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涵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建设特色经验
2022-12-07文/王征姜曼
文 /王 征 姜 曼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和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自1940年在延安创校以来,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光大军工文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传统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融合协同的“创新发展路”。
北理工80余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伟大成就。
深化内涵建设,凝练“北理工表达”,推动军工文化落地生根
遵循红色根脉,凝练红色基因“北理工表达”。传承“延安根”,深入开展延安精神和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弘扬延安精神始终是学校光荣的办学传统。新时代,学校坚持继承和弘扬延安办学时期的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设立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共同成立“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开展学术活动,培育理论成果。2022年,学校被认定为“延安精神三进”全国示范高校,为推动延安精神在北理工落地生根提供不竭的思想理论动力。
熔铸“军工魂”,积极组织实施国防军工文化研究。1952年,学校受命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由此铸就了学校“军工魂”的精神品格。新时代,学校坚持传续和弘扬矢志强国、坚韧无我的精神特质,始终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办学,始终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始终将军工文化与国防办学特色相结合,成立军工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培育军工文化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作指导。
建强精神文化体系,铭记红色校史厚植思想沃土。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史中的军工文化研究,“十三五”期间,大力开展了校史资料数字化、校史“口述史”采集、学科专业史编研等“三大校史工程”,修复校存历史珍贵坦克、新中国第一辆伞兵突击车等办学文物,建立起立体化、多维度的红色校史资料库。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凝练,学校形成了红色基因鲜明精神文化体系。2021年,学校凝练出“北京理工大学精神”:政治坚定、矢志强国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坚韧无我的奉献精神,不辱使命、为国铸剑的担当精神。
总结办学经验,创新开展“红色育人路”研究。北理工80余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伟大成就。2020年,学校党委抓住建校80周年重要契机,实施“红色育人路——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专项研究,凝练了红色育人路的深刻内涵,提出了新时代继续走好红色育人路的使命任务。学校还组织力量拍摄了三集电视纪录片《红色育人路》。
面向使命任务,融入办学治校,切实发挥军工文化引领作用
将“延安根、军工魂”融入办学治校理念。延安时期,老院长徐特立提出的“德育为首”“实践教育”“教育、科技和经济‘三位一体’”等教育科学思想体系和发展观,对学校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党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崇尚真理的学术生态、和谐美丽的宜学生态”,以及“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观点理念。
将“延安根、军工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可靠人才作为矢志不渝的办学追求,集中表达为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建校以来,培养出了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国家领导人,6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50余位将军,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中国枪王朵英贤等50余位院士,以及大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以国防传统优势凝练特色学科专业方向。学校主动发挥专业设置上的鲜明国防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军工文化氛围建设的坚实基础,积极组织实施课程思政,推动红色基因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良好传承。20世纪50年代,学校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兵工学科专业。如今,学校拥有10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在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兵器科学与技术蝉联全国第一。
将国防传统优势聚焦重大特色服务面向。学校始终把“一切为了党的事业,一切服从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坚持和发扬国防优势和军民融合的特色,坚定不移地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方面代表了国家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服务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科技兴军等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卡脖子”技术持续协同攻关,深度参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历次重大阅兵装备研制等重大战略任务,全力保障国庆、建党百年、奥运等国家盛典,全体北理人把矢志报国的红色基因书写在祖国尖端科技上。
建校以来,培养出了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国家领导人,6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50余位将军,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中国枪王朵英贤等50余位院士。
弘扬军工文化,聚焦立德树人,用红色基因涵育一流人才
走好红色育人路,打造红色人才培养新范式。秉承“延安根、延河魂”共同精神源点,2019年北理工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等9校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发布《延河宣言》,打造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共同体,建立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四史”和校史教育,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间人才培养合作的新机制。
立足红色校史,用延安精神、军工文化为师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红色校史,将延安精神、军工文化作为师生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并建立起覆盖全体北理工人的校史校情教育体系。每年均组织全体新生、新入职教师开展“校史讲学”,组织全体新教师赴延安开展学习培训,校党委书记亲自讲授“入校第一课”,传承红色校史已经成为新入校师生的“必修课”。
将红色基因融入第一课堂、贯穿第二课堂。学校注重把传承红色基因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明确思政课要结合校史校情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将校史研究、军工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红色基因资源库,大力开展课程思政,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军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并在延安设立红色育人教育基地。学校2018年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2020年获“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获评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以“延安根、军工魂”为主线打造浸润式育人环境。学校持续建设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特色文化景观群,扎实推动红色基因“见人、见物、见精神”,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新校史馆、国防科技历史成就展厅、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国防主题公园、“新中国第一”校园景观和北湖校史步道等,建成“兵器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等一批学科特色文化空间,打造中关村校区文化景观“中轴线”,在良乡校区建成大型国防教育基地,并于2021年获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延安等办学旧址布局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一轴两基”为核心的北理工红色文化生态圈格局已日渐清晰。
传播正能量讲好北理工奋进故事。学校将“延安根、军工魂”内涵融入日常宣传,并结合国庆、建党百年、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坚持面向师生,重点报道重大科技成就、服务国家典型人物和事迹。推出品牌栏目,构建官方新媒体矩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播能力,讲好北理奋进故事,传播正能量。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工文化,发挥特色文化育人作用,培育师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创造支撑强国强军的尖端成果,建设独具北理工特色,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北理人自豪的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