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2-07刘昀
刘 昀
(巴青县农牧业科学技术服务站,西藏那曲 852100)
1 产业现状
1.1 牦牛养殖生产情况
巴青县草原面积136.43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5.47万hm2,核定载畜量98.15万个绵羊单位,耕地面积120.57hm2,已全部退耕还草。2016年共有牧户8988户、牧民51936人,截至2021年弃牧搬迁2188户,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末存栏牲畜21.14万头(只、匹),其中存栏牦牛20.58万头(能繁母牦牛8.18万头、种公牛0.62万头),县域内有本塔牦牛、满塔牦牛等优良地方品种。在海拔较低的乡镇偶尔可见种用黄牛和产奶用犏牛。
1.2 牧业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围栏封育、黑土滩治理、草原灭鼠、人工种草、草原监理站等项目,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通过加大畜牧良种补贴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牧民群众开展品种改良的积极性;通过坚持不断完善县、乡、村兽防体系建设,实施农牧业科技服务站建设项目并配套相应编制,落实“三区科技人才”、科技专干、农业农村专干、乡村振兴专干、科技特派员等的招聘选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针对牧业产业的公益性服务能力;通过实施防抗灾体系建设相关项目及高寒棚圈建设项目,落实涉农保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畜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建设牧道桥涵、发放便携光伏发电设备、帐篷等改善了牧民轮牧转场条件。
2 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特殊的草场、牦牛资源为发展特色牦牛产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巴青县地广人稀,植被主要为天然牧草,由于地形多为山地河谷,小气候较多,牧草品种丰富,为发展牦牛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天然饲草基础,载畜量95.08万个绵羊单位。巴青牦牛肉以其较好的风味和口感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巴青牦牛对高寒缺氧及放牧粗饲条件适应性强,且肉质相对其他地区牦牛较好,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以及一定的存栏基数是发展特色牦牛产业的有利条件。
2.2 良好的牦牛养殖传统为发展牦牛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牦牛在巴青县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牦牛的肉、奶、皮、毛、粪都是牧民群众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牧民群众对牦牛养殖具有深厚的感情,在长期的牦牛养殖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牧民群众参与到特色牦牛产业中将为产业提供巨大的活力。牧民群众对生产性能较好的牦牛及犏牛有一定的认知及引进意愿,例如:江绵乡部分群众主动从林芝引进体型较大的公牛;阿秀乡某牧户用3头牦牛在青海换1头母犏牛。部分牧民群众已具有将多余牦牛出售的意愿,2020年出售活牦牛4566头。
2.3 本地群众对牛肉、牛奶等畜产品品质特殊的需求为特色牦牛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
巴青县是传统的牧业县,群众对牦牛肉需求量巨大,虽然具有一定的牦牛存栏基数,但由于养殖周期长,惜杀惜售观念严重,仍然存在巨大的牦牛肉需求缺口,市场上可见的牦牛肉几乎全部从甘肃、青海等地输入。本地藏族群众对黄膘肉的认可度远高于白膘肉,其他民族群众对鲜肉需求较大,而外地输入的牦牛肉均为冻肉,大部分为白膘肉,在本地发展牦牛产业,生产黄膘肉,四季供应鲜肉具有较大的溢价及市场空间。本地藏族群众普遍认可在当地生产的鲜牛奶,生牛奶、经简单发酵的酸奶价格达到30元/kg,部分经济合作社、群众已经意识到牛奶生产销售的收益,“十三五”期间组建畜产品生产销售经济合作社7家,据调研,大部分本地干部及弃牧搬迁群众喜欢只经过初步处理的鲜奶、酸奶,但苦于市场上没有卫生质量较好的相关产品。
3 产业发展的短板
3.1 特殊的资源条件限制产业发展
巴青县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低,青草期短,由于过牧及鼠害,草地存在一定的退化问题;地理位置偏远决定了从外地调运饲草料的运输成本高,甚至饲草运输成本高于本身价格;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多为坡地,不适宜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组织化利用成本高。牦牛生长周期长,体型普遍较小,产奶量低,生产性能低;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没有较系统科学的选种,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严重,据本地牧民群众介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当前牦牛生产性能普遍较低。牧民普遍缺乏科学的养殖理念和技术,对母牦牛过度挤奶,犊牛哺乳不足,枯草期没有补饲意识,冬季草料储备不足,导致牦牛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之冬季风大、气温低、雪天多,缺乏有效的保暖设施,牦牛长期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3.2 产业基础薄弱
牧民群众在长期的牧业生产中,牦牛养殖主要是传统的靠天放牧,自给自足,自宰自食,出栏上市少,未形成商品意识;受宗教及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大规模屠宰牦牛,惜杀惜售观念严重,排斥舍饲养殖。本地缺乏产业化发展牦牛养殖的经验,政府部门及社会上均缺少比较了解国内外产业环境、技术应用及市场情况的人才,对产业的总体把握不足,而由于当前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市场化引入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和人才。
4 对策建议
4.1 持续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
草原是本地低成本获取牧草最主要的途径,良好的草原生态及一定的牧草产量是发展牦牛产业的根本保障。建议持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提升草原生态属性。通过实施人工种草、补播改良、灭鼠工程等治理退化草地,提升牧草产量。并加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各区域实际,系统性、差异化地开展草原保护与建设,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刈割草场建设,探索本地牧草的商品属性开发;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开展放牧草场建设,提升草地的牲畜承载能力及防减灾、生态属性。
4.2 探索符合本地资源条件的品种改良方式
4.2.1 加强牦牛的品种改良
利用好各类资金、政策、项目,引进优良牦牛品种,积极开展不同品种间杂交和区域间种牛交换,缓解近亲交配问题,同时,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保护牧民自发引进优良品种的积极性;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扩大本地优良种群规模,加大提纯复壮力度,提升优良种群的生产性能和推广能力。
4.2.2 探索在适当区域开展犏牛养殖
犏牛的生产性能高于牦牛,母犏牛产奶性能明显高于母牦牛是本地牧民的普遍认知。目前人工授精技术已十分成熟,通过人工授精解决由于公犏牛不育造成的引种成本高及黄牛对高海拔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已具备可能性。具有高产奶品种是解决本地鲜奶市场缺口及缓解人畜争奶引起的犊牛由于哺乳不足导致发育迟缓、体型较小问题的有利条件。所以建议在适当的区域开展小规模的犏牛养殖探索,进一步确认将犏牛引入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4.3 开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养殖
由于资源条件及发展程度限制,短期内本地牦牛产业难以与其他牦牛产区竞争,突出特色是确保牦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建议:一方面,加大对本地文化特色的开发,结合文旅业发展牦牛产业。一方面,突出本地牦牛产品的品质特色,一是加强本地牦牛肉营养成分、烹饪方式、产品开发的研究,在产业发展中尽可能突出本地牦牛肉的特色;二是黄膘肉是本地放牧牦牛肉的显著特点,牛黄色脂肪成因物质为β-胡萝卜素,脂肪是牦牛最大的β-胡萝卜素储存库,在缺乏维生素A时组织中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一定的β-胡萝卜素摄入量可增加牦牛皮下脂肪β-胡萝卜素含量,在牦牛的饲养过程中,补充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有利于黄膘肉的形成,建议在科研及生产中探索通过调配饲料成分产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牦牛肉。
4.4 探索以奶业为突破口发展牦牛产业
牧民普遍受宗教观念影响不愿大规模屠宰牦牛,具有将多余的牛奶及奶制品出售的意愿,但在现有的条件下鲜奶难以长时间保存,做成酥油价值降低;在传统的放牧条件下牦牛产奶量低,生产的牛奶大部分用于群众自食;发展奶业必然提升品种改良、扩繁、畜群优化相关需求,架子牛将成为累赘,群众出售架子牛的意愿必然增加。发展奶业符合牧民的传统观念,牧民对奶产业的认可度远高于短期育肥;特色奶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且可解决在发展牦牛肉产业中架子牛来源不足问题。建议以牧民合作社为主体,辐射全县牧民群众,提升产业的组织程度,探索发展一定规模的特色奶业;扶持培育本地具有一定意愿及基础的合作社,帮助其解决牛奶保质时间短问题;研究、引进较先进的养殖技术,提升牛奶产量及架子牛养成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鲜奶冷链运输体系和奶产品开发加工销售及品牌打造能力;研究制定草场流转政策,为提升组织化提供政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