苏,4个在浙江。为了申遗,14个古镇一起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或市长论坛,协同发力。建议可由洛阳率先发起召开南迁之路沿线城市联席会议,通过联合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等方式打造“洛阳符号”,让客家文化成为提升所在城市形象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工作,扩大洛阳在海内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洛阳与全世界连接在一起,建成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家祖源地”,真正成为全世界客家人心仪的圣地。

猜你喜欢

客家人洛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洛阳正大剧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客家人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