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初探
2022-12-07王玉坤
王玉坤
(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
1 历史演变
我国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已经走过了30 a的风风雨雨,尤其是20世纪末,我国引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现代风险管控的思想和方法逐渐被企业所接受,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发展为安全生产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作业行为等标准化内容[1]。2010年以来,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工贸、电力、交通运输、危化、非煤矿山及建筑等行业陆续推出适用于各自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逐渐被各行业企业所重视。目前,各行业企业基本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明显强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在《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订版中首次出现“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21年修订版中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列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自此,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为企业的法定义务,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2 必要性
当前,小水电由于规划落后、资本无序扩张、监管缺失等历史原因,以及投资主体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主观原因,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技术力量薄弱及管理粗放落后等现象,不能满足国家的绿色发展要求。为了改变小水电的现状,促进其加速向绿色水电转型,水利部在2021年度农村水利水电工作要点中提出“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度,推动农村水电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2],全面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
小水电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一整套与生产实际相符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及作业标准,从而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克服因设备陈旧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给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
3 适用的标准
目前,适用于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原国家电监会于2011年发布的《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简称“电力标准”)和水利部于2019年修订的《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简称“水利标准”)。
电力标准针对所有发电企业,重点从作业行为、设备设施、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化要求,最终实现发电企业的本质安全。与之相比较,根据小水电当前的现状,水利标准在内容上有所调整,尤其是在现场管理部分的设备设施管理和作业安全两个二级项目上进行了精简。
各小水电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标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和操作过程的标准化程序。
4 具体工作
应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强化自主管理,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而逐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促进本单位安全生产水平的全方位和持续提高。
小水电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确保确实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4.1 基础管理
各小水电企业应确定符合自身的安全生产目标,制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每人有目标,层层有责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根据电站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备设施运行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等,确保生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加大安全资金投入,积极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通过维护保养、检修、技术改造等办法,积极消除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认真安排布置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分析、评价、总结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
4.2 教育培训
在水电站的生产活动中,人处于重要地位,个人的安全意识、管理能力、制度执行力、操作技能、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状态等,都对安全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根据各岗位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工作。
4.2.1 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此类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决定了小水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状态,必须定期加强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与小水电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3];并熟悉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4.2.2 生产岗位人员
生产岗位人员是小水电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意识、生产技能、安全规程、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其熟悉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应急处置方法和事故相应程序等,确保其能胜任所处岗位。根据不同的情况,生产岗位人员教育培训主要分以下几种:
(1)“三级”安全教育。新员工在上岗前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厂级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有:本单位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及安全考核奖惩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本单位存在的风险及有害因素告知;典型事故警示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有: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及控制对策;岗位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典型事故案例等[3]。生产岗位转岗、离岗三个月以上重新上岗者,应重新进行车间和班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2)岗位培训。主要包括日常教育培训、定期教育培训和专题教育培训。其中,日常教育培训主要形式是班组组织开展的学习培训,如班前班后会等;定期教育培训主要为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教育培训;专题教育培训主要为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的专门培训。
(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有效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离岗6个月以上重新上岗,应进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上岗工作[3]。
(4)四新培训。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前,根据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操作技术要求等,对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3]。
(5)其他人员。在本单位生产岗位的劳务派遣人员和临时工视同本单位生产岗位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4.2.3 外来人员
电站的外来人员主要为协作单位作业人员和外来参观人员。
(1)协作单位员工。主要为承包商和供应商的作业人员,其进入作业现场前,应比照生产岗位员工对其进行现场有关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
(2)外来参观人员。进入生产现场,集中开展电站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应遵守的纪律、可能接触到的危险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知识等教育和告知[3],并由专人带领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3 现场管理
4.3.1 设备设施管理
水电站设备设施主要分为机电设备和构筑物,设备包括:闸门及启闭机、发电机组、调速系统、励磁系统、配电装置、控制保护装置等机电设备;设施包括大坝等挡水建筑物、溢洪道等泄水建筑物、隧洞等发电引水系统、发电厂房、变电站以及送出线路等。
(1)坚持基础台账管理,持续收集、整理和完善设备设施技术档案,为各类设备设施建立从投运至报废的全过程完整身份信息文件,包括附属设备、主要零部件、维保记录、历次检修记录、变更记录以及重要故障记录等重要信息。
(2)按固定周期开展设备设施的巡视检查、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及时消除设备缺陷,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各类设备设施状态良好。
(3)以技术监督为指导,定期试验及安全评估工作,及时暴露设备设施的隐性故障,确保能正确评估设备设施的状态。
(4)以定置管理为核心,加强现场管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5S”管理,确保设备及环境干净整洁。
(5)强化作业行为管理,杜绝违规操作、误操作多设备设施的损坏。
(6)依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单独建立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定期开展巡视检查、监督检验工作。
4.3.2 作业安全管理
(1)班组管理。一是抓好交接班,严格执行交接班程序,严肃交接班纪律。交接班人员必须当面将生产、安全等情况交接清楚,如实把系统运行方式、设备变动情况、现场安全措施、设备存在异常和缺陷情况及处理结果,以及生产的原始记录、领导及上级的生产指示及调度指令、安全工器具等都一一交接清楚。当现场未做好交接班准备的,在事故处理或操作过程中的,工器具、钥匙、图纸、资料不全的,交接班记录不完好或填写的记录与实际不符的以及上级通知或命令不明确的等明显妨碍设备安全运行的均不得强行进行交接班,防止因交接班不清楚而危及生产安全。二是定期开展事故预想,针对水电站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处置方法进行预想,做到风险隐患清楚、应急措施清楚、操作流程清楚。三是作业前后开展班前、班后会,班前会要做到工作任务讲清楚、风险隐患分析清楚、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交代清楚;班后会对作业行为进行讲评,分析作业过程中有无“三违”行为、安全措施是否完全执行、风险隐患是否分析到位、有无完工、料净场清等
(2)相关方管理。针对进入电站开展各项工作的相关方,坚持统一标准,严格实行资质准入,排除不合格相关方,对进入电站作业各个相关方,严格按照本站班组统一管理。
4.4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4.4.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第一,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方面着手,对水电站的自然环境、生产场所、生产系统、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生产经营活动伴随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实体、作业环境和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危险及有害因素辨识,从而识别危险及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4]。
第二,对辨识出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确认其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风险的可接受性。利用“LEC法”等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对危险及有害因素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确定其危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红色代表最严重风险[4]。
第三,对确定的各级风险尤其是红色风险,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可行的、安全的及可靠的全方位控制措施[4]。
第四,从电站实际出发,根据风险等级、需要投入的资源、各层级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和管控方式。水电站通常按公司级、部门或车间级、班组级、岗位或个人级等4个层级管控;红色风险由公司级管控,蓝色风险由岗位或个人级管控,红色风险的管控措施要层层落实到个人。
第五,水电站应及时开展教育培训,使所有从业人员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4.4.2 隐患排查治理
在水电站的日常生产活动中,由于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种种违章、不良习惯、缺陷、故障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消除,会逐步叠加,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成为事故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
水电站的隐患排查主要分为:一是班组人员的经常性检查,包括交接班检查、班中定时巡查和异常情况的加强监视。二是较大范围、较大深度和较大规模的定期检查(每月或每周)。三是根据季节变化突出重点的季节性检查和节假日前后的针对性检查。四是针对专项问题开展的专项检查。
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查思想、查教育。检查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和教育培训情况,检查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二是查管理、查制度。检查是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是否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投入是否充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等。三是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深入生产一线,检查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及作业行为等是否存在事故隐患;发现的事故隐患有无完成整改等。四是查“三违”。检查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五是查措施。检查各项工作安全措施是否严格落实。
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建立隐患治理台账,明确落实隐患的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和临时防范措施、整改资金、验收标准及验收人等内容;并及时组织复查,确保隐患及时消除[5]。
4.5 应急管理
事故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准备、事故响应和事故恢复四个方面。小水电站通常人员较少,很难应对灾害和事故抢险,通常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而大多数电站地处偏僻,很难及时获得社会救援力量的支援。所以,应急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事故预防、事故准备和事故响应能力培训等初期事故处置能力建设上面,应将下面几项工作作为重点持续开展:
(1)救援力量准备。调查电站周边救援队伍情况和救援能力、周边医疗机构情况及属地政府救援力量;电站应搭建应急管理机构与体系,成立包括全站人员在内的应急救援队伍;必要时,与周边医疗机构、消防部门及民间专业救援队等签订支援协议。
(2)资金准备。应有用于应急抢险的应急队伍协调动员、现场救援、物资采购及调运、人员救护等的准备资金,此项资金作为电站安全经费的一部分,必须专款专用。
(3)物资准备。调查电站自有及周边可借调或能及时采购到的物资,主要包括防护救助类的物资、动力物资、照明物资、通信设备、工程机械、排水设备、通风设备、消防报警设备及一般工程材料等;以上物资如果不能及时调用或采购到,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储备一些,自有物资必须登记造册,定期清点和维保,并及时补充损耗。
(4)设施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并调查电站现有及周边的避难设施、消防设施及医疗设施。
(5)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小水电站大多地处山区,属自然灾害高发区域,自然灾害类预案应包括防台、防汛、防强对流天气、防寒潮、大雪及冰冻、放大雾、防地震灾害、防山体滑坡、坍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防森林火灾等专项预案;针对各种作业行为编制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中毒窒息及淹溺现场处置方案;根据各类设备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各现场处置方案。
(6)培训和演练。日常教育培训中要包括应急培训的内容,培养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及从业人员的应急知识和技能,要求每名从业人员了解掌握电站设备设施的性能及运行工况,具备独立完成设备运行方式的调整、系统隔离和各参数监测调整的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并力争将事故消灭在发生初期。通过桌面推演和现场演练方式,定期开展各类预案演练,确保所有人员熟悉事故响应流程、各自在事故处置中的位置、各类事故现场处置措施,并通过演练验证预案的可行性、科学性,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由于电站各类事故的现场处置方案较多,应要求班组人员定期开展事故预想,确保班组人员熟练掌握各类事故的阻断、隔离、封堵、撤离及告警等现场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
5 结 语
当前,小水电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社会的期望,应尽快实现其转型升级,推动小水电向现代企业管理迈进。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起点,系统整理水电站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形成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核心的小水电标准化体系,使小水电的管理大步迈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小水电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