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编班,差异发展
——基于云课堂的重残儿童教学研究

2022-12-07邢国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在校生远程班级

邢国林

分析教育部2020—2021 学年初全国特殊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残疾儿童少年结构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类型复杂。障碍类型不断分化、细化,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等不同类型,多重残疾呈现越来越多趋势。二是数量庞大。特殊教育在校生总计88.08 万人,其中随班就读43.56 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46%。送教上门20.26 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23%。由此可见,我国送教上门残疾儿童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需要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其进行长期的“一对一”专业辅导和支持,方能实现“因材施教”。但由于残障类别不同,很难让特校教师胜任任意类型重残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加之这些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居住地点非常分散。因此,不少地区送教时间间隔长、教学频度低,导致送教上门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真正保障。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自2015 年起为全区15 个乡镇(街道)的重残在家不能到校的100 余名特殊儿童实施送教(康)上门活动。2016 年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康复需求、就近原则等,实施指导中心、特校、普通学校教师以及志愿者送教,努力提高送教频次、提升送教质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送教教学计划执行的连贯性和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等都存在很难克服的问题,教学质量仍然差强人意。基于此,2019年通州区实行机制创新与尝试,申报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远程送教项目,开始组织部分重残在家儿童远程编班入学,以云课堂的方式让他们回归课堂,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一、“云课堂”及其在重残儿童教学中运用现状概述

如何解决重残居家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教师供给及其教学行为实施之间的矛盾?2017 年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把“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为重残儿童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可以较大限度地避开生理缺陷给重残儿童带来的制约,适合重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能为重残儿童提供比较灵活、便利的接受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机会。[1]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较早地为残疾人提供了开放的高等教育远程服务;2002 年底,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残疾人教育学院,也开启了残疾人正规远程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义务教育学段,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特校正在做出尝试与实践,在学习组织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式”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信息单向传播模式是教师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远程学生,远程学生被动接收教师传送的信息。如四川某特殊教育学校给重残儿童先是采用了“寄教材”的方式,后来又调整为“寄录像”进行远程送教。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2]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或情感需求进行及时反馈。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这种模式逐步被淘汰、替代。

二是“即时式”的信息双向传播模式。信息双向传播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适时进行反馈。如江苏某特教学校为居家重残儿童、普校特需儿童、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提供了远程直播课堂;浙江省某特教学校也为在家的重残儿童提供实时直播音乐课堂。这种直播课堂以实时视频的方式传播信息,教师和远程学生有一定的互动。教师能根据远程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具有双向往复性的特征。

三是“云课堂”为特征的混合学习模式。德国学者Rebecca Launer认为混合学习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或远程学习环境与面对面学习环境的结合。云课堂远程教学模式基于云计算技术,可实现师生间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的交流与分享,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特点。[3]它除了具有双向传播模式的优点外,还有多元交互的方式优势。如在云课堂中可以签到、随机分组,可以利用答题板、手写板等文字信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或作业展示;可以充分利用云课件的游戏功能,开展连线活动、拖曳活动,设计分类比赛、竞速比赛,让在校生和远程学生同屏竞赛;云课堂软件后台能够记录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和结果,学生课后可以反复观看,进行复习与巩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重残在家的学生远程进入课堂与在校生一起学习,实现随班就读。

依托云课堂技术,将重残儿童远程编班入学,使之与特校在校生或普校在校生进行混合编班随班就读,构建以技术支持的远程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能创造最少限制环境,为重残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实现他们的差异发展,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可成为纾解重残儿童教育需求困局的一条重要路径。[4]

二、基于“云课堂”的重残儿童教学研究实践

(一)专业评估,依据重残儿童发展水平远程编班

根据相关文件规范要求,有重残儿童的家庭,应当由法定监护人向所在学区普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提出下一学年度入学申请,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本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对申请的服务对象进行诊断评估,根据其残疾类别、身体状况、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发展潜能等情况进行医学诊断和教育评估,确认其无法进入义务教育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即可以认定送教上门为其最适合的安置方式。教师通过非标准化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方式进行教育评估,专科医生依据医学诊断评估结果提供康复依据和康复方案。根据教育评估和医学诊断评估,确定每位送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从而全面掌握送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专业化评估完成后,要为每一名重残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确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在送教上门管理系统中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提供“一生一案”的服务。

这些被确定为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重残儿童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教育学校教师、志愿者等组成的送教上门小组提供送教服务。进行一定时间的送教后,要再次进行评估。当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通过接受送教上门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但又因客观因素、现实问题不能到校就读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将他们远程编入特教学校或普通学校的相应班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教师、家长、重残儿童本人充分协商,确定可以远程安置的学校、年级和班级,着手开展基于云课堂的随班就读混合教学。

(二)配置设备,搭建远程交互直播系统

为了远程教学的需要,目前国内已设计开发出众多的云课堂网络平台和App 软件可以选择使用。在实践中,根据学校的硬件基础和送教学生的现实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案,利用不同的硬件组合和软件平台,搭建一个按需支持、功能完备、多元交互的远程同步课堂系统。

1.简易交互系统。简易交互系统可以满足一般需求的远程直播课堂教师讲解提问、学生聆听回答的日常教学需要。只需要在教室内的一体机上安装一个会议软件,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发送会议号给远程学生,远程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打开相应的软件平台直接进入会议即可进行学习。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易用的线上教学直播系统。

2.多功能交互系统。多功能交互系统能满足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除了具有简易交互系统的优点,还可以采用多元的交互方式。其一,网络教室配置一体机一台。教师在云课堂中运行云课件。远程学生可实时观看课件内容,也可以与在校生同时通过此屏幕进行操作。学生座位设置一台电视机,运行视频会议主控系统,显示送教学生即时状态,教师和在校生可以与其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摄像设备可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自带摄像头拍摄教室内全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直播传输。其二,学生家庭需要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一台,通过教师发送的云课堂账号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可以观看课件内容(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也可在终端上进行操作,进行板演、游戏、作业展示等活动。信息接收终端可同时运行视频会议系统投屏到电视机进入会议模式(也可配置两台接收终端,分别运行云课堂和视频会议系统),学生通过电视大屏(缓解视觉疲劳)观看教室内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可使用麦克风与主会场语音互动。摄像设备可通过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等自带摄像头拍摄学生学习环境全景,传回远程教室学生座位上的电视机屏幕。

图1 远程教学信息传输交互过程图

(三)设计课程,优化教学环节提质增效

通州区为远程学生提供的特校(普校)课程服务,以语文、数学、英语、班会、音乐、美术等室内课为主。每学期初根据远程学生教育服务清单制订课程纲要,编写教育计划,提供一日作息时间表。课程设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生活性、实用性、发展性、针对性为原则,根据重残学生的类别与需求,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共性课程和个性课程。

共性课程,面对每一个远程学生,分品德艺术、生活适应、实用认知、康教结合四个板块。个性课程,分别针对脑瘫、智力障碍、自闭症、多重残疾四类学生开启针对性的课程,主要有休闲与娱乐、运动与康复、沟通与交往、感觉与知觉等课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准备,教学时认真组织实施。教师与家长、志愿者、远程学生建立微信群、QQ 群等沟通平台,及时发布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预习或在家长、志愿者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预习,对当天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教师通过沟通平台发布云课堂账号和视频会议号,检查、督促学生及时进入课堂学习。上课时,教师保持对远程学生的关注,通过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展示、阶段小结、竞赛游戏等形式实施多种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关注度,避免注意力的分散。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云课堂平台发布作业,让远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采用语音、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在线提交作业。远程学生若对学习有困惑,可以通过云课堂的在线讨论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或通过回看云课堂记录的视频,达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三、基于云课堂的远程送教策略

将重残在家儿童远程编班进入特校或普校随班就读后,要根据设备设施的特点和优势,采用多元交互、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远程编入班级的重残学生(以下简称远程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面笔者以生活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一课为例,对基于云课堂的远程送教策略进行阐述。

(一)营造融合氛围,帮助远程学生建立身份认同感

特殊儿童身份认同是指特殊儿童对其所属群体有较积极的认知,并且能体验到积极的情感。[5]重残在家的儿童因为各种生理缺陷和环境限制导致他们与同龄孩子缺乏交往,缺少学校集体学习生活相关规则的约束。因此,需要对远程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建设,使之明确自己的学生身份,并习得相关的集体生活交往规则。如在远程学生编入班级之前,班主任组织一个比较正式的迎新生班会活动,通过云课堂系统让教室内的学生与远程学生互相介绍、表演才艺,让远程学生了解学校、班级的文化、制度,充分融入班集体中,建立起班级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消除班级内的学生对远程学生的神秘感、突兀感和陌生感,把远程学生视作班级的一分子,减少课堂学习时不必要的影响与干扰。在该课的组织教学环节中,教师先用希沃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进行考勤,统计课堂人数,既让学生养成数据统计的意识,同时也对远程学生进行班级归属感的心理培育与心理建设,让在校生与远程学生在意识和感情上融为一个集体。

(二)关注实时状态,保持远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虽然远程学生与在校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入同一学习空间,但物理上的客观距离感、心理上的固有隔阂感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会让远程学生的注意力不时地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要从放置于学生座位的电视机屏幕上随时关注远程学生的状态,用语言、表情、动作和其他形式激励远程学生,提高远程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进行“对本班男女同学人数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的教学环节时,就让远程学生进行统计,并让他有意识地把自己也作为班级成员纳入统计范围。再如,采用希沃班级优化大师的激励系统,根据远程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分评价(如遵守纪律1分、注意力集中1分、举手答问2分、积极思考3分等),并与全班同学比一比谁的积分高,让远程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三)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远程学生参与度

多功能会议视频系统和交互云课件的加持,能让远程学生实时参与课堂的多种交互活动,进一步提高远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该节课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爸爸妈妈带着学生在海边游玩冲浪(屏幕出示海边、沙滩、小朋友在海水中玩耍的场景),去海里冲浪之前,学生要按照自己的性别到相应的更衣室换上泳装。让学生在屏幕上操作,把自己的头像拖动到男女更衣室的图标中。在这个环节中,在校生在一体机上依次进行操作,每名学生将自己的头像拖动到相应性别的更衣室中;远程学生则在自己的信息接收终端界面上进行拖动操作,操作结果实时显示在教室内的一体机屏幕上,并与其他学生的操作结果一起进行统计整理。在统计水果学习环节中,让远程学生在小组内担任填写统计表格的任务,填写结果也实时显示在教室内的一体机屏幕上。

(四)开展游戏互动,增加班级向心力

互动游戏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由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开展的游戏活动,且互动行为伴随着游戏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6]远程学生长期没有小伙伴的陪伴成长,大都喜欢独自游戏,在游戏过程中难以享受互动的乐趣。在远程云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活动让远程学生与在校生进行操作交流。如在该节课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环节,设计了如下游戏:三人一组,同时出手心或手背,如出现一人与另外两人不同的动作计一分(每组发一张导学单给小组长进行记录),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倒计时3 分钟,一组中谁的得分最高,谁就能获得教师发的一个阳光币红包。两名在校生与远程学生编为一组,在校生通过观察座位上的电视机屏幕与远程学生进行“手心手背”游戏,远程学生负责在信息接收终端上进行记录且结果在教室内的一体机上显示。从教学现场可以看出,参与互动游戏的学生完全忽略了空间的距离感,屏幕内外玩得不亦乐乎。这一做法不仅发展了远程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之获得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也使远程学生享受到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定制个性菜单,实现学生发展的差异化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努力实施分层差异教学,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设计并组织各种灵活多样的、富有弹性的、差异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实施差异化评价。[7]该节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分析了远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罹患脊椎发育不良症,不能坐直,双手肌无力,不能正常握笔书写,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能保持集中,对学习保持较强的兴趣”,制定了“培养远程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远程学生和在校生团结合作的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次的互动和展示活动,布置安排了个性化的作业和考核方式,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积分奖励等分别给予了适合的激励与评价。这些菜单式的定制教学服务让远程学生获得了适合的教学,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将重残学生远程编班进入学校课堂开展教学,以现代化媒体和手段作支撑,丰富了重残学生学习的场景和路径,有效提高了重残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其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能提供了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在校生远程班级
数说高教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远程诈骗
山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在籍学习证明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