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龙窑结构及其烧制技艺研究

2022-12-07陈克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烧窑窑内龙窑

陈克萍

龙泉境内现存的古代龙窑19座,有9座在宝溪。龙泉宝溪有两座(五股窑和陈家窑)建于清末民国初,龙窑一直延续着传统青瓷的龙窑烧制技艺。“青瓷生在选土配釉,长在成型修坯,但死活要看窑炉烧成。”——这句话说出了青瓷烧窑的重要性。青瓷烧制的成功与否关键在烧窑,器型做得好,瓷釉配制好,施釉晾干后,一切就寄托在烧成阶段了。因此,《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龙窑烧制是青瓷烧制的关键环节。老一辈青瓷人都非常重视青瓷的龙窑烧制技艺。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能高。因其自身有相应的高度差,具备一种自然的抽力,能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快速升温。因其升降温快、燃烧温度较高、火焰流通均匀、生产周期时间短、产能大、成本费用低、易于保持还原气氛,适宜于焙烧胚体较薄、较高温度下黏度较小的瓷器。龙窑烧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龙窑的建造结构;二是烧窑技术。

一、从建造结构看龙窑的不断发展

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烧制钵、盘、杯、筒状器、纺轮等陶器;距今8000—9000年前,缙云陇东遗址就发现陶器的鼎足、器耳等器物;距今5000年前,与龙泉宝溪交界的蒲城管厝党溪村牛鼻山遗址就在烧制陶器。在龙泉北面的遂昌好川文化遗址上,4000年前就出现陶鬶、盉、垂棱豆、鼎、罐、釜、盘、壶、杯、尊、簋等器物,但龙窑的出现却比较迟。

位于福建的浦城仙阳镇猫耳山就发现4000多年前的龙窑,被现代人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第一次有了长条形的窑炉形态。该窑址内发掘出两座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其结构保存完好,同浙江上虞李家山商代龙窑相似,但是猫耳山龙窑的时代更早,体现了一定的原始性。该两座龙窑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原始龙窑。这对研究我国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说明中国远古烧制陶器不断总结制陶经验,不断改进窑炉技术,从无窑平地堆烧式的原始烧制阶段到有窑炉的穴窑烧制,又进一步发展到出现龙窑烧制的新阶段,烧出原始瓷。

1.早期龙窑结构

(1)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猫耳山早商窑址的一期窑炉距今在3600年以上,从结构来看属于升焰窑;二期窑炉距今约3580年,为典型的半倒焰窑;三期窑炉距今约3500年到3400年,已经有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由具备龙窑要素的三大部分组成。窑底有一定坡度,窑尾设有烟囱,可以依靠窑身的坡度和烟囱产生抽力将空气抽吸进窑内,能烧较高的温度,也容易维持还原气氛,提高陶瓷的产量和质量。

(2)无后期龙窑的垫具等窑具。该龙窑与李家山早期龙窑一样未发现垫具等窑具。

(3)窑尾部无挡火墙。与浙江绍兴长竹园发现的春秋战国窑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发现的汉代窑相比较,两条平焰窑中的一座窑底前后倾斜度基本一致,另一座虽前后稍有变化,但大体较一致,且两条窑尾部均未发现挡火墙。说明商代早期,人们已经试水建造形态更高级、烧制质量更好、结构完整的龙窑,从而让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烧造变成了现实。

2.后期龙窑结构

龙泉宝溪的龙窑有窑基、窑体、窑棚三大组成部分。窑基是指地面基础,因其依山而建,具有一定的坡度,宝溪龙窑的窑基坡度在20—25度左右。龙窑的高差一般受其坡度和长度影响,高差度越大龙窑烧制时的抽力就越强大,从而形成更快的火焰流速,但是龙窑的火焰流速往往不宜过快或过慢。只要火焰在火路里能够流畅顺利游动就可以。因为龙窑烧制需要讲究窑室温度和充分的火力运用。窑棚是在龙窑上方搭建防护结构,避免龙窑烧制时受突发的外部恶劣天气影响。通常在护墙或者护墙外部安装砖柱、木柱等支撑。

龙窑的主体结构是窑体,窑体内部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窑头相当于老式内燃机的“火车头”,圆形,可以发挥龙窑烧制的关键性作用。窑头的火膛,即燃烧室,设计要考虑便于进柴、点火与送风。火膛前正面中下部位筑有狭长的火门,窑底设有方形或者圆形通风口,龙窑依赖此处进风,促使木柴燃料充分燃烧,以此保证龙窑内燃料可以最大程度燃烧。空气经过通风口进入龙窑,借助龙窑内部通道推进火焰,进行热量传导,从而有效提升窑室温度。窑室即烧成室,是装烧坯件的空间,窑室底部通常铺垫砂层,起到保护窑底、垫平与固定垫底窑具的作用。窑尾主要由挡火墙与排烟孔等排烟设施构成。为防止火焰流速过快,窑室后段筑有挡火墙,墙下设有烟火弄,窑内生成的烟与废气由此进入出烟坑排出窑外。后期的龙窑又增加了投柴孔与窑门等结构。

二、从窑火中凤凰涅槃看龙窑的烧窑技术

青瓷可以在窑火中浴火重生,也可以在窑火中毁灭。黄头土脸的瓷坯要在龙窑中凤凰涅槃,主要看龙窑的烧制技术。

一般估计窑温从800℃开始就应密切注意升温曲线变化,心中要根据窑内器物的大小及其他考究,计划好升温曲线和还原时间控制,确保科学可行状态下的窑火按照预定进程、预定火路变化延续。结合窑室温度变化、火焰变色等情况做好投柴口的投柴控制以及有序封口等相关工作。烧至这一阶段,因时时需要观察和调整,烧窑技术负责人在这一阶段不宜离开窑炉岗位,因需要随时安排调度和掌控龙窑烧制情况。这一时段要注意的要点是:

1.烧窑头时要干燥的松木,并全面封闭火眼,让窑室处于封闭状态。当50—60根松木持续投入,烧至800—1000℃时,窑尾温度也可达到300℃左右。

2.要持续向窑内投柴,实现窑温由温至热、至猛火烧制。猛火20分钟后至少保持恒温持续烧窑,这是烧窑的猛攻阶段。

3.烧制猛攻烧窑阶段,要做好及时保温,保持窑火平稳,保持内部还原气氛,勿使窑温过度变化产生波动。

这一阶段要通过反复看窑火识别窑温,并借助于火标来进一步判断窑内温度,达到准确判定窑温的目的。借助观火孔观看焰火状态,以长钩钩出火标进行验证判定。当对窑内温度有准确判定后,才能有效指挥加柴或封闭加柴口。

窑温太高,釉面易裂;窑温太低,瓷釉不化,无法烧出理想瓷器。所以烧窑的技艺集中在怎样判别温度,怎样控制升温快慢,怎样加柴,添加柴薪数量多少,粗细度、干湿度柴薪的准确安排配合。加柴的间隔时间长短、节奏缓急控制,这是烧窑技艺的关键所在。

4.开窑不可过急,封窑停火后要有三五天时间自然冷却,窑内温度自然冷却才能保证瓷釉的完美效果。

总之,龙窑的建造与烧制技术在瓷器烧制技术中属于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烧窑是温度的调节与把控,是技术,也是艺术。要摸清龙窑火路,要善于观察火焰,依据龙窑内火焰的变化进行柴火的调节。

猜你喜欢

烧窑窑内龙窑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驼背伍烧窑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活着”的龙窑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