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物理课程有效实施
——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的对比分析

2022-12-07李春密

物理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标跨学科课程内容

谭 琳 李春密

(1.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4;2.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北京 100875)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 准(2011 年 版)》(以 下 简 称“2011 年 版 课标”),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其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相比2011年版课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基于两版课标的文本分析,结合当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对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2022年版课标相比2011年版课标的一些主要变化

1.1 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强化物理课程育人导向

2011年版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给出了三维课程目标.[1]2022年版课标聚焦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一方面从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4个方面具体详细地提出了课程目标;另一方面阐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即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育人,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更强调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整体性、整合性,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物理课程的育人导向.在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关要素贯穿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部分之中.

1.2 依据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物理课程内容主题

2022年版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在2011年版课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主题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体来说,2022年版课标整合了2011年版课标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构建了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5 个一级主题组成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3个主题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调整,“实验探究”主题将2011年版课标的科学探究内容和学生必做实验进行了重新整合,新增了“跨学科实践”主题,并且在每个主题的后面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5个一级主题纵向有递进,横向有关联,体现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点.[2]

依据核心素养构建物理课程的内容主题,这是对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基于物理核心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3]避免枯燥、碎片化的概念堆砌和机械的练习导致大脑低层次思维水平的循环重复,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高阶思维的形成.

1.3 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2022年版课标新增“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3个二级主题.“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目的是发展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2]

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具有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既要坚持学科立场,发现学科的独立价值,又要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外在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发展学生内在的大脑思维能力.

1.4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和评价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2022年版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从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了整体描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有着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为考试评价提供依据.[2]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将教学与评价的标准进行了统一.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内容要求之后有具体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有助于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在评价建议中对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并给出了具体的试题样例,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一致性的认识与理解,对“教—学—评”进行整体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22年版课标的这些主要变化都体现了21 世纪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整合.整合理念为科学教育面临的首要矛盾——有限的科学学习时间和“无限”的科学知识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4]这也正是一线教师具体实施课程的难点所在.

2 教师在物理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难点分析

2.1 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也是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通过与一线教师交流发现: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以知识为本的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研读课标时首先会直接扎入三级主题中,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研究,重视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落实,而较少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去整体考虑.这就让教师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泥潭里,缺乏上位和整体的认识,对物理课程整体的育人功能理解不透彻,从而使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理念的第一要点提出,明确了物理课程的目标.教师研读课标时,由于受到时间、环境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对课标中课程理念等上位的内容,往往感觉距离自己的教学实际比较遥远,如果没有实际例子作为参考,也没有专家进行引领和指导,难免在思想认识上对课标整体修订的背景以及课标变化体现出的指导精神和物理学科精髓领悟不够,则无法体会到课程理念对实际教学所起的方向性指导作用.

2.2 依据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化主题的能力较欠缺

教师日常习惯于按照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和教参的指导开展教学,在具体课时安排上也多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来设计教学进度,对当前使用的教材版本依赖程度较高,也形成了与当前使用的教材相对应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思维定势.而课标要求依据学生核心素养,以课标中的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内容.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思维上打破原有的基于当前使用单一版本的教材逻辑体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多版本教材或其他课程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形成大单元主题,而不仅仅是一节课的课时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观,系统性、结构化地重新审视和构建物理课程内容,也是教师思维层面的一次变革和升级.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2.3 对实施“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

“跨学科实践”主题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物理学科专业积淀,还需要有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储备,有善于发现生活和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敏锐眼光,有多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挖掘、选取有教育意义素材的综合能力,有合理制订跨学科实践方案并科学引导、组织实施“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能力,等等.因此,“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

2.4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教师原来习惯于采用期中、期末、毕业考试、中考等考试成绩来评价和判断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平时的过程性评价欠缺科学性和专业性.虽然每节课教学设计上写有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如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其实并不是那么明确.虽然每节课结束也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精准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都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经验,而没有专业科学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由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导致了教学与评价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很好地实现统一.2022年版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为教师在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上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上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这些难点,正是教学研究的切入点.物理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任务是探索和揭示物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设计和实施物理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5]因此,从区域、学校、教师等不同层面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探索促进物理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物理教学专业能力.

3 加强教学研究,助力教师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3.1 注重专业引领,做好培训指导,加深教师对课标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领会

在教师自学课标的基础上,区域教研层面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使之在思想上对课标的顶层设计有深刻的领悟,在观念上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而促进其实际教学行为的转变.例如,区域教研活动可组织专题讲座,邀请课标修订组专家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对课标进行解读,让教师从整体的课标精神到具体的核心素养内涵有所理解.在专家解读的基础上,学校可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对自学和聆听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区校两级教研活动,既可以促进教师自己主动思考,又能够发挥同伴教育作用,让教师之间思想碰撞、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标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领会.此外,区域教研员还可在专家和教师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结合专家讲座的内容,选取一些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将深刻的思想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让教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落地.

3.2 发挥骨干力量,重视课题研究,加强课程内容主题结构化构建的实践探索

区域教研层面,一方面可以市区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组建专业团队,在课标中选择一些主题,尝试进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名师工作室,以工作室成员为主,开展主题研究.尤其是名师工作室中汇集了初、高中教师,又有名师指导,在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时更有利于初、高中学段的有机衔接.通过这两种方式设计出的单元主题可作为样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交流研讨,供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和改进,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大单元主题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以及设计出来后如何在每节课上具体落实.

学校层面,一方面要加大资源支持,为教师教学搭建资源平台,配备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供教师参考;另一方面可由教研组长牵头,带动全组教师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相关研究.例如,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围绕物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当前使用的教材版本为基础,打破教材章节,同时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课程资源,开展以大问题(或项目、观念、任务)为核心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在形成一个个单元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再加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和衔接的研究.

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按照思维发展的一般程序,对物理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再将主题中的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相关联,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系列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素养的提升.

3.3 案例示范,加强整合,促进教师“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能力提升

区域教研层面可以选择课标中的主题内容,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专题研讨课、观摩课等,提供教学案例供教师参考.例如,2022年版课标中三级主题“5.2.2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所列举的“例2调查物理学在桥梁建筑技术方面的应用案例,体会物理学对桥梁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子,就可以我国具有标志性的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桥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学科实践”主题的教学设计,开展案例教学.这既能体现物理学在我国桥梁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物理课程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学校层面应积极为教师进行“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创造条件.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可由教学副校长牵头,组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各学科教师联合教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跨学科实践为载体,开展项目式学习等.另一方面学校可充分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对课内外进行一体化设计,例如,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跨学科实践”主题学习与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相整合实施,还可以在课后服务中鼓励教师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带领学生结合课内所学,采取“做中学”“用中学”等方式,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一些物理小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用系统、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和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了解当前时代发展的科技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技术、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教学中进行有效实施.

3.4 加强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和作业研究,促进教学和评价有机统一

区域教研层面可以考试和作业两方面切入.一方面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对期末或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进行解读,突出学业质量标准在试题中的体现,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思路和方向性指导.另一方面将作业设计纳入研修体系,组织骨干教师对作业的目标设计、内容优化、作业形式、评价反馈等难点开展系列研究,还可以出台区域整体的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为教师进行科学的作业设计和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学校层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可根据区域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学生在考试和平时作业反映出的学习情况,统筹安排组内教师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研究,考虑如何将考试评价、作业评价、课业辅导与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贯通起来,实现“教—学—练—辅—评”一体化,使之成为一个教学质量提升的完整链条,发挥考试、作业等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教师层面来讲,一是要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学业质量标准,研究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每节课能够落实的具体教学目标;二是要通过考试反映出的学生问题,对照学业质量标准,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在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作业,并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和个案研究,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引领)—学(建构)—练(迁移)—辅(反思)—评(拓展)”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

2022年版课标为未来的物理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一线物理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提供了策略和方法.[6]区域、学校、教师等各层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整合、系统、结构化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强物理教学研究,使物理课程得以有效实施,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课标跨学科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