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梅浪漫永不凋零
2022-12-07林榆莉
文/林榆莉
杨幼梅在创作中
疏影留香(系列一)
走进杨幼梅的画室,我们就被墙上的书法作品吸引: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内容不仅有嵌“梅”字,又与她的气质相符,似乎还诉说着杨幼梅对国画创作的高品质追求。
杨幼梅硕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为一名国画家,参加“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并获得金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获奖作品《等》表现小学生雨天放学时的一个非常普通但极具典型性的场景。“每到下雨天,我经常在校门口看见这样一群穿着雨衣等待家长来接的小朋友。这个场景画面感很强,我很有共鸣,就想把它画下来。”
这个场景对杨幼梅而言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她曾经在小学任教多年,如今在大学研究的是学前美术。孩子们之间的友爱,带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她看来都如此可爱与亲切,也是她最佳的创作素材。
另一幅同主题作品《润物细无声》还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作品尺幅近2米,9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观众常常踮着脚去看作品上的细节,有的孩子边穿雨衣边走路,有的跪在地板上穿雨衣,还有老师拉着没穿雨衣的孩子,还有孩子之间互相帮忙穿雨衣……
如果想将普通的生活场景变成一件作品,特别是群像式大型主题创作,难度是非常大的:从整体的构图到人物的造型,从人物的组合到动态的设计,从衣纹的穿插到线条的疏密节奏,从色彩的搭配到肌理的表现等都颇费思量,但杨幼梅成功地驾驭了。
除了儿童系列主题作品,杨幼梅还创作了系列民俗主题作品。民俗作品《正月里》是杨幼梅和先生专程去泉州采风时,受当地蟳埔女的特色服饰和村里老人朴实可爱的形象所感染,以蟳埔女为题材进行创作,表现节日气氛下她们幸福生活的场面。
不论是画儿童,还是画民俗题材,在杨幼梅作品里,一笔一划都流露着她的喜爱和诗意。
采访间,当提到花时,杨幼梅满脸盈溢着喜爱,对院子里各种花朵的内涵和形态如数家珍。
从花丛中采摘一朵,花是那样动人,心是这样欢喜。将花插入花瓶中,播放一首古琴曲,她研墨取笔,细细地端详,慢慢地勾勒。
在杨幼梅的心中,每朵花都像一个浪漫少女。故此,除了人物题材的大幅创作,杨幼梅平日里最喜欢在花卉小品的创作中感悟生命的绽放。
“面对鲜活的实物作画,能更好地将对象生命力与画家独特的情感结合,体现出个体生命的艺术感受。”杨幼梅说。
为了近距离观察花朵的姿态,她会坐在院子里对着花朵长时间揣摩研究和写生,或是采摘一朵放在画室里,一边感受花带来的优雅与美好,一边描绘此时花在她心中的模样。
在杨幼梅眼中,花朵不仅在盛开时充满生命力,凋零时也是对生命谢幕的赞美。它们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一个状态都动人,都可以在作品里被咏叹。
等 216x176cm
依依秀色 33x33cm
一次,她发现邻居家种了百子莲,借来写生后心生愉悦,便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排。百子莲优雅的姿态深深吸引着杨幼梅,而且花语寓意浪漫爱情。在她的作品里,每一片紫色花瓣都尽情绽放浪漫,不管是阳光灿烂时的明媚,还是倾盆大雨后的晶莹剔透,都是如此动人。
杨幼梅说,她作画时心要静,带着宁静与愉悦的心情作画;创作时尊重自己的内心,画出来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愉悦自我,相信这样的作品同样也会愉悦他人。
她最享受的是将自己当下内心真实的情感描绘在画纸上。她认为,植物犹如人一样有感情,像朋友一样,你对它用心,它也为你带来美与愉悦。
对待艺术创作,她从没有懈怠。“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给生活增添美好。”
杨幼梅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不论是人物还是植物、昆虫,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它们的细节,感受它们生命的能量,这是她独有的魅力。她也将这种能量通过画面的表现,反馈于生活,回报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