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品种太选谷19高产栽培措施*
2022-12-07张庭军李东方
张庭军,李东方 *,赵 凯
(1.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2.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所)
谷子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疆北疆地区谷子产业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北疆地区耕地连片、光照充足,种植优质高产谷子品种,具有较好的栽培条件和发展前景,生产出的谷子加工成的小米色泽金黄,米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近年来,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育了15个谷子品种(系),其中,太选谷19以其优质高产易管理等特点深受科研工作者和谷农的认可。现将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措施总结如下。
1 选育过程
太选谷19以国家一级优质米品种坝谷214为母本,以优质粮用常规种赤谷8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2年组配组合,进行有性杂交,2003年种植F1代鉴定真假种,2004—2011年进行定向系统选育,2012—2013年连续2年参加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新品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2015—2016年在新疆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新品种比较试验,在优质高产方面表现突出。
2 产量表现
2012—2013年参加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新品种多点联合区域试验,在太原谷区平均产量为5 994.50 kg/hm2,比对照豫谷18增产0.85%;在长治区平均产量为6 029.48 kg/hm2,比对照九谷增产13.35%;在春谷早熟区大同县平均产量为6 559.51 kg/hm2,仅比对照大同30减产0.5%;在忻府区平均产量为7 063.59 kg/hm2,比对照长农35增产16.8%。2年多点联合区域试验表明太选谷19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强,适宜在不同生态区推广。
2015—2016年参加新疆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品种比较试验,2年平均产量6 687.95 kg/hm2,较对照晋谷40号增产9.8%,居参试12个品种(系)之首。
3 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幼苗嫩绿,叶鞘浅紫色,中秆,穗型一致,呈纺锤形,穗码松紧适中。早熟耐密。生育期87 d,株高177.4 cm;在留苗60万株/hm2时成穗率达到87.2%;穗长22.9 cm,单穗重20.85 g,穗粒重16.75 g,千粒重3.5 g,出谷率80.3%;百谷黄米,熟相好。
3.2 抗性
2012—2013年经田间自然鉴定:太选谷19抗倒性1级,抗谷瘟病,中抗白发病、红叶病,蛀茎率为0.05%。
3.3 小米品质
太选谷19小米鲜黄,粘香绵软,适口性好,商品品质、食用品质兼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对其小米营养成分进行检测表明:粗蛋白含量12.8%;粗脂肪含量3.44%,总淀粉含量为86.05%,其中谷氨酰胺1.56%、亮氨酸1.18%、丙氨酸0.95%、苯丙氨酸0.58%、天冬氨酸0.52%、蛋氨酸0.35%、丝氨酸0.34%、缬氨酸0.34%、苏氨酸0.27%、酪氨酸0.20%、甘氨酸0.18%。
4 主要栽培措施
4.1 播期
新疆北疆适宜播期为4月中下旬。
4.2 播种方式和保苗密度
采用膜下滴灌,56 cm+20 cm(小行距20 cm)宽窄行种植,穴距10 cm,每穴下种2~3粒,播深2~3 cm,保苗密度52.5万~67.5万株/hm2。根据土壤质地调整播量,土质较差的地块播种量15~25 kg/hm2,平地、土质肥沃地块用种量7.5~9.0 kg/hm2。
4.3 田间管理
播种后及时滴出苗水25~30 m3/667 m2,滴完出苗水3 d后进行破板结,避免苗长偏或者不能出苗。3~5片叶开始放苗、间苗,在5~7叶完成定苗,每穴留苗2~3株,结合间苗拔除穴内杂草。植株中午萎蔫,早晚平展时滴头水,此后每10~12 d滴1次水,整个生育期需滴水5~7次,总需水量200~250 m3/667 m2。
拔节前3~5 d喷施1次缩节胺,用量52.5~75.0 g/667 m2,可有效控制地上部分茎秆徒长、促进根系下扎,预防滴灌后耕层浅、后期易倒伏的隐患。拔节后滴头水,第一水以行间接墒为准,滴深滴透。随后2~3 d中耕除草,耕深8~12 cm。第二水开始随水追肥,施尿素105~135 kg/hm2,或用硝铵150 kg/hm2,加施黄腐酸钾30~45 kg/hm2。
在谷子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须保证一定的田间土壤湿度[1-2]。抽穗至灌浆前期的12~15 d是开花结实的关键期,是谷子一生中对水分、养分吸收的高峰时期,此期需加大水肥施用量。栽培管理的关键是以水调肥,满足谷子对水肥的需求,促使穗抽齐,加快开花进程。增施底肥450 kg/hm2左右,若底肥量施用较大,滴灌追肥时可以减少用量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