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S视域下的高校科协科普工作路径研究
2022-12-07曹青青
曹青青,邢 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要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基于科学(S)、技术(T)与社会(S)发展的视角(即STS),对于本身具有教育与传播属性的高等院校而言,其科普责任的担当与付诸实践比科技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力与历史意义,更值得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高校对于科普事业的责任感和具体担当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展现,值得探究和反思;另一方面,放眼未来,高等院校科普责任的实践路径也需要继续思索和开拓。
1 高校科普及高校科协
1.1 高校科普的优势
高校在科普工作中蕴含巨大潜力,拥有科研环境良好、科技人才众多、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是教育与科普相结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
1.1.1 科研环境良好
高校科研环境良好的优势体现在软硬条件两方面。高校重视科研环境的建设才得以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地,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都会结合科技周等类似主题开展多彩的科普活动,在2003年就建立了逸夫博物馆,并形成了多个以校园文化和科研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普基地。高校对于科研设备、资金等硬性条件和科学精神与文化氛围等软环境条件的大量投入,无疑为高校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优势。
1.1.2 科技人才众多
高校科研人员拥有相关研究领域的丰富理论知识、教学素养和科研功底,在参与科普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还体现着严谨的科学精神。高校学生群体人才济济,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社团与组织。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热情向上、学有所长,是高校科普工作中的积极力量。
1.1.3 科研成果丰富
近些年,高校通过开展大量科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科协根据高校科研的此类特点曾与其共同探索以“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等为主题的科普资源转化方式。各高校积极围绕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并通过编制科普读物和剧目等方式积极响应。
1.2 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方式
高校科协是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其对于各教育群体实行专门科普人才的培养,并开展校内外广泛的科普教育[1];对人才、硬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运用,并积极推行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传播科学精神。
1.2.1 针对各教育群体的科普方式
高校的专门科普人才大致可分为几类:①管理型科普人才,需要在高校相关专业系统的学制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科普体系,设立与科普相关的本、硕、博专业及博士后工作站,并进行高校、科普研究机构与科技文化企业的联合培养;②科普场馆专门人才,主要进行科普展览设计与开发、科教活动组织策划、科普讲解及科普场馆的经营管理;③创作与策划性的科普人才,通过挖掘已有的科普素材并对其进行创意加工策划出全新场景下的科普产品,将其产业化和市场化;④高端科普传媒人才,利用科普出版、动漫、影视和新闻等方面的科学素养举行多样的科学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媒体从业者的科学传播力。
1.2.2 基于人才资源的科普方式
近年来,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都会就“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提出殷切希望[2]:“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要坚持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与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加强思想建设的核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思想基础。作风建设不仅决定着“科协工作者之家”的凝聚与向心力,还通过科协组织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这与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密切相关。组织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家”就是组织。制度建设属于规章与管理范畴,决定其生存与发展。文化建设为其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的沃土,并不断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品味与 层次。
1.2.3 基于硬件资源及实践活动的科普方式
高校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科普资源,不仅包含着场馆设施类、项目资金类硬件资源,还通过不定期开展各类科普实践活动在高校科协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首先,构建一套合理的高校评价标准,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多角度落实好科普责任;其次,为促进高校设施场馆类科普资源效用有效发挥,应将各类场馆进行资源整合,解决因形式不同、规模各异且因某类场馆科普资源专业性较强而导致组织科普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最后,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积极拓展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的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对高校科普资源开展宣传。
科普实践活动在高校科协的积极推行下极大地带动着科技工作者与学生群体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科普工作者尝试走进不同的社区倾听居民的心声,并利用科研工作者知识面丰富的优势广泛开展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分门别类的科普宣传。高校科技工作者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协应据此安排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的时间开展科普返乡活动。
2 高校科协科普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实践特色
2.1 高校科协科普中的共性问题
部分主管部门和领导对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将科协当作学会的挂靠单位,最多为学术交流管理部门;另一部分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科学普及”。过分重视行政职能部门的硬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在高校教学、科研所形成的软环境中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院校办学资源主要投放在教学质量与学科评估的建设方面,科普工作严重受到轻视,“库恩现象”十分严重[3]。
缺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导致高校科协无实际权力,而且高校群体对是否应建立科协仍存在分歧,于是大部分高校至今仍未建立科协。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截止到2013年5月,全省100多所高校中仅约15%的高校建立了科协[4]。当前国内无全国性统一指挥的高校科协组织,这直接导致了高校资源和人力无法得到充分的调动,科普工作效率低下。
部分高校科协对工作的开展没有明确的思路,后续工作动能不强,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且高校科协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员工多为兼职,缺乏业务培训与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在科协组织的建言献策活动中科技人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科协大多数工作是公益、无偿性的服务,其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群众组织没有独立的财务和活动场所,资金积累、自我创收能力较弱。高校科协对口管理缺乏专业性;地方政府、党委和相关部门对高校科协的作用、职能规划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引导和扶持措施; 省市级科协机构缺乏对高校科协的发展指导与支 持,这些都导致了高校科协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不够 理想。
2.2 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实践特色
高校凭借自身优势突破了机构限制,将具有高校特色的招生宣传、人才培养、科技竞赛、学生社团、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加以结合,如南开大学在科普工作方面一向注重创新并付诸实践,并通过各种方式、采取不同路径在各领域内开展针对在校师生和校外群众等不同群体的丰富科普活动。
第一,将科普工作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在进行学术培养的同时满足广大市民同样享受大学教育资源的愿望,从而达到了提升高校教育影响力的目的。第二,将科普工作与招生宣传相结合。每年组织教师到各地进行讲座,举办社会实践活动,遴选优秀在校大学生与中学生亲密互动、沟通交流。招生办每年举办校园开放日,邀请市民共赏校园美景,开放学校图书馆和部分资料室,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第三,将科普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组建讲师团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宣讲主要内容,开展走进基层、社区、学校、医院等系列演讲活动。校团委组建科普团体,以学生为主体,呼吁其自行结队到家乡的科技馆、图书馆当志愿者。第四,将科普活动与科研或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社科研究管理处和科技处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科普项目,校科协承办创业大赛,关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围绕课题组成科研小组,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高校科协科普实践提供了 借鉴。
3 高校科协科普路径的优化与对策
3.1 高校科协科普主要路径及关联协同性
首先,健全的高校科协组织为高校科普工作提供动力。高校科协虽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但作为高校科协的领导者和参与主体的行政领导,科技工作者仍决定着高校科协的发展方向。高校蕴含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但因基层单位组织形式多样导致资源整合和利用的难度较大。因此,通过不同的基层科协组织单元,如研究生科协、大学生科协、青年科协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组织结构,形成立体交叉式体系,促进高校科协真正发挥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深度开发高校资源。
其次,赋予高校科协一定的行政权力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权利保障。只有权利运行得到许可,才能变边缘化地位为主动地位,才能增加科普活动话语权,才能顺利开展相关工作。保障高校科协权利和增加投入才能使科协工作步入正轨和走出当前所处困境。只有向有关部门积极汇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愿望与要求,坚决维护其合法权益,打造出利于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组织丰富的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活动,加强高校与地方的横向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再次,科技工作人员是高校科协组织的中坚力量。高校人才资源充沛,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在校学生,都是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主力,在科普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皆可作为高校科协的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对此,高校科协应建立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奖励激励机制,并建立起系统规范的高校科普志愿者队伍。
最后,活动经费与活动场所是高校科协科普工作的物质基础。有独立预算经费的高校科协拨款很少,全年运行经费大多仅有3~5万元,大多数高校甚至未给予科协任何独立预算,这直接导致了科普工作的开展缺乏基本保障和受到限制。高校科协的日常活动,如科普活动、校企对接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3.2 高校科协科普路径的优化对策
3.2.1 挖掘科普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
高校科协要充分发挥校内丰富的硬件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服务社会大众的高校科普工作,努力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首先,为确保师生第一时间获取国内外科研最新成果资讯,应积极配合或牵头高校院系举办学术类、综合类的国内外学术讲座或交流报告,为高校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发展。其次,高校科协应面向公众开放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并安排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进行讲解。再次,组织高校科普工作者,开展常态化的教育、科普活动,借此提升他们的科普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倡导并组织大学生科协成员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于校园内外开展科普宣传,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活动月、科研成果讲座、影视展等活动[5]。
3.2.2 发展校内志愿者,建设专业化的科普队伍
科普志愿者作为重要的科普力量,应以其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科学朴素的方式传播专业知识技能,提倡新的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广大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普及多种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作为知识载体的科技人员,理应成为科普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高校科协可以利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的优势将科普教育与学科优势加以结合,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科普团队。一是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科普氛围;二是对学生科技社团进行专业化培训,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科普,并开设以科普工作热点难点为主题的科普类公选课,开设科普专业相关学科,进行专职人员的培训;三是通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和学术性培训打造出一支高校科普专家智囊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普型人才;四是依托高校科普场馆类资源培养一支专职与兼职志愿者有机结合的学生科普团队。
3.2.3 统筹整合资源,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科普机制
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效组织符合高校现有体制管理下的高校科普队伍有序开展科普活动,立足科技前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科普场馆、实习基地、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优秀的科研基地,与高校专业科研人员一同打造具有现代传播方式的科普宣传平台。建立调动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科普工作长效激励机制,制定有关出版、晋级、评奖方面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科普产品,并为其制定优惠的出版制度和为优秀作品颁发奖项。与对科技知识有需求的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依托高校的专业平台鼓励有关科技工作人员和企业协同开展大规模的线下技术宣传活动。建设完整的科普实践基地,解决科研项目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的问题,以促进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