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农药减量措施
2022-12-07陈爱群石晓玲刘高坤李红萍徐素琴
陈爱群,石晓玲,刘高坤,李红萍,徐素琴
(1.第四师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可克达拉 835213;2.第四师六十二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3.第四师六十六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4.第四师六十七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5.第四师七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位于伊犁河谷,凭借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及多年的制种基础,常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1.7万hm2,已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主要的优质制种玉米种植基地[1-2]。由于当地独有的河谷气候、制种玉米种植年限长,品种组合较多,品种抗性不一,再加上气候变化更替、耕作方式改变,制种玉米田病虫害发生种类逐渐增加,危害加重,防治成本增加。为此,2015—2020年,第四师围绕制种玉米病虫害农药减量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制定了伊犁河谷制种玉米病虫害农药减量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农药使用次数和剂量。
1 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以及制种玉米亲本组合的多样性,目前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的主要病虫害由以往的“五虫二病”(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玉米叶螨、玉米蚜、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已逐渐演变为病害以瘤黑粉病为主,虫害以地老虎、棉铃虫、双斑萤叶甲、玉米螟、玉米叶螨为主,玉米蚜、玉米三点斑叶蝉、白星花金龟局部发生,某一病虫害发生程度在不同年份因品种、气候等因素有所变化。通过分析2011—2021年农业农村数据采集平台(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子系统)有关新疆兵团第四师玉米病虫害发生数据可知,10年来玉米病虫害总体发展趋势是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发生减轻,棉铃虫、双斑萤叶甲成为当前玉米田的主要发生害虫,玉米叶螨随年际气候变化发生波动,玉米蚜、白星花金龟在局部区域发生,随着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包衣拌种技术的普及,玉米螟、地老虎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有所下降。
2 制种玉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2.1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
按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要求,选择辖区内有代表性的制种玉米田,对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开展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结合制种玉米亲本品种特性、田间长势及气候特点,科学准确地预测当地制种玉米病虫发生动态。利用电视、网络、农业例会等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种植户进行病虫害防治。
2.2 农业防治措施
2.2.1 降低病虫基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杂草及作物秸秆,适时秋翻冬灌,降低病虫越冬基数。开春后,及时开展清除渠边、田埂杂草,铲埂除蛹等农事活动,减少玉米叶螨、地老虎、棉铃虫、双斑萤叶甲等的虫口基数。播种前,结合整地播前用90%的乙草胺80~100 mL/667 m2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防除制种玉米田杂草,降低制种玉米田虫害发生。
2.2.2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对需制种的制种玉米亲本组合进行小面积试种,根据区域的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质、高产、抗病虫性能好的制种玉米亲本组合。
2.2.3 种子包衣
种子包衣前进行人工粒选或用种子精选机粒选,剔除病粒、虫粒、瘪小、破碎的亲本种子,确保籽粒均匀、饱满且发芽势强,将精选好的种子晾晒2 d。在播种前15 d选用国家审定登记的专用种衣剂对精选的种子包衣,选择含有噻虫嗪或吡虫啉的杀虫剂拌种,防治苗期地下害虫,或选用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拌种,防治瘤黑粉病。
2.2.4 适期播种
当5 cm地温稳定通过8 ℃时抓住墒情适时播种[3],播深3~4 cm,播种做到深浅一致,下籽均匀,覆土适宜,采用干播湿出,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滴水出苗,确保出苗整齐,个体长势健壮,减少制种玉米种子腐烂、根腐病的发生。
2.2.5 加强栽培管理
生产中应充分发挥植株自然控害能力,通过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培养健壮植株,减少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生;科学运作水肥,根据制种玉米需水、需肥规律以及地力、苗情,适时适量灌溉施肥,做到科学灌溉、合理施肥,使制种玉米生长稳健;根据制种玉米亲本品种特性合理进行化控,使制种玉米田形成高产稳产的群体结构,增强抗病虫能力;适期抽雄,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伤口”,减少玉米黑粉病侵染几率;及时砍除父本,增强田间通透性,降低病虫害发生。
2.3 理化诱控措施
2.3.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按3~4 hm2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的标准,在制种玉米田周围统一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做到集中连片,以降低棉铃虫、玉米螟、地老虎成虫基数。
2.3.2 性诱捕器诱虫
在棉铃虫、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按照15个/hm2的标准在制种玉米田分别摆放棉铃虫及玉米螟性诱捕器,各诱捕器间距50 m,做到摆放高度一致,并随作物生长调整高度,确保性诱捕器高出作物15~20 cm,诱芯每月更换1次,以诱杀棉铃虫、玉米螟雄虫,改变田间雌雄比例,减少田间着卵率。
2.3.3 人工摘除和拔除
结合定苗,对查找到有叶螨的玉米植株叶片进行摘除,也可人工拔除制种玉米田的叶螨中心株,将拔除的叶片或叶螨中心株带到田外埋除,防止叶螨进一步扩散蔓延。制种玉米生育期,及时摘除瘤黑粉病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染几率。
2.4 生物防治措施
2.4.1 保护和利用天敌
(1)合理邻作,优化作物布局。在制种玉米周边种植小麦、苜蓿等作物,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天敌对制种玉米害虫的控制作用,达到养益控害保高产的目标。(2)种植诱集带。在制种玉米田边种植苘麻[4]或向曰葵[5]等诱集作物,及时对诱集带进行集中喷药防治,降低玉米田虫口密度,减少田间施药次数及施药量,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3)投放赤眼蜂。在二代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间隔5~7 d连续投放3次,每次投放蜂量2万头/667 m2,共计6万头/667 m2。
2.4.2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在棉铃虫、玉米螟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叶面喷施NPV等生物农药,宜在傍晚或阴天施药。当玉米蚜出现中心株或有蚜株率30%~40%时[6],用苦参碱进行防治。
2.5 化学防治措施
2.5.1 点片防治
(1)喷洒保护带。制种玉米播种后及时调查玉米田四周杂草上叶螨基数,选用四螨嗪、螺螨酯、阿维菌素等专性杀螨剂有选择地封锁地边。(2)点片防治叶螨、玉米蚜。结合上年玉米叶螨发生情况,5月上旬及早进行叶螨田间调查,对调查到的叶螨植株做好标记,做到“围点打圆、围圆打圈,围圈打片”,控制玉米叶螨进一步扩散蔓延。当发现中心蚜株时,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对中心株进行防治,减少大面积施药。
2.5.2 适期施药
(1)适期防治瘤黑粉病。在做好包衣拌种的基础上,针对品种抗病性,在制种玉米瘤黑粉病发病前及时防治,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戊唑醇等药剂,连续用药2次,间隔10 d,注意轮换用药,预防和控制病害。(2)适期防治棉铃虫。根据虫情测报灯诱蛾量及田间调查情况,当田间百株卵量20粒左右,或初龄幼虫达6~8头时,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维盐、氟苯虫酰胺等高效、低毒且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施药适期为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3)双斑萤叶甲防治指标。当成虫虫口密度达到30头/百株时进行化学防控,尤其在玉米抽雄、吐丝期[7-8],选用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高氯氟在早晚喷雾防治。(4)玉米螟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第一代、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分别在玉米心叶末期和穗期,当玉米螟处于盛卵期或低龄幼虫期,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以上,穗期虫穗率达10%时,分别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进行防治。(5)玉米叶螨防治指标。在制种玉米开沟前,对于田间有螨株率超过5%的制种玉米田,用阿维菌素+噻螨酮、阿维菌素+四螨嗪、噻螨酮+炔螨特、螺螨酯、哒螨灵等专性杀螨剂兑水喷雾,注意叶背面均匀喷雾,且要交替轮换使用药剂,并及时调查药效。(6)玉米蚜虫防治指标。以利用自然天敌控制为主,当田间出现中心株或蚜虫点片发生时,分类进行挑治。有蚜株率30%~40%时,用生物农药或选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吡虫啉等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药剂防治。(7)适期防治白星花金龟。当白星花金龟进入发生初盛期时,应及时发布情报,选用辛硫磷、吡虫啉等进行防治,也可用糖醋液诱杀。(8)适期防治地老虎。于地老虎二龄幼虫盛期,新被害株率5%~10%时[9],选用敌杀死、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喷施玉米植株。(9)适时防治玉米三点斑叶蝉。玉米三点斑叶蝉在田间蔓延较快,应在其为害初期(即在田边杂草及边行为害时),喷施内吸性杀虫剂控制虫口数量增长[10],同时可兼控玉米叶螨的基数。在为害高峰期用吡虫啉或啶虫脒全田喷雾防治。
2.5.3 科学施药
要切实做到农药减量增效,生产中应推广应用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措施,推广环境友好的农药助剂,选用高效植保机械,改进施药技术,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施药方式,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局部或隐蔽性施药,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提高施药质量和效果,达到长期控害的目的。同时,各种植单位在做好制种玉米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应制定统一的制种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案,统一时间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措施,以确保最佳的施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