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视角下我国农业水利技术思想的发展新向度——评《农业水利技术与应用》
2022-12-07耿晟
耿 晟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科学哲学视角下我国农业水利技术思想的发展新向度——评《农业水利技术与应用》
耿 晟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如今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社会,人类都无法离开水而独立生存,这也决定了人类想要发展就须兴水利、除水害。当前,我国已经在明确的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新时代治水方针,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水利技术与应用》一书是由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主编,内容包括农田灌溉技术、农田排水技术、农田水土环境、农田抗旱研究、农村饮水安全、灌区建设与管理这6大方面,这是对当前16字治水方针一次生动的实践和运用,同时也展现了未来农业水利思想的发展新向度。
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需要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思维。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农业水利技术镶嵌在社会发展之中,被错综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所包围,这就使得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入社会系统的“黑箱”中,找寻各个相关系统之间的联系,理清它们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一过程就需要我们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思维,在过程中把握整体框架之间的复杂性、在结果上体现治水技术的优越性。书中探讨了关于江西省农业节水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呼吁农业节水不过是一句标语式的口号,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具体到情境中去分析和探究。其中江西省农业节水第一条措施就明确了要“摸清现状,编制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法”。可以看出,这是研究者们在兼顾了过程与结果的思维后所得出来的科学的结论——既考虑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达到了农业上节约用水的目的。
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需要综合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发展农业水利技术,不仅需要从宏观的视角思考它能够解决哪些具体的农业问题,还需要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例如考虑技术是否易于推广、农民是否易于接受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农业水利技术的时候综合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长期以来,农民在进行灌溉的时候多半采取“淹灌法”,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土壤闭塞,还原有毒物质的产生,严重影响农业的产量。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也先后推出了各种灌溉技术,但是因为操作性不强、农民不易掌握、效率低下等种种原因而难以推广。后来,在相关研究者大量的走访和研究基础之上,综合了微观与宏观的思考角度,提出了薄露灌溉这一新技术。薄露灌溉技术能够充分发挥水的综合功能,既满足了农业水稻的生理需要,又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态环境,还易懂易操作,方便了农民的使用。于是此技术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各单位的大力支持,而综合了微观与宏观的思考角度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需要融合还原与整体的方法。近代科学崇尚分析还原法,尽管这一方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进步,但也随之带来了机械性、孤立性的思维。传统的整体论也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尤其在科学、技术、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当下,整体论无法为我们提供各研究领域内具体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2种相对立的方法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研究方法,这就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基础。书中以江西省为例具体讨论了实施喷灌技术的必要性。喷灌技术不是一项一成不变的农业技术,对于江西省来说,尽管降水总量充沛,但是降雨分布不均,总体是东多西少,这就使得江西省需要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喷灌技术。从共性上看,喷灌技术缓解了土地的干旱问题,而从差异性上看,喷灌技术又独具特色地解决了江西省所特有的灌溉问题。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把整体还原为部分进行具体分析,也需要深入理解部分,更好地把握住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