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边疆史地研究述论

2022-12-07刘俊珂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壮族广西民族

刘俊珂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西边疆的研究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广西边疆史地正是在既往边疆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具有良好学术传统的广西边疆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边疆史地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现根据研究发展的大体轨迹,以及迄今面世相关研究成果对广西边疆史地研究现状、发展建议及展望做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通史、通志研究

作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史、通志常常出现对广西边疆的研究内容。马大正总主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共七册),主要按照地区分类撰写,包括多部通史,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边疆通史研究方面的较新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中国边疆经略史》[1]主要是关于边疆开发、边疆政策、治边思想的研究,也涉及到了广西边疆的相关内容,其中的《西南通史》[2]则介绍了远古至1840年西南边疆演变的历史,不仅包含了广西边疆内容,地域上还涉及到中南半岛北部,内容涉及各时期政治沿革、社会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该书还撰有8篇纵论,叙述历代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与治理策略等重大问题。《西南通史》重视发掘及诠释相关史料并积极吸收前人成果,注意微观研究与宏观探讨相结合,大致能反映学术界对西南边疆研究的总体水平。

将广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通史,以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3]和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4]为代表,这两部通史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两部著作的出版,改变了过去广西边疆研究相对零散、总体探讨薄弱的情形,促进人们从中长历史时段的视角审视广西边疆历史。另一方面,这两部著作对该领域的探讨尚有较大空间。由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两部著作篇幅相对不大、内容逐渐陈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新编广西通史》和新编《壮族通史》《壮学丛书》系列编撰的渐次完成将使广西地区的通史研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通志研究方面,1959年广西成立通志馆负责编撰新的《广西通志》,1969年通志馆被撤销,修志工作受到影响,1981年9月,广西决定恢复自治区通志馆,次年1月广西首轮新方志编修工作正式启动。除了总述和大事记以外,目前新的《广西通志》有83个分志,其中,《行政区划志》《军事志》《民族志》等对广西边疆政治、历史、民族都有一定的论述。

二、广西域界变迁史

广西与越南接壤,域界可分为陆疆和海疆。由于海疆的概念发展较晚,广西历史上疆域的变迁以陆疆为主。广西疆域变迁研究是西南部疆域的变迁与历代设治的重要部分,尤中在《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5]详细地论述了从秦汉至清朝西南边疆的地域沿革变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对各个时期西南边疆的地理变化做了详细的考证,同时对一些前人的研究和史料中的不足和谬误做了补阙和校正。研究边疆史地的重要著作还有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6]、黄体荣《广西历史地理》[7]等也考证了广西疆域变迁。

马大正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8]对边疆研究史进行了梳理。覃延欢、廖国一主编的《广西史稿》[9],叙述了广西疆域的变化与历代的设治。张荣芳等《南越国史》[10]考证了南越国的疆域与设治。谭其骧[11]等也撰文探讨隋南宁州总管府与唐剑南道管辖范围等问题。唐志敬《清代广西历史纪年》[12],阐述了清代广西发生的重大事件,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13],探讨了秦汉至民国广西地区的建置沿革。龚荫在《中国民族政策史》[14]中分别叙述了各时期中央王朝的民族政策,其中广西边疆占有相当篇幅。

随着对边疆变迁研究的加强,对于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逐步加强,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社会·边疆社会)》《西南边务》《西南边疆》等史料和论述也连续整理出版多辑,这些史料的编辑出版,大大推动了对边疆变迁的研究。

上述多项研究成果主要认为,秦朝开拓岭南疆域,设置三郡,其中的象郡辖地包含今天越南和广西西南部分地区。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郡县,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都处于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宋太祖开宝元年,越南摆脱中国的郡县统治,建立自主封建王朝,中越双方国与国的关系形成之后,虽然因循了以前郡县辖地的界线,疆界划分不甚精准,越南建立自主封建王朝之后,双方边界冲突、交涉不绝于史,陆疆不断变化。中法战争以后,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中越疆界。

三、广西开发史

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史是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边疆开发史涉及政治、民族、环境、经济和人口等诸多问题,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把边疆开发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逐步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以交通研究为例,既有研究古代水运的专著,如唐兆民主编的《灵渠文献粹编》[15],郑第连的《灵渠工程史述略》[16],马依等主编的《广西航运史》[17];也有对近代公路和铁路的研究,如梁有斌,谢永泉主编的《广西公路运输史》[18],朱铁兵的《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9];还有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如吴传钧主编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此外,还有许多论文对西江水运与外贸的关系、两宋“盐马”贸易通道等进行了研究。

有的专著论述涉及边疆开发与广西现代化的进程。例如,陈武主编《变迁与繁荣:广西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化》[21],马大正、李大龙主编《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22],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23]。这些研究更多地展示一种“经济建设”的模式,缺乏对现代化理论的深度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朱浤源在《从变乱到军省:广西初期现代化1860-1937》[24]一书中从更大的时间跨度批驳了经济决定论和“社会——国家对立论”的理论。

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25],蓝勇的《南方丝绸之路》[26]与《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27]、方铁等《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28]、李干、周社征《明代南方民族地区的发展》[29]、张荣芳等《南越国史》、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30]、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31]、马汝珩等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32],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33]、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34]、黄家城等《桂林交通发展史略》[35]与吴小凤《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36]等,这些论著也极大地加强了广西开发史领域的研究。

四、广西对外关系史

广西对外关系史的研究除了出现在通史、通志等方面,在西南边疆的对外关系研究也有出现,主要有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 1912)》[37],《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 1947)》[38]等。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39],研究了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的关系。

中法战争与中越边界问题有密切联系。刘庆、黄振南[40]、罗素珍等撰文,叙述中法战争中清廷的对策、中法战争对中越边界的影响等问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41],汇编古代至近代与中越边界有关的中外史料,并撰写简要内容说明,是大型多卷本史料。另一方面,申旭《中国西南对外关系研究》[42]也对中法战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廖宗麟《中法战争史》[43]与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44],在中法战争的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中法战争史学会编撰的《中法战争论文集》已经出版多部,收纳了许多学者对中法战争研究的成果。

五、民族史

(一)历代的边疆治理政策

从公元前2世纪至19世纪,历代封建王朝根据广西地区地属僻壤,交通不便,民情复杂,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等特点,相应地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统治政策或措施,有多篇论文探讨了历代王朝在广西边疆设治与经营方面的问题。全面研究这个问题的早期成果主要有《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壮族简史》[45],在该书的“古代社会”章节中,主要介绍了秦汉至唐朝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治理、土官(土司)制度的普遍确立和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改土归流的推行等历代王朝对西南壮族地区的治理政策,但由于该书仅是简单的介绍读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覃彩銮研究员在《历代王朝对待广西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其历史作用》[46]中,将历代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政策进行了一一梳理和论述,理清了广西的治理政策的主要脉络,诸如南越王赵佗推行的“和集百越”政策,汉武帝的“以其故俗治”政策,南朝时期的“左郡”或“傀郡”,唐宋时期的羁糜制度以及元明清时代的“土司制度”等。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47],研究了古代各个时期中央王朝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并从纵向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治边思想、古代边疆管理机构的演变等问题。

对广西边疆地区历代治理政策研究最多的方向当属对土司制度的研究,学术界已有多篇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年代的土司制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元王朝对广西民族地区的统治》[48]、《明代广西土司制度述略》[49]、《明代的广西土官制度》[50]和《明代广西土官制度的改土归流问题》[51]、《明代壮族土官朝贡评述》[52]、《明代广西土官设置新探》[53]、《明代广西东部、南部土司建置沿革与分布研究》[54]、《从设土到改流: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55]、《清代广西的改土归流》[56]、《清代广西土司制度》[57]、《清代广西土官制度的衰落》[58]、《因时而治——明清以来国家的治边思想与广西土司制度的演变》[59]、《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60],以及《略论壮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61]、《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何以长期存在》[62]、《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63]、《论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的类型——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研究之一》[64]、《论壮族土民田地所有权的确认——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研究之二》[65]和《论壮族土司田地权利的转让——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研究之三》[66]、《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67],等等。分别介绍了元明清时期广西土官土司制度推行的情形、土司制度下的社会关系,以及改土归流的原因、实施过程及其评价等情况。

另外还有多篇论文对广西壮族土司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如蓝韶昱《21世纪以来广西壮族土司研究综述》[68]、贾霄锋《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69]等。

(二)族源研究

早期关于西南边疆的古代民族起源问题,主要有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70]和王文光的《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71]等著作,他们均对西南边境古代民族的起源、识别以及这些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名称以及迁徙分布的情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近期关于广西少数民族的源流、群体及其重要活动等方面,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百越族系展开,例如:何平的《傣泰民族起源再探》[72]认为是古越人群体与当时居住该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以后才逐渐形成的。王文光、周芳的《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73]认为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很早就分布在今云南、广西、越南和老挝部分地区。另外,由于在古代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学者对于这些出于政治或其他需要攀附汉族而创造新的祖源记忆也有所研究。例如:韦顺莉的《荣耀与追求:广西壮族土司民族认同之考察》[74]和邓金凤的《试析壮族的“汉裔情结”——以岑毓英为例》[75]等文均指出,“汉裔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

(三)民族关系史

关于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少数民族与汉族移民的关系等方面,主要成果有: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76]与翁俊雄《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77],从人口史的角度,研究了包括广西边疆在内古代各地的人口问题;徐杰舜《广西古代民族关系述略》[78]和《广西近代民族关系述略》[79],分别从古代和近代两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和近代以来广西民族关系的特点,事实详实、论据充分;钱宗范等的著作《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80],探讨广西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宗法制度;宋涛《广西壮汉民族相互融合现象探析》[81],从广西壮汉民族相互融合的表现、特点、原因等方面,对壮汉民族融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农耕文化是民族交融的基础,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民族交融的纽带,壮汉民族的通婚、壮民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民族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成授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82]是研究广西民族关系与政策的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以古代、近代、现代为顺序,以民族关系革命史政治史为线索展开,近现代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虽然内容全面,但政治色彩比较浓;廖杨,付广华的《清末广西民族关系发展论》[83],指出清末广西的民族关系超越了国内的范围,不仅突出了政治领域内各民族的互相协作,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也在心理上使各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得到升华,实现了民族关系的发展;王振刚,段小青的《中国近代西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84],则对前人研究近代西南民族关系史及相关领域的成果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评述。

(四)壮学研究

壮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壮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包括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教育、人口、地理、民俗、心理、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现实生活等。壮学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对壮族的历史起源、民俗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1999年4月在南宁武鸣县召开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壮学丛书》编委会成立。2004年,《壮学丛书》第一阶段成果正式面世,标志着壮学研究正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壮学丛书》成为壮学研究的里程碑,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壮学丛书》致力于系统整理和研究壮族社会文化,由研究资料和研究专著两大部分组成。壮族古籍的搜集、抢救和保存整理,壮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研究资料,为壮学研究专著的产生提供了依据。研究专著则分为壮族传统文化研究与壮族现代化研究两个系列。《壮学丛书》确定的选题50个,已完成的选题30个,已出版31套专著。其中,包括《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5]、《徐松石民族学文集》[86]、《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87]、《壮族铜鼓研究》[88]、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

除了《壮学丛书》以外,《中国壮学文库》和《中国壮学》辑刊也成为壮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壮学丛书》等平台的推动下,壮学研究出版了许多成果,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宗教信仰、现代化、科学技术史、经济史、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黄兴球的《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89]探讨了对壮泰族群分化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学者也加入到壮学研究的领域,并出版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专著。例如,塚田誠之著的《壮族文化史研究:明代以降を中心として》[90];白荷婷的作品《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91]在国际人类学界引起较大的关注,也引起国内壮学研究专家对其研究的批驳。然而由于学术理念和语言的限制,这些批驳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长期在广西居住生活的白丽珠精通壮语,其编著的英汉对照的《武鸣壮族民间故事》[92],由民族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她还组织了对古壮字进行软件化处理的项目,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贺大卫的《招魂》[93]将广西壮族的招魂视为泰系民族的宇宙起源文本,其作品在国内壮学届引起的反响相对较小。

从整体上看,广西地区边疆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的重点是广西边疆的少数民族,尤其注重其社会状况的调查,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渊源、历史活动、社会形态、民族治策及古代民族关系等方面。但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研究民族关系、跨境民族等的同时,开始重视探讨西南边疆的疆域史、政区史、治理史、边界史与开发史等内容。这一时期的两个特点,是研究者的思想逐步解放和研究领域的明显扩大。尤其以注意采用新视角与新方法,注重研究广西边疆历史的整体性以及重大、深层方面的问题,并重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等为特征。二是推出了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相关研究较集中的领域,有历代边疆治策、跨境民族等。边疆历史地理也取得丰硕成果,尤以疆域变迁史、政区沿革史、边界史、交通史、开发史、对外交流史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

当然对于广西边疆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微观视角、细小问题、重复研究的选题较多,至于重大及深层的问题,以及边疆形成发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随着新时期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学术视角的日益拓展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就广西边疆研究的发展而言,若干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和深入,主要体现在:

1.加大发掘新资料的力度。除常见的正史与专门史籍外,广西的地方志、文集和手稿也汇集不少宝贵资料。进一步发掘地方志与相关文集等包含诏令、奏疏与施政记录等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边疆事务、邦交关系、财政经济、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史料利用价值。

2.拓展研究领域,提倡深度研究。广西边疆相关的民族史、政区沿革史、治理史与开发史,是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可扩展的领域还不少,如社会史、人口史、文化与传统史、民族观念史、城镇史、地缘政治史、边疆治策史、经济格局变迁史等。

3.采用新的研究视角与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一领域采用新的视角与方法,可以扩大选题的范围,解决某些方面史料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采用新的视角与方法,将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透视更清晰,便于从多维的视角审视,更准确地分析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

4.重视选题的前瞻性。选题科学与否是研究的重要起点。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广西地区边疆学科建设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对于若干深层次和复杂问题的探讨尚显薄弱。历史时期广西地区的环境变迁史、地方与中央关系、社会生活史、跨境民族关系史以及对外交流关系史等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5.学科布局有待加强。目前,广西边疆史地布局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考古学、民族问题、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总的看来,在通史、通志的研究方面比较丰富、系统;在疆域变迁史的研究方面也成果颇多,但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中国与越南边界方面的问题,研究广西与邻近省份政区沿革史问题较少;在开发史方面,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较多,系统整体的研究较少。对资源利用与环境变迁史、开发个案史等的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广西的对外关系史研究则以中法战争时期为背景的研究较少,对其他的时期的对外关系史研究较少;民族史方面对边疆治理史、跨境民族、壮学的研究较多,对在广西聚居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研究的较少。

作为中国边疆学组成部分中的重要一极,广西地区边疆学科始终应该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指针,在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社会与民族的进步、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等层面,做出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继续巩固提升之前研究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注重采用新视角与新方法,注重研究广西边疆历史的整体性以及重大、深层方面的问题,大力促进融国际关系、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一体,那么,建立有区域特色、跨学科研究的广西边疆史地研究群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壮族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戏曲》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