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拴线仪式的文化表达
2022-12-07崔宇
崔 宇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魂线,即白线,是傣族传统宗教活动中的一种信用物。魂线在傣族社会被视为福线、吉祥线,每逢小孩满月要用白线拴线祝福,订婚、举行婚礼、升小和尚、叫魂等也要拴线祝福。[1]而将魂线缠绕在人手腕之上的行为便被称之为拴线,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极为常见的一种风俗文化。拴线文化源于傣族传统崇拜,是“万物有灵观念的神秘性和直观性,歪曲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2]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将宗教归为一种社会行为,“宗教的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并认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3]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认为“仪式可被看作是某些情感的有规则的象征性体现,当仪式对调节、维持和代代相传的那些社会构成所依赖的社会情感起作用之时,仪式的特有社会功能也就呈现出来了。”[4]而拴线仪式同样在傣族传统社会中具有群体情感表达,以及群体所依赖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群体情感的社会功能。范热内普则在《过渡礼仪》中提出将仪式行为具体分为隔离、转换、重整三个阶段论述,认为“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5]而特纳则在《仪式的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将此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分离、阈限、聚合三个阶段,他认为“分离、阈限和交融无处不在,而处于阈限阶段的人则像站在门槛上那样,处于一种不进不出的状态,但唯有经此阶段阈限者的处境或位置才能被重新标记。”[6]而拴线仪式则是使得被拴线者相信只有经此过程,自身才能从病痛中得以“解脱”或获得祝福的状态,才能在心理上被自我或集体所重新标记。艾罕炳在《西双版纳傣族拴线系魂文化》中论述到,“傣族万物有灵的观念使其认为一切的病因都是因为灵魂受到伤害所致,若想使病情痊愈则必须先给病人系魂拴线,做好安魂之事。这种拴线系魂可以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如若失去灵魂之后,亦可找回并系好以达到稳住其魂之效。”[7]2-3由于傣族拴线仪式在当地社会应用面广泛,因此本文将以西双版纳勐龙镇部分村寨作为主要田野调查点,并着重论述傣族的拴线文化所承载的“治疗”及婚庆中的祝福等文化功能。
一、“治疗之线”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物产丰富等特点,但西双版纳也因潮湿、闷热的气候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尤其在古时,在对外交流不便、医疗手段有限的情况之下更是如此。虽然傣族有着闻名于世的民族医学,但“对于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医药,还不可能具备纯粹的科学手段,更何况傣族医药是脱胎于古代鬼神世界的传统医术。”[7]44因此傣医便难以避免有巫术文化的色彩。对于疾病的治愈方式通常可分为医药及心理两类,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药物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傣医已然意识到精神作用对于患病者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便将此类精神称之为灵魂,“傣医会把生病或没有精神的人认为是由于灵魂丢失所导致,这就是所谓的‘人在魂不在’,而有些人在喝酒后,在酒精的作用之下精神倍增,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精神开始恍惚,这种情况又被认为是‘魂在人不在’,两者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必须要进行治疗、招魂、用线把魂‘拴牢’等行为,否则引起不良的后果。”①由于古时人们对某些正常现象的认知局限,以及受灵魂观念的影响,因此无论由上述或其它何种因由所引起人的行为规范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状况,则会被当地人视为是“形神分离”所致的结果,因此须采取“招魂”“拴线”等措施。之后,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传统崇拜、巫术文化便随即与之交织融合,并使之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及完善,意义也更加丰富与深远。
(一)巫医时代的拴线仪式
在佛教未进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之前,巫术文化在当地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地巫术文化的掌握者为巫师,他们被视为可“沟通天地”,具有操控自然的“非凡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仅是傣族巫术文化的主要掌握者及传播者,而且能够察言观色、透析心理,因此“当时民间的民众在有事之前都愿意去找巫师进行占卜,特别是在病痛比较严重时,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求助于巫术的帮助。届时,巫师不仅会将生病的缘由归因于患病者灵魂受到鬼魂的伤害或被‘勾去’,导致家人患病不愈,而且还会告诉救助之人解决的方式,那就是进行拴线系魂仪式。”①以治疗为主要目的的“拴线”行为通常有两个因素构成,首先是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有限认知,加之“救人心切”的心态,他们希望巫师能通过操控超自然的能力使病患者所患之疾能得以好转;其次是“拴线”的治疗方式在当地傣族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拴线”仪式便是当时傣族人民治疗病痛的主要途径之一,即使是今天,以治疗为目的的“拴线”仪式在人们药石无果的情况之下,也不失为一种抚慰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的一种选择。
此外,傣族巫师的治疗方式除采取心理抚慰式的“拴线”仪式作为纯粹精神治疗方式之外,会辅以药石作为医治病痛的手段,两种方式同时作用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之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求医者起到积极的效果,“直至现代,有一些医疗机构不健全或文化素质较落后的地区,有的草医仍借用巫术作为幌子,以用药为真,在虚实之间既治好了病,又强化了自身的神秘性。”[9]可见,傣族巫医在用“拴线”仪式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亦会以药石为患者进行身体治疗,可谓是一种“神药两解”治疗方式。随着佛教的传入,当地巫医的部分功能也逐渐被佛寺僧侣所取代。
(二)佛寺中的拴线仪式
当某种文化作为异文化传播至某地之时并非一帆风顺,通常会经历碰撞、调适及融合的过程,以此适应在当地文化环境而求以生存与发展,佛教在进入西双版纳之时亦是如此。但由于佛教自身的教义与当时社会上层的意识相符,于是便得以至上而下的推广,很快便成为绝大多数傣族信仰的宗教。佛教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差异性亦采取包容甚至融合的态度,“拴线”文化便是佛教纳入自身的体系当中并加以发展与完善的范例之一。西双版纳拴线文化的起源与佛教并无关系,而是“源于傣族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巫术文化的治病方式,到后来南传佛教进入以后便与之相互交融,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所蕴含之意义也更加深远,并最终形成集治病、慰藉、消灾、安魂、调节、释放、解脱及化解心理障碍于一体的综合功能,被大众广泛接受。”[10]佛寺亦成为当地民众求取平安、安抚心灵、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重要场所。
佛寺中的拴线仪式通常是由寺中僧侣,尤其是主持僧(当地称之为大佛爷)担当仪式主持人,而拴线所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如祛病消灾、保佑平安、“解除晦气”等心理安慰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需求范围也更加广泛。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曾多次目睹当地民众因各种因由而至佛寺请大佛爷为其进行拴线。如勐龙镇景乃村一名村民携带其孙辈请村寨佛寺的大佛爷为其孙进行拴线,而大佛爷便会在其孙辈面前先念诵一段平安经,之后便将一根白色棉线拴到小孩手腕之处,至此一个简单的拴线仪式便完成。据事后笔者向当事人了解得知其情,“我孙子这几天晚上都在啼哭,搞得一家人晚上都睡不好觉,所以就到他带佛寺请大佛爷给他念经、拴线,好让他晚上不再哭闹……”,无论小孩是因拴线后停止夜间啼哭抑或是受药物作用的结果,经此仪式后,其家人的心态在此中得以调节,使之能够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应对此事,进而能够细心了解小孩啼哭的真实原因。此外,村民在购置新车或车辆在发生祸事之后亦会到佛寺请求大佛爷为其车辆进行拴线仪式,而村寨佛寺僧侣对此也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承担着佛寺对村寨应尽的义务。“不论有什么人来佛寺请求拴线,我们基本会答应,一来体现普度众生的教义,二来佛寺日常的开销用度均是村民所供养,所以村民有什么要求,佛寺会尽量给予帮助,甚至有的时候有的人想发财,或者是做生意不顺利,都会来佛寺请佛爷拴线。”②佛寺中的拴线仪式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所涉及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其实佛寺中的拴线仪式更多的是呈现出精神层面的“治疗”,使得信仰群体在接受“治疗”之后能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回归日常生活,正如特纳所呈现出仪式过程中所具有分离、阈限、交融的仪式功能。
总体而言,西双版纳的拴线文化始于传统崇拜文化社会,发展于巫术文化社会,最后在南传佛教社会定型。佛教与巫术文化时期的拴线仪式均有承载“治疗疾病”的社会文化功能,但不同之处在于巫术文化时期的巫医会用“神药两解”的方式共同作用于被拴线者,以达到其“治疗”的目的,而佛寺中的拴线仪式则在其完善的宗教体系的基础之上,为被拴线者提供纯粹精神上的抚慰、心理上的调节及心理平衡,但无论何种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心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二、“祝福之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变,西双版纳傣族的拴线仪式也由原初以治疗为目的的文化内涵发生延伸,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当中。傣族人民在建新房时需要请佛寺僧侣为其拴线,外出远门及归来之时需要拴线,在婚庆礼仪中的拴线仪式亦具有其丰富的文化表达,“此类仪式通常佛寺并不参与,是由村寨中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召曼④作为仪式的主持人”,④并通过为结婚双方拴线的形式完成对村寨集体男女双方婚姻的祝福,是民间立定婚姻“契约”的一种形式。
婚姻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当事双方除以隆重的婚庆形式加以庆贺之外,得到家中长辈或村中长者的祝福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西双版纳傣族的婚庆礼仪便是如此。傣族婚礼仪式中的“拴线”行为不仅承载着村中长者为对新婚双方的美好祝愿,也是新婚双方共同建立家庭的传统文化标志,是傣族婚礼上不可或缺的传统。因此,婚礼在当地傣族村寨除全寨人参与之外,得到村寨长者的祝福亦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傣族在结婚之时,必须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新婚方双主持拴线祝福(此类拴线行为僧侣通常不会介入),傣族认为只有经过村中长者拴线之后婚姻关系在民间才被视为婚姻关系的建立,才可得到民间的认可。如果双方只是拿到结婚证,只能证明婚姻关系得到国家的认可,而如果没有经过拴线便视为没有得到村中长者的祝福,那么这段婚姻在村寨中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除非双方离开村寨。”⑤此外,在长者为新婚双方念诵完祝词之后,双方还需进行一道必要的仪式程序,即在众人的见证之下双方需各自进行“滴水仪式”,以此表示双方白头偕老,永不反悔的愿意与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地傣族村寨的婚礼中,如若婚姻双方的其中一方为其他民族或非佛教信徒,那么须将遵循一条“民间法则”,即入乡随俗。双方仍需得到主办婚礼的村寨长者的拴线祝福,得到村寨群体的认可,否则将会视为对当地村寨神灵的冒犯,是一种触犯当地禁忌的行为。“在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村寨中,不管你是什么人,或者信仰何种宗教,双方均须以跟跪姿接受老人的拴线祝福,如若不然,这便是一种犯忌的行为,傣族有一句话是‘无论你进入哪个寨子,你必须尊重那个寨子的神灵’,如果你不尊重人家寨子的神灵,那还不被人家赶出去吗?”⑤因此,如若不遵行当地的拴线习俗,新婚双方不仅得不到村寨民众的祝福,而且其婚姻关系在民间也得不到认可。因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你必须尊重我们的神灵,因为‘掌管’婚姻的是村寨神灵,不是佛教,你不能用你的习俗来衡量人家的风俗,所以宗教与鬼神是两码事,这个就是属于鬼神的范畴。”①因此,入乡随俗的民间约定在文化差异的群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多元文化依此民间约定而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
傣族婚礼仪式中的拴线祝福仪式,村寨长者对婚姻双方的拴线祝福可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者对新婚双方进行的拴线行为,并非只是将一根细线简单地缠绕于被祝福者的手腕之上,而更多的是承载其先祖之灵对后世子孙的庇佑与祝福,以及对其民族传统文化尊重与传承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傣族的拴线文化是借以拴线仪式这一具象的行为方式,将人们心中所盼之愿望借以拴线行为以期获得。傣族人民相信,身体承载着灵魂,而灵魂主宰着身体,两者即分离又统一,因此便借拴线的形式将身体与灵魂牢牢“拴住”,不受疾病的困扰。拴线仪式对身患疾病者在精神层面可谓是一种心理抚慰,使之能够将身体痊愈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力量而积极应对现实生活。而仪式治疗对患者所带来的希望并不仅限于患者对仪式本身的期盼,而更多是信仰群体所赋予的集体力量,而这种力量将会激发、维持或重塑社会群体中的某种心理意识,此类群体性的意识又给予个体心理上的鼓励与“判定”,此“判定”将给予个体极大的心理慰藉与自我认同。拴线祝福仪式中所获得的集体认同与祝福亦是出于此类群体性“判定”的延伸与演变。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傣族的拴线仪式不仅承载着傣族人民相互慰藉、勉励、安抚,以及在心理上解除 “祈求者”的思想障碍等功能,同时也寄托了当地民众美好愿望与祝颂,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注释:
① 岩XX,66岁,傣族,西双版纳州傣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对傣族原始崇拜、仪式、禁忌、历史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② 勐龙镇景乃、景龙、景栋以及景洪市村曼阁村波章及数名村寨老人以及西双版纳州傣族协会负责人获取的访谈资料。
③ 召曼为管理村寨寨心、寨神、祭祀等原始崇拜事物的管理者。
④ 洪景曼阁寨佛寺、勐龙镇景乃、景栋佛寺大佛爷以及村寨召曼和长者。
⑤ 刀XX,傣族,70岁,西双纳州傣学会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从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