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微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中老年人群睡眠障碍症58例*
2022-12-07施丹丹傅云其谢鸿康寿旭锋
施丹丹 傅云其 徐 奕 谢鸿康 寿旭锋 陈 登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诸暨市中医医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3 诸暨市江藻镇卫生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4 诸暨市五泄镇卫生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课题组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中医经筋理论指导下,在枕下肌群处,使用微针刀松解技术治疗睡眠障碍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观察通过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数据分析来比较微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睡眠障碍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9年1月~2020年9月诸暨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以及全院住院部睡眠障碍症患者1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诸暨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例、对照组5例脱落。最终收集113例,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38~80岁,平均53.9±8.6岁;病程2~15个月,平均7.9±3.5月。对照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40~82岁,平均54.1±10.0岁;病程2~16个月,平均8.1±3.3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入睡潜伏期>30min;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睡眠时间缩短:通常<6h;日间功能障碍:次日晨感到晨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病程:每周至少3次,持续至少1个月或14天[1]。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5~85岁;PSQI积分>7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0分,焦虑自评量表(SAS)<60分;病程超过1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怀孕、哺乳或在备孕期的妇女;药物或酒精引起的失眠;同时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者;近1周出现感染及发热者;精神发育迟滞者、酒精或药物滥用或依赖、自杀倾向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肺、肝、肾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近1周使用过抗镇静药以及其他任何类别的镇痛药物。
1.5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5.1 观察组:①器具选用:乐灸牌微针刀(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器械有限公司),LJ3525R规格(0.35mm×25mm),刀口约0.4mm。②施术部位:颈枕下肌群处,即后枕部近颅骨骨面和耳后近乳突处。③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伏案位,医者用左(或右)手大拇指或食指在患者枕下肌群处用力触摸深浅筋膜、筋节、浅在的肌肉附着点、皮神经卡压部位,摸到细小的一个或数个条索状结节,局部用贝加尔碘伏消毒棉球和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医者双手带上无菌乳胶手套,右手拇食两指捏持微针刀,中指固定针身,刀刃呈纵轴方向,左手拇指(或食指)触摸并用力压住条索状结节,刀刃与条索结节平行方向逐一进行切割,进针深度<1cm,提插切割,不添加其他任何辅助手法;操作时根据条索状结节的大小决定切割次数,一般1~3次,施术时能听到“咯咯”声;若局部出血,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术后再在局部以75%乙醇常规消毒;治疗隔日1次,以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5.2 对照组:取穴:四神聪、印堂、太阳(双)、神门(双)、曲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申脉(双)。器具选用:一次性针灸针(江苏吴江市佳辰针灸器械有限公司),低频脉冲治疗仪:G-6805电针仪(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后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医者持0.25mm×25mm毫针,印堂、四神聪、神门、照海、申脉直刺0.5寸,另持0.25mm×35mm毫针直刺曲池、内关、三阴交1寸;针刺得气后接低频脉冲治疗仪,第1组、第2组分别接同侧曲池与神门,第3组、第4组分别接同侧三阴交与照海,予连续波治疗,频率5Hz,强度2~4单位,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时间40~50min;治疗隔日1次,以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6 疗效观察:PSQI总分减分率=[(针刺干预前分值-针刺干预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临床痊愈:PSQI总分减分率>75%;显效:PSQI总分减分率51%~75%;有效:PSQI总分减分率25%~50%;无效:PSQI总分减分率<25%[2]。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α=0.05,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PSQI各因子及总分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SQI各模块分数及总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对照组(58例)2.69±0.47 1.40±0.71**2.82±0.40 1.91±0.52**2.60±0.49 1.76±0.54**2.42±0.50 1.75±0.58**1.71±0.63 1.42±0.60 1.55±0.50 0.89±0.71 1.89±0.42 0.95±0.56**15.67±1.35 10.07±2.71**模块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总分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8例)2.57±0.50 1.34±0.76**2.79±0.41 1.72±0.74**2.60±0.49 1.69±0.68**2.53±0.50 1.72±0.74**1.60±0.67 1.78±0.65**##1.66±0.66 0.84±0.49**##1.81±0.54 0.97±0.67 15.60±1.38 8.90±2.80**#
3 讨论
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景岳全书·不寐》对形成不寐的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3]又言“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督脉经项后至风府入络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在不寐的病因分析中,脑与督脉的影响十分重要[4]。而枕下肌群是连接着枕骨、寰椎和枢椎后方的4块小肌肉,其解剖部位与脑和督脉密切相关。从经筋理论出发,《灵枢·经筋》载:“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由此可知,枕下肌群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范畴。《灵枢·经筋》又载:“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囟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指不用。”[5]故可知足太阳经筋与神志病密切相关,当枕下肌群劳损时会引发颈枕部僵硬、疼痛、头痛、头晕、视野昏暗等一系列综合征,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睡眠障碍。
课题组以经筋理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为指导,选取微针刀为针具,结合其速刺疾出的特点,作用于枕下肌群处深浅筋膜、筋节、浅在肌肉附着点以及皮神经卡压部位,通过松解枕下肌群,刺激相关神经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大脑皮层接受刺激信号,使大脑异常放电现象得到抑制,人体获得放松而安眠。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经筋理论指导下使用微针刀松解枕下肌群较为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因睡眠障碍给生活及工作带来的影响,能更好改善和调节此类中老年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操作简便,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简、便、廉、验”的特点。经筋理论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微针刀技术出现后,更是获得迅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